1957年7月30日,胡曙光出生于山东青岛市,原籍湖北武汉市。
1975年9月至1978年2月,湖北省麻城县白果区夫子河公社知青。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01月至1995年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其间:1987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7月至1997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校长助理。
1997年9月至2000年1月,武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1月至2021年1月,武汉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兼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科首席教授(2005年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3年任),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21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1]
2018年1月18日,政协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任命胡曙光为政协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
2018年1月24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胡曙光当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3]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制备技术,特种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环境与生态建筑材料制备原理与应用技术,重大工程混凝土应用技术开发。[1]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30多项,参加各种重点工程混凝土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百余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SCI、EI论文3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6项,国外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1]
主持参与国家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30多项。
(1)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长寿命混凝土制品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
(2)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专题: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其示范
(3)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项目:高性能水泥绿色制造工艺和装备
(4)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钢渣矿粉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开发
(5)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研究
(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题: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水泥水化机理及过程控制
(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具有高抗震性能的高强轻质混凝土制备及其强韧化技术;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用CA砂浆的研究与应用;高性能轻质结构混凝土用于大跨径桥梁的研究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工程应用基础研究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泥-沥青-环氧树脂复合胶结硬化机理及其微结构与性能研究;基于集料功能设计与界面结构优化的高技术混凝土研究;具有高抗裂吸振功能混凝土的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脆性特征与增韧技术研究;新型无机—有机复合水泥的研究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2020年
(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2011年
(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控制与制备技术及其在大跨度结构的应用,2010年
(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2001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水泥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及产业化应用,2014年
(6)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性钢箱梁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及施工技术开发,2009年
(7)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利用淤污泥生产环保型优质轻集料及其混凝土的应用技术,2008年
(8)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性能结构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2007年
(9)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4年
(1)高技术混凝土材料,胡曙光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
(2)特种水泥(第二版),胡曙光等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胡曙光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
(4)混凝土温度-应力检测原理与应用,胡曙光、陈静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
(5)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胡曙光、钟珞、吕林女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
(6)钢管混凝土,胡曙光、丁庆军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
(7)轻集料混凝土,胡曙光、王发洲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1)高性能混凝土重点工程技术。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三峡水电大坝、港珠澳大桥、京广高速客运铁路专线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四线铁路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武汉阳逻长江桥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2)高耐候性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石-武段等工程。
(3)深水大管径盾构隧道关键建筑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已应用于国家交通重点工程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世界首条水下高铁)、武汉长江三杨路隧道(世界首座管径15m级盾构隧道和首座公铁合建水下隧道)等工程。
(4)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设计与制备技术。已应用于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国家交通重点工程成-渝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四川合江长江一桥(主跨530m,世界首跨500m 级)等百余座大跨度拱桥。
(5)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绿色低碳制成技术。已应用于中建材水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华润水泥、鱼峰水泥、中建商品混凝土等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水泥和混凝土产品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工程。
截至2020年12月,胡曙光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后)33人,硕士生78人。在他的培养下,其学生中已有21人已晋升教授、研究员职务,15人被聘为博士导师,39人成为企业高级工程师,4人成为“国家杰青”、“百千万人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
曾任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国分会轮值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结构与材料实验室联合会(RILEM)高级会员,国家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学术团体任职,担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建筑材料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水泥工程》等学术刊物副主编和编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