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兵

抗金兵

目录导航

抗金兵-剧目介绍

《抗金兵》是1933年梅兰芳在上海编演的一出激发抗敌斗志的新戏。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是由传统剧《娘子军》改编,又名《战金山》、《黄天荡》。见《宋史·韩世忠本传》,《双烈记》传奇及《说岳全传》第四十三——四十四回。原为武旦戏。梅兰芳就老本改编演出,摄有电影,欧阳予倩又改编,名《梁红玉》。30年代末尚小云又根据《战金山》等整理改编,从《玉玲珑》起,到《战金山》结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后,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红玉》。其中《许婚从军》的唱段和《擂鼓助阵》的擂鼓表演尤为精妙。

抗金兵-剧情简介

南宋时,金兀术领兵南侵,直抵长江北岸,先攻扬州,再攻润州(镇江)。润 州守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闻讯,邀邻镇守将张俊、刘 共谋破敌之策。黄炳奴奉金兀术之命攻陷扬州后,又与金兀术、何黑闼乘舟察看地形,欲攻打润州。此事被宋将阮良发觉,擒获黄炳奴,金兀术、何黑闼逃走。韩世忠与梁红玉料金兀术必来决战,遂联合三镇兵力,布阵于金山之下。梁红玉调兵遣将,命二子尚德、彦直奋勇杀敌;又与韩世忠巡视各营,鼓舞士气。次日,双方在金山江面大战,韩世忠率二子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梁红玉擂鼓助阵,指挥全军,又亲率女兵杀敌,在各路大军齐攻之下,金兀术大败而逃。宋兵王达诈充向导,引金兀术至黄天荡,韩世忠夫妇水陆并进,将金兵围困于绝境,金兀术落荒而逃,宋军大获全胜。

抗金兵-创作背景

在九·一八事件之后,京剧大师梅兰芳1932年南迁上海后,面对时局,为宣传抗战思想,他酝酿编演一出“抗敌”新戏,经友人叶恭绰建议,决定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一出《抗金兵》。《抗金兵》演的虽是抗金兵,实则号召民众抗日兵,因而这出 戏对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当时大致分工是许姬传负责执笔改编,徐兰沅、王少卿负责设计唱腔、板式,最后由梅兰芳修改审定。经过集思广益,仅三个月就完成了初稿。该剧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后又在北京加工修改,经过反复实践,渐臻佳境。

抗金兵-演出情况

该剧由梅兰芳饰梁红玉,林树森饰韩世忠,王少亭饰岳飞,金少山饰牛皋,姜 妙香饰韩沿德,刘连荣饰金兀术,肖长华饰朱贵。上演时像一颗“精神原子弹”,震慑敌人,鼓舞全民族士气。梁红玉擂鼓助阵,演得活龙活现,出神入化,充分表现了伟大表演艺术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剧中设计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水战”,为旧剧中少见。“水战”的特点是:两军会阵时,双方并不通名对话,也不立即动手开打,而只能遥望、观察。因为两只战船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故兵分左右绕半圆场,再会面时才交锋开打。双方将士使用的都是长兵器,如大刀、长枪等,用来攻击对方的“上三路”,而且动作较慢,打打停停,身子一高一低地保持平衡,象征船体的摇摆起伏。

在梁红玉擂鼓助战一场中,台上有韩世忠、金兀术、何黑闼、韩向德四条船互相交战,这一表演程式名“四合如意”,主将带领水兵往来穿梭,转个不停,显得战斗气氛十分浓烈。“水战”要求每个演员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以表现出“战船”的整体性,主将立于船头,士兵紧随其后,船夫在船尾划桨。丝毫不能出错,否则有“断船”、“落水”之“险”。

梁红玉的戏在剧中十分吃重,唱念做打兼备,还要多次改换扮相。在与众将议事时,梳大头,穿帔;准备上阵督战时,穿软靠;在与韩世忠巡营时,扎靠、披斗篷;校场点将时,改扎硬靠,俨然一名五军都督府的安国夫人,胸怀韬略的巾帼英雄。

擂鼓助战是梁红玉的重点场子,梅兰芳先生为了擂出气势、擂得娴熟,也为了不影响别人,他每天用两根鼓槌在自己的大腿上敲打,日久天长,大腿上形成了两块银元大小的青紫斑,由此表现出他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

抗金兵-影片评价

剧中经典戏段:梁红玉擂鼓助战,宋兵王达又诱引兀术入黄天荡,韩、梁合兵大败金兵。此戏又名《擂鼓战金山》。梅兰芳在剧中饰梁红玉。首场梳大头、穿绣帔,全是夫人气概;后场则扎大靠、插雉尾,一派大将风度。梅兰芳在全剧中展现了唱念、起霸、击鼓和武打,达到了唱念做打的全面发挥。

这是一出众星同辉的大“群戏”。演员阵容强大,演出效果极好,确如林印在《梅兰芳》一文所说“对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想当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疯狂地蹂躏我中华大地,梅大师义无返顾地演出了这出《抗金兵》。好象响起一声冲锋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看到戏的末尾,金兀术败走黄天荡,不由得想起抗日战争中我方赢得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胜利场面,令人振奋不已。……梅先生在抗战期间演出《抗金兵》这出戏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看了这部音配像,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仿佛响起雄壮的抗日歌声。正是:“刀光剑影舞翩跹,金山擂鼓响犹明。巾帼英雄唱不尽,一台戏文等黄金。”——央视国际 《戏迷说戏:金山擂鼓响犹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