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
伪步行虫(图1)初期黄色,后呈蓝褐色,有光泽,体长9~12毫米,宽4.5~6毫米,长椭圆形。一般雌虫大于雄虫。头小,黑褐色,复眼大,触角锯齿状,11节。前胸背板宽大干长,前缘凹进角突出,后缘角略呈直角。小盾片小,近三角形。鞘翅有青、蓝、紫等金属光泽。每一鞘翅上有8条平行的小刻点纵沟。体腹部黑褐色,腹面5节。三对足近等长。各足的前跗节上均有两个黄褐色的向内弯的爪。
卵
乳白色,后呈黄白色,椭圆形,外表光滑,长0.8~0.9毫米,宽0.4毫米。
幼虫
初孵时黄白色,头部淡黄色,一龄幼虫体长1.8~3.1毫米,腹部细长,9节,胸足发达,3对。老熟幼虫体长9.5~12毫米,灰褐色,体背各节有黑色圈,以胸部各节最明显,腹部背面除黑色圈外还有黄色圈,以腹背末端几节最明显。
蛹
为裸蛹,长7~9毫米,宽4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呈黄白色,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近前缘的两侧各有一个赤褐色刺状突起。腹部细长,末端更细,各节两侧均有一小刺。尾端自中央裂开,有一对赤褐色刺状突起。[1]
在华中地区年发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耳木裂缝深处或藏在耳木下端的土缝内越冬。温度回升后开始活动,4~9月平均温度17.5℃,相对湿度65%左右均可交尾产卵,多在8~14时交配。每次交尾40~70分钟。雌虫一生要经过多次交尾,多在下午进行。交尾后2~3天在夜间产卵。卵块产,产于不干不湿皱缩或卷起的耳片缝隙中。卵粒排列紧密而不整齐。雌虫一生能产卵135~280粒。卵期6~13天。孵化时幼虫咬破卵粒顶端的卵壳,爬到耳片上取食。幼虫期30~43天。刚孵化时集中在耳片上取食,随虫体长大而分散,爬行时左右摇摆,故名“鱼儿虫”。食性杂,食量大。不仅取食耳片,还为害耳根、耳芽,缺食情况下还取食苹盖菌、平菇、金边蛾及腐木。幼虫也可在干耳上取食。可随商品调运迁移为害。老熟幼虫从耳片爬到地上钻入2毫米深的土内做椭圆形土室,在其内不食不动,3~5天后蜕皮化蛹。蛹期4~7天。成虫多在白天羽化,少数在夜间。羽化8~10h后开始取食。成虫寿命极长,一般200余天,最长321天。当年很少交配产卵。成虫为害主要靠爬行,从一朵木耳迁移至另一朵木耳。在寻找配偶或食料不足时可进行远距离飞迁。天气转凉后成虫陆续进入树洞、石块、土缝、荆刺丛的下部、耳木形成层和本质部间等处越冬。成虫爬行迅速,有假死性,怕光,喜阴湿,夜间活动频繁,常群居于枯枝落叶中或耳木接地潮湿处。凡耳木处于较阴湿条件,此虫即发生较重,相反,耳木两端垫有枕木,通风透光,则受害较轻。[1]
1、当年接种的耳木最好排放在向阳坡上,耳木两端垫小枕木,尽量保持通风透光,抑制害虫发生。翻调耳木或采收鲜耳时捕杀幼虫和成虫。黑木耳晒干过程和贮藏中注意消灭成虫和幼虫。
2、冬春彻底清除耳场内的残耳及附近的砖石、瓦块、枯枝落叶和烂草等,集中妥善处理。越冬成虫活动前选用0.9%虫螨克乳油1000~15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1000~1500倍液、5%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10%多来宝乳剂1000~1500倍液喷洒耳场及四周地面,杀灭成虫,减少虫源基数。
3、虫害发生严重可在采耳后用上述药液喷洒防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