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鸲
红胸鸲(7)又名:“知更鸟”
又称:鸥亚鸲
拉丁文学名:Erithacus rubecula
体态特征:体长约15厘米,胸、腹及腰部羽毛皆为棕红色。 栖息:田野疏林间
食物:蠕虫、毛虫、甲虫、苍蝇、蜗牛、蜘蛛、白蚁、黄蜂和象鼻虫
1960年,在英国通过公民投票被选为国鸟。英国人十分喜爱红胸鸲,尤为崇拜雄性红胸鸲对自己所建立的疆界负有巡察及保卫之责的本能,所以称其为“上帝之鸟”。
红胸鸲栖息在林间,也常常在田野疏林间地面上觅食,只要稍稍受惊,就立即飞上树枝。其他鸟儿只会步行,或者是跳跃,而红胸鸲却两样都会。
热情、友善,喜欢跟人类相处。
红胸鸲吃食蠕虫、毛虫、甲虫、苍蝇、蜗牛、蜘蛛、白蚁、黄蜂和象鼻虫等。
红胸鸲在繁殖期间,鸣声特别悦耳动听,诗人们曾描绘它的歌声是流溢出喜悦之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科学家认为,雄红胸鸲的整天鸣叫,是宣布自己占领的地盘,不准其他雄鸟进入,如果其他雄鸟闯入,就地将它击退。鸣叫声还是一种信号,吸引雌鸟前来成婚匹配。鸟类划分地盘,目的是有利于确保哺育雏鸟的食料供应,一头雄红胸鸲控制的地盘大约5000平方米。
红胸鸲是北美洲著名的鸣禽,分布很广。
每年3月,明媚的春天到来时,美国墨西哥湾的各州,成群的红胸鸲从棕榈和酷梨树林里钻出来,向北群飞,边飞边鸣,传来唧喳般的叫声,翅膀拍动的噼啪声。
北美红胸够飞往祖先育雏的“故乡”,一批又一批,持续几星期,总数达10亿只以上,像海潮那样涌上密西西比河上空。然后分成两路,西路沿密苏里河向北,越过平原,落基山区、加拿大,远到阿拉斯加;东路沿俄亥俄河往东北飞,一直到加拿大东部。也有少数的鸟儿在中途停下,回到自己较近的“故土”。每天行程约30~50公里,沿途不时停下来,在田野捕食昆虫。
北美红胸鸲在北方产蛋繁殖后,到了冬天,又是浩浩荡荡地飞到南方去越冬。在移栖途中,红胸鸲是最早报晓的鸟儿,也是最后唱着“小夜曲”的鸟儿。鸣声婉转,曲调多变,受到人们喜爱。
在红胸鸲家族中,有一种最珍稀的黑色红胸鸲,产于新西兰的查塔姆岛。麻雀般大,背上的羽毛是黑色的。每年产蛋一次,每次一枚,据说全世界只剩下7只鸟了。新西兰政府为保护这种珍禽,在查塔姆岛上栽种了大批树木,给红胸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让它们在这里繁衍后代。
1960年,在英国通过公民投票被选为国鸟。被称为“上帝之鸟”,是英国人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小鸟。
红胸鸲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密执尔州、威斯康星州的州鸟。
红胸鸲是农业益鸟,棉农很喜欢它。可是,它虽也消灭果树害虫,但是也啄食桨果和水果,因此果农对它有点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