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里奇从小便显露出钢琴天赋,五岁时受教于意大利钢琴家文钦佐·斯卡拉穆扎,八岁时首次在音乐会上演出,曲目为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早年的阿格里奇(4)
1955年,阿格里奇随家人搬至欧洲,在奥地利师从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之后,她又陆续受教于斯特凡·阿斯肯纳瑟及玛丽亚·库尔奇奥。
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
1960年,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
1960年,阿格里奇录制了第一张唱片,收录了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拉威尔及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推出时广受好评,其中录制的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引起了美国钢琴演奏者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注意[2]。玛塔·阿格里奇
1964年,跟阿什肯纳瑟(Stefan Askenase,1896 – 1985,李斯特嫡传)短期学习。
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
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
1968-1969年,在阿巴多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大调钢琴协奏曲。
1970年10月,首次赴日本演出。
1971年,与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录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977年5月,同美籍钢琴演奏者毕肖普·科瓦塞维奇一起,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录制巴托克的《奏鸣曲》。
1978年5月,与美国指挥家西蒙·戈德伯格、荷兰室内乐团录制莫扎特的《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
1981年,公开宣布不再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此后事业重心开始偏向室内乐。
1982年,与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1984年,与小提琴演奏者吉顿·克莱默合作,录制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1992年12月,在柏林除夕音乐会中,与指挥家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钢琴与乐队戏谑曲》。阿格里奇与钢琴家傅聪
1995年,在德国指挥家约尔格·费尔贝尔执棒下,与海尔布隆符腾堡室内乐团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海顿《第十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得东京唱片学术奖。
1996年4月,随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执掌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次来华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弹奏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997年,与指挥家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凭借该专辑获得西班牙激光唱片大奖。
1999年11月,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与大提琴演奏者米沙·麦斯基、钢琴演奏者傅聪一起举办室内乐音乐会[8];同年,为支持年轻演奏者,建立“阿格里奇钢琴奖”,并在日本建立“阿格里奇音乐节”[2]。
2000年2月,凭借《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专辑,获得第42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表演奖(带管弦乐队)”[3];同年,公开宣布自己罹患黑瘤皮肤癌,并在美国加州圣塔莫尼亚的约翰·韦恩医院接受治疗;在治疗卓有成效后,为表示对医院的感激而筹款,在纽约举办答谢音乐会。
2002年6月,举办第一届卢加诺音乐节玛塔·阿格里奇音乐会,音乐会上的多数演奏都以室内乐为主。
2005年2月,凭借与俄罗斯钢琴演奏者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合作的《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两台钢琴弹奏的组曲》,获得第47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表演奖”[4];同年9月,荣获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9]。
2006年7月,与夏尔·迪图瓦共同担任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的导师,除了合作演出外,还为夏令营的学员们开班授课[10]。阿格里奇的作品(5)
2011年,DG唱片公司推出《阿格里奇70大寿套装》,收录了一些她过往的重要录音。
2012年1月,主演了由女儿斯蒂芬妮·阿格里奇执导的纪录片《糟糕的女儿》[9];同年,入选《留声机》杂志古典音乐名人堂[11]。
2013年8月,凭借在卢加诺音乐节现场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专辑,获得德国古典回声奖“最佳钢琴专辑”[5]。
2015年1月,为纪念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逝世一周年,DG唱片公司发行了《阿格里奇与阿巴多:钢琴协奏曲录音全集》,收录了阿格里奇与阿巴多合作超过45年之久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同年3月,与阿根廷钢琴演奏者、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双钢琴音乐会。
2017年12月,与指挥家巴伦博伊姆、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9]。
2019年5月和10月,阿格里奇连续两次来上海演出,分别登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引起轰动[12]。
2022年12月31日,参加2023上海新年音乐会线上特别版节目[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