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绿咬鹃

凤尾绿咬鹃

脊索动物门
咬鹃目
别称 格查尔鸟、爱沙尔克鸟、绿咬鹃、大咬鹃
英文名 ResplendentQuetzal
中文学名 凤尾绿咬鹃
亚种 2亚种
绿咬鹃属
目录导航

简介

  凤尾绿咬鹃

  拉丁文学名:Pharomachrus mocinno

  英文名称:Resplendent Quetzal、Quetzal bird

  鸟纲,咬鹃目(Trogoniformes)咬鹃科(Trogonidae)

  又名格查尔鸟,爱沙尔克鸟,俗称绿咬鹃,大咬鹃,濒危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

  体长38-41厘米。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栖息于森林地带。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等。营巢于树洞中。

  咬鹃科(Trogon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咬鹃目中的一个科。咬鹃科是热带森林中的攀禽,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都有分布。咬鹃的脚趾与其它鸟类均不相同,1,2趾向后,3,4趾向前,为异趾形。咬鹃是色彩鲜艳的鸟类,通常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鲜艳羽毛。咬鹃中最美丽最著名的种类是生活在中美洲山地雨林中的凤尾绿咬鹃(格查尔鸟),凤尾绿咬鹃是咬鹃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长着长长的尾羽。在古代玛雅文化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格查尔神)的化身,享有神圣的地位,现在则被列为危地马拉的国鸟。

  大咬鹃一种中美洲鸟 (凤尾绿咬鹃),羽毛为鲜艳的铜绿色和红色,雄鸟有平滑的长尾覆羽

  凤尾绿咬鹃又叫做「阿兹特克鸟」,是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热带雨林,有著长长尾羽的美丽鸟类。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的化身,是一种受到尊崇的圣鸟,现在则是危地马拉的国鸟。

  飞行速度快,因其具有非常漂亮的羽毛而闻名,美洲最美丽的鸟类之一,栖息在墨西哥南部以及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在中美洲的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quetzal一词也可以指代整个咬鹃科,但通常特指凤尾绿咬鹃。凤尾绿咬鹃是咬鹃中体型最大的,加上尾羽长达70厘米。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鸟或翼龙的爪,成年后消失。咬鹃的脚趾与其它鸟类均不相同,一二趾向后,三四趾向前,为异趾形。

  凤尾绿咬鹃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绿色的羽毛,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雄性绿咬鹃还有几只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杂食,丛林中的昆虫,水果,青蛙都是它们的食物,窝中产两蛋。

  绿咬鹃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的美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人看来,它们是羽蛇神的化身,象征着天国与灵魂,严禁杀死绿咬鹃,违者处以极刑,在他们的社会中,绿咬鹃亮绿的尾羽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物品。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文明中,只有国王和高级祭司才佩戴有这种长达一公分翡翠般的尾羽。在许多中美洲语言中,quetzal一词还有珍贵,神圣,笔挺的意思。

  绿咬鹃从未被人们长时间喂养过,总是在被捕捉到之后一段时间内死去,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象征。

  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鸟,在危地马拉的国旗与国徽上都有一只绿咬鹃。据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绿咬鹃总是美妙地歌唱着,殖民者入侵之后便开始沉默,当危地马拉解放之后,它们又开始欢唱了。

危地马拉简介

  国名:危地马拉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uatemala)

  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Guatemala)

  独立日:9月15日(1821年)

  国庆日:9月15日

  同北京时差:-14.00

  国际电话码:502

  语言: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还有玛雅等23种土语

  宗教:主要为天主教和基督教

  货币:危币

  民族: 印欧混血种人占57%,印第安人占43%。

  宗教: 罗马天主教占75%,基都教新教25%。

  国花:白兰花—— 白花修女兰(兰科)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8∶5。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间为白色,两边为蓝色;白色长方形中央绘有国徽图案。国旗的颜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国旗之颜色。蓝色分别象征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白色象征对和平的追求。

  国徽: 呈圆形,蓝色圆面中间有一幅展开的轴卷,其上用西班牙文写着“1821年9月15日,自由”,以纪念危地马拉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轴卷上栖息着一只绿色的“格查尔”鸟。这是危地马拉的国鸟,也称“自由之鸟”,被视为自由、爱国、友谊的象征。轴卷背后交叉着步枪和长剑,象征该国人民时刻准备捍卫祖国的自由。上述图案由月桂树枝环抱。

  国家格言:Libre Crezca Fecundo(西班牙文:发展自由,促成丰饶)

  国家元首:奥斯卡·何塞·拉斐尔·贝尔赫·佩尔多莫总统,2004年1月14日就职。

自然地理

  108889平方公里,位于中美洲北部,与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接壤。南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湾,陆疆同 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伯利兹接壤。全境三分之二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库丘马塔内斯山脉,南部 为马德雷山脉,西部和南部属火山带,有火山30多座,塔胡穆尔科火山海拔4,211米,为中美洲最高峰。地震频繁。北部有佩滕低地。太平洋岸有狭长的沿海平原。主要城市多分布在南部的山间盆地。位处热带,北部及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山地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5-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东北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南部为500-1,000毫米。森林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佩滕低地尤为集中;盛产桃花心木等贵重木材。矿藏有铅、锌、镍、铜、金、银、石油等。

  其北部的低地平原佩滕是热带雨林,中部的高地上的火山可达4200米,太平洋畔狭窄富饶的平地又是热带气候。

  中部的高原也是危地马拉的文化中心,在这里,在1300到1800米高处全年气温温和,日温度在18到28摄氏度之间,在更高处一月和二月往往会比较冷。危地马拉的首都危地马拉城也在这里。它有250万居民,是危地马拉最大的城市。旅游中心有阿蒂特兰湖、老首都旧危地马拉城、古老的玛雅城市蒂卡尔和一些其它著名的城市如克萨尔特南戈和奇奇卡斯德南哥。

人口

  1297万(2008年)。为中美洲人口最多和土著居民比例最高的国家,其中印第安人占53%,印欧混血种人占45%,白人占2%。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另外还有玛雅等23种土语。居民75%信奉天主教,25%信奉基督教新教。

   首都(危地马拉城) 危地马拉城(Guatemala City),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在南部火山区的高原上,海拔1,493米。人口200万(1988),为中美洲最大城市。始建于1524年。因遭地震多次破坏,1776年迁现址。市内多低矮建筑物。1779年起为首府。1823-1838年曾为中美洲联邦的首都。咖啡、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集散地。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主要有水泥、木材加工、纺织、烟草、食品加工等。交通枢纽,铁路向东北、西南分别通达巴里奥斯港和圣何塞。设有大学(1676年建)、科学院、博物馆等。中美洲共同市场总部设此。城郊有玛雅文化古迹。

简史

  危地马拉是古代印第安人玛雅文化中心之一。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27年西班牙在危设置都督府,管辖除巴拿马以外的中美洲地区。1821年9月15日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宣布独立。1822—1823年成为墨西哥帝国的一部分。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联邦解体后,于1839年再次成为独立国。1847年3月21日危地马拉宣布建立共和国。

政治

  根据1986年的宪法,危为多元政治制度。总统普选产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一院制的国民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执行机构,由总统直接领导,副总统协助工作。

  危地马拉是一个多党制的,独立的民主共和国。1986年1月15日颁布的宪法规定立法(危地马拉国会)、执法(总统和副总统)和司法(最高法院)的分离。国会和总统的选举每四年一次,所有18岁以上的公民拥有选举权,军人没有选举权。国会指命最高法院成员,其任期为四年。

  2003年11月9日的大选中全国大联盟的候选人奥斯卡·贝尔赫当选为总统,同时全国大联盟是议会中最强大的党派。参选率为54.5%。

  如同其它拉丁美洲国家危地马拉没有悠久的民主传统,党派非常不稳定,许多党派在一个执政期后就消失了或失去了其意义。一些党派外的组织如军队和企业在政治界拥有很大的影响。

  内战期间危地马拉在外交上受到隔绝,从民主化和与叛乱者签署和平条约后危地马拉重返国际舞台。从2001年开始危地马拉与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签署了贸易条约。从2004年3月10日开始危地马拉与萨尔瓦多组成海关联盟。

经济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咖啡、棉花、香蕉以及甘蔗、玉米、稻米、豆类等。粮食不能自给,近年重视养牛业和沿海捕鱼。工业有采矿、水泥、制糖、纺织、面粉、酿酒、烟草等。输出以咖啡、香蕉、棉花、糖为大宗,输入日用工业品、机械、食品等。

外交

  危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积极中立、多元化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至今未与中国大陆建交。

文化

  在 危地马拉,玛雅和 西班牙 殖民者的文化影响还很深。许多衣饰和食品依然是用传统的玛雅方式制作的,还有许多 玛雅遗址存在。在 加勒比海岸,非洲文化的影响也在舞蹈中可见、在宗教歌曲中可听、在食品中可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