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堂同门录》是指张善子、张大千以大风堂画室纳徒授艺,并经张善子、张大千审定、由巢章莆、萧朴、陈从周于1948年同编的大风堂同门弟子录。
一是深切缅怀大千先生的可喜行动。大千先生一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生,是丰富多彩而又极富传奇的一生,是极具博大精深学识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生,是在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生,是赢得了世界艺术界、学术界的极大赞扬与尊重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艺术在世界上赢得崇高荣誉和极大光辉的一生。他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领域是跨度最广的画家。上下千年,南北二宗,他融会贯通,而依然“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其工笔、写意、泼墨、泼彩、山水、人物、花卉、鸟兽、书法、金石、鉴赏、诗词等,门门出色,科科精到。从讲求笔情墨趣、逸笔草草的纯水墨写意,到金碧辉煌、色彩鲜艳的工笔画,从吸收天下百家、融合东西绘画技巧与观念,到发展出个人风貌的泼墨、泼彩,创立出名闻遐尔的大风堂画派,尤其是他那风流倜傥、豪迈不羁的个性,纵横挥洒、淋漓磅礴的笔墨,色彩瑰丽、浑厚沉雄、苍茫古朴、雅俗共赏的画风,让世人惊叹。溥儒曾曰“宇宙难容一大千”,徐悲鸿也曾赞誉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事实胜于雄辩,大千先生真无愧于中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他与其兄张善子创立的“大风堂画派”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画家。
二是理清师承脉络,以利大风堂画派传承有序。大风堂人员组成及大风堂画派的艺术传承脉络复杂,涉及人数众多、地域宽广、年龄跨度大、风格百花齐放,理清师承脉络,我们责无旁贷。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最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轩辕黄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今天我们站在老祖宗的像前,一种庄严、肃穆、虔诚而崇敬的历史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不仅会促使人们铭记家训志、回归民族魂,而且还会激励大家增强信心、奋发向上。为此,研究大风堂画派,及时提出并着手建立起大风堂画派的谱系,这既是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来者的最好激励与启发。
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它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今天建立的大风堂画派谱系也同此理,它承担着大风堂堂主在中华民族绘画艺术方面的独特思想见解、技法流变、审美主张、创作手法等一系列的传承责任与义务。建立大风堂画派谱系,理清师承脉络,有利大风堂画派传承有序,有利于系统研究大风堂绘画艺术,有利于大风堂绘画艺术的革古图新、深化发展,它既是我们割舍不断的文脉关系的纽带,也义无反顾地承担着大风堂同仁增强凝聚力的平台。同时,也是弘扬大风堂精神、展示大风堂风貌、连接同门艺术家友情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是拓展思路,以启来者。众所周知,中国画这门艺术的学习是师承性很强的,拜师学画、临摹前人作品是公认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潘天寿也曾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实际上中国古代绘画教育都是走的这样一条路。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艺术中,私人授徒培养了不少知名的画家。如吴昌硕的弟子王震、潘天寿、陈半丁;张大千的弟子何海霞、俞致贞、刘力上、田世光、龙国屏、王永年等。为此,研究师承关系,深化画派发展,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时至今日,由张善子、张大千共同创造的大风堂画派,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显现:一是善于贯穿古今、融会东西、借鉴百家。二是以艺养艺、雅俗共赏。三是注重文脉、风格不束发展,张扬各展所长。大风堂画派的画家绝大多数是品学兼修的文人画家,许多画家诗、书、画、印皆善。四是不论籍贯、男女、年龄、地域,只要是正式拜门大风堂学习的人,其艺术的发展在大风堂画派中必有一席之地,故大风堂画派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画派。
大千先生不仅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画大师,而且是一位极富个性、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画艺之高、学问之深、人品之贵、趣闻轶事之多,流传宽广、影响远大,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是极为罕见的。然而,他又是一个褒贬不一、毁誉交错、争议颇多的人物。褒者说:“五百年来第一人”(徐悲鸿语)、“石涛再世”、“天下难容一大千”、“当代第一大画家”等等;贬者说:“张大千是一个欺世盗名的文化骗子,一个弄虚作假的艺术痞于”等等。这些争议也时常见诸于报刊。作为大风堂画派的艺术传人们,维护大风堂堂主的良好形象,正本清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恩师龙国屏、王永年(生前)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为丰富大风堂的艺术活动与学习交流,呕心沥血、竭尽所能地给弟子们创建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精诚团结、努力学习,艺术的延续不仅仅是作品的展览,群体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则尤显重要,今天我们畅所欲言,必将为繁荣大风堂的艺术添砖加瓦。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最早拜门“大风堂”的是安徽歙县人吴子京(生卒年不详),入门时间为1925年的上海,第二人应该是江苏江都人胡若思(也可能是第一人)。最后一名弟子的拜门时间无法确定,也从上述资料来推定的话,似乎应该是湖南人匡仲英,时间为1972年的台湾。所以曾有人将1956年到1966年期间张大千在香港和巴西所收的4位弟子:张师郑、孙家勤、沈洁、王旦旦,称之为“关门四弟子”,应该有误。
从现在已知的《大风堂同门录》的资料来看,他们的身份与其他画坛门派有不同之处。其中有夫妇同门的:萧建初与张心瑞、刘力上与俞致贞、李方白与宋继美、唐鸿与冯璧池、张师郑与王旦旦。有父子同门的:唐灏澜与唐鸿、王汉翘与王文卓。有张氏家族自己兄弟姐妹、子侄同门的。有一家五姐妹同门的:郁慕贞、郁慕洁、郁慕娟、郁慕云、郁慕莲。这样的“血缘”关系,看似巧合,其实说明大风堂在当时的名望,也为这一画派以后能够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大千和张善子的收徒仪式完全是传统式的。我们不妨从当年何海霞(1908—1998)拜张大千为师的仪式中去了解一下详情。何海霞当年在北平画坛初露才华,尤以临摹古人作品而为人称誉。他想拜旅居北平的张大千为师,就托琉璃厂佩文斋裱画店老板张佩卿代为介绍。因张大千与之素有交往,并时来店中观画。张氏就叫何海霞将一幅《饷鸟图》悬挂于佩文斋内。此图曾发表于当时的《艺林月刊》,是一幅临古之作,但笔力非常老到。果然,张大千见了之后,颇为赞许,并问了何海霞的情况。张佩卿见机提出何想拜其为师的愿望。张大千当时并未允诺,只是表示愿意与何海霞面晤。
在1935年春的某一天,何海霞将其岳父资助他的一百银圆作为拜师见面礼,在北平虎坊桥附近的春华楼正式拜张大千为师。时有北平名士管平湖(画家兼古琴家)、刘北庵(收藏家)等人在座,颇为隆重。何行毕跪拜礼,再呈拜师礼金。张大千回赠《张大千画集》等。不久之后,张大千将一百银圆还给何海霞并说:“你送来银圆,执弟子礼,我如不收,非礼也。现在我还给你,表示师礼,你如不收,亦非礼也。我们都是寒士,艺道之教不论金钱!”此事曾在艺林传为佳话。后来有人曾说,此事如果放在齐白石老人身上的话,那简直是不可想象之事。
张大千收徒还有一件令人不可想象之事,那就是他可以委托“生平第一知己”李秋君(1899—1971)为其代为收徒并举行拜师仪式。李秋君出身于当时上海滩富豪世家,李氏家族是著名的宁波“小港李家”,以河海航运起家致富。李秋君的几位哥哥虽是商场中人,但均喜欢书画,所以与张大千交往甚密,堪称是张大千早年重要的艺术“资助人”。李秋君与张大千结识之后,也成为翰墨密友。李后来曾有意与张大千结成佳偶,但张大千已有二房夫人。按李氏家族当时的声望,李秋君是断不可能做人小妾的。所以这段姻缘终究未能如愿,而张大千一直将她视为“红颜知己”,不似夫妻却胜似兄妹,而李秋君为之终身未嫁。所以张大千有时不在上海,而又有人想拜其为师,则全权委托李秋君作代理人,或决定收与不收,俨然是“师娘”和“二堂主”的身份。这在当时的书画界里也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奇事。
张大千招收弟子是否有什么具体的标准?按常理首先应该看是否有一定的绘画天赋和基础。但有时也并不尽然。张大千是一个非常善于交际和自我经营之人,所以他在收徒方面也会较多考虑自己的社会人脉关系,因此有时收弟子的标准也比较随意。比如女弟子叶名珮,出身富家,喜琴棋书画,尤其精擅古琴。曾拜苏州籍女画家顾青瑶学画,而顾与李秋君关系甚密。顾青瑶后来就推荐叶名珮拜张大千为师,经李秋君引见,张大千同意与其见面之后再定。张大千闻知叶擅古琴,亦不看她的画作,遂取出家藏一张古代名琴,命其演奏一曲。张大千听罢大喜,当即举行仪式收为弟子。
一般而言,拜大风堂门下学画者,如果学画并非纯为谋生,实属陶冶性情,流连风雅,则张大千对弟子的入门标准就相对较低。反之则相对较高,主要是看此人的书画基础或是否有此天赋和悟性。比如何海霞、胡若思、刘力上、俞致贞、田世光、曹大铁、巢章甫等人均属此例。有时也是为了营造一种轰动效应和扩大知名度,比如1945年冬在上海李秋君家中,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曾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传为画坛盛事。
张大千究竟是如何教授或指导门下弟子学画的?我们知道,张大千交际广泛,应酬繁忙,且居无定所,喜“云游”四方,而且自己也要创作大量的书画以此谋生,所以他不可能对所有的120余位弟子的学画都予以一一辅导,亲历亲为。张大千常常采用同时教授数位弟子的上课方法,自己亲自作画,让弟子环立四周,看自己是如何构图、落笔、设色等,口传手教。或让弟子临摹古人,或自己创作作品,他再予以一一评点修改。但能够有较长时间在张大千身边聆听教诲的弟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弟子都靠“自学”,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所以有的弟子一生见师面授的次数屈指可计。也有的弟子原先就已经拜他人为师,也有一定的绘画素养和知名度,只不过是想找个名头更大的老师来装饰自己,借“大风堂”的名号以此谋生而已。故在大风堂中,也不乏某些滥竽充数的弟子。只是在此无法一一指名道姓。
张大千一生究竟创作有多少幅绘画作品,恐怕是永远也不会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也有研究者粗略估算在3万件左右。姑且认定这3万件作品全是张大千的真迹,那么其中是否有弟子代笔?或画为弟子所作,而题跋印鉴皆真的作品?
张大千在1925年左右所收的“开门弟子”胡若思(原名俨,1916—2004),是一位书画商人之子。他的父亲是张大千作品的代理商,所以关系甚密。胡若思从小就受家庭环境熏陶,所以对绘画极具天赋和悟性,胡父在儿子9岁时就让他拜张大千为师。此时张大千画名未彰,仍在倾心临摹和仿作石涛、八大的作品。而胡若思随师学画时,即深受熏习。数年之后临摹石涛作品几能乱真,尤擅石涛浅绛山水,笔墨风格神似张大千。有时张大千画债甚多,且有指明要石涛风格山水,难以应接。就让胡若思代笔,他再修润题跋钤印,当时竟无人知是弟子代笔和师徒“合作”。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张大千被日本人软禁在北平,无法脱身南下,且有谣传已经“遇难”。胡若思就在上海伪制张大千画作百幅,其中尤以石涛风格浅绛山水居多,并举办画展,名曰“张大千遗作展”。人皆不知其伪亦难辨真假,遂抢购一空,因此引起上海大风堂其他弟子的公愤。后张大千设计逃离北平,到上海之后,登报声明,将胡若思逐出“师门”,永不相认。笔者近年常在朵云轩和上海文物商店中,鉴阅胡若思早年在大风堂门下时所作石涛风格的设色山水,笔墨之苍遒和秀润,真叹为观止。
叶浅予先生曾有诗曰:“大风门下士,画迹遍寰中。”据汪毅所编著的《大风堂的世界》一书中不完全统计,遍布海内外的大风堂再传弟子多达380余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大风堂画派”,而且这个画派的影响力不是任何一个其他个人画派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而张大千正是这个画派的“精神领袖”和“开山宗师”,这是一个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画派。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承认还是不承认,“大风堂画派”在中国当代画坛上的影响力,至少还可以持续100年左右,甚至更为长远。
本剧描写的是清末民间初年,老北京古玩街上的古玩店大风堂,一家三代拼死保护国宝“清明上河图”不至落入外寇手中,与宫廷内外形形色色卖国贼殊死斗争的故事。刘招弟是大风堂老板刘慕祖的女儿,她的老爷当年得知慈禧太后要将国宝送给德国人,便在修补清明上河图时,以假换真,将真品留在大风堂,自杀身亡,德国人发现画是假的,向慈禧下令严查。刘慕祖为了保护国宝,将女儿招弟托付给师兄马鼎堂,让招弟与其子马家驹订下终身,自己冒欺君之罪,面见太后。在殿上,刘慕祖一口咬定假画是真品,是德国人自己弄错了。慈禧认为刘慕祖保住了大清国的面子,很是高兴。没料想此事传出,九王爷通过博宝斋板薛文盛,千方百计想得到这件国宝。终于,马鼎堂,刘慕祖先后被迫害致死。清明上河图,被招弟保护下来。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