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头木屑
发音
zhú tóu mù xiè
释义
竹头木屑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出处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示例
时节相存问,缓急相周致,虽~亦有以应吾之须者,笃吾妹之分义于我也。(宋·陈亮《祭妹夫周英伯》)
竹头木屑
陶侃是晋初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大将军。他的生活据说很俭朴。《晋书·陶侃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陶侃青年时代,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死,由母亲湛氏抚养成人。他在浔阳县里当一名小吏,负责管理鱼池。有一次,带回一些醃鱼给他母亲。他母亲很生气,把醃鱼封存不吃,并责备他说:“你拿公家东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高兴,反而使我很替你难过!”——这就是旧时文人传颂的“陶母封鲊”的故事。他们认为陶侃一生廉洁勤劳,同他母亲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封鲊”被作为母教的一个范例。
陶侃做广州刺史时,公事不忙,但他不愿闲着,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面,晚上又搬进书房,天天来回地搬,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一天,有人忍不住问他,他说:“咱们应当随时准备收复中原,岂可过分安闲,不自锻炼!”(那时晋朝已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退守长江以南。)——这段故事,叫做“日运百甓(pi)”,常用来形容勤苦自励。
陶侃常说:“大禹圣火,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寸阴”、“分阴”,形容短促的光阴。他说:“大禹那样的圣人,连一寸的光阴都不浪费,那么我们更应连一分的光阴都得加以珍惜了!”(参看“过门不入”)
有一次公家造船,剩下许多竹根、竹梢和木屑。这些本来都算是废物了,陶侃却叫办事人员全部登记收藏。别人见他留下这些东西,心中暗暗好笑。后来一次元旦大集会,恰逢雪后初晴,厅前泥泞难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来铺在地上,以发挥其作用。过了些时,为了军事需要,要造一批船,陶侃便拿出收藏的竹根、竹梢,用作造船用的竹钉子。
“竹头木屑”比喻细微的东西,这和“鸡鸭毛蒜皮”的意思不同。“鸡毛蒜皮”是形容没有用处的细微东西,而“竹头木屑”却含有精打细算、珍惜物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