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人文素质概念、
一、人文、素质、人文素质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文素质
三、科技时代的人文素质
四、人文素质构成要素
第二章 人文素质教育概念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集中代表性定义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讨论与确认
三、人文素质教育系统的构成
四、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第三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及其变迁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内涵
二、作为制度和制度安排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的变迁
四、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的变迁
第四章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结构
一、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结构的基本原理
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三、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的正式约束
第五章 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实施对比
一、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制度实践
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实践
第六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规格与特色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规格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
第七章 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一、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分类
二、法律道德素质教育目标
三、文化素质教育目标
四、科学素质教育目标
五、审美素质教育目标
六、环保素质教育目标
第八章 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
一、教育目标是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选择
三、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伸缩性与综合性
四、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载体
第九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高校人文课程概念
二、国外高校人文课程设置思路
三、我国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状况
四、理工科人文课程
五、文艺科人文课程
第十章 人文素质综合教育与综合课程
一、学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单一性问题
二、综合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文理艺工大综合人文课程
四、潜在课程与社会实践
第十一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家庭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第十二章 数字化时代人文素质新概念教育
一、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素质危机
二、数字化和更加人性化时代
三、新时代新概念新含义
四、新时代人文素质新教育展望
第十三章 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对策建议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做一个“纯粹的人”
考察建国以来人文素质教育制度非正式约束的发展过程,以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为主线,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总的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教育理念层面,我国对于教育的目的、人才的概念等教育目标方面的整体认识,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即建国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可称之为“专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教育理念的总体特点是,教育仍以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为目标。
(1)建国至“文化大革命”前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由于当时的客观历史环境,在教育体制上几乎照搬苏联模式,在教育理念上也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出于为国家建设工业化国家服务的目的,过于注重培养当时国家建设急缺的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因此把高等院校人为地划分为理、工、农、医等专科院校,只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等工具层面的能力和素质,而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综合素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极端重要性。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整整影响了新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建设。这种教育理念和人才观上的片面性、短视性,是我国一直以来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匮乏的根本内因。
(2)“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项事业陷于停顿,教育制度也不能幸免。整个教育体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在破“四旧”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在实践中被禁止,人文素质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成为“左”倾路线的殉葬品。
(3)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了深刻变革,对于教育问题也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得以全面恢复,新的教育理念开始形成。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许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专业教育大量兴起,填补了此类专业教育方面的空缺。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与人才观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丰富和深化,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为国家建设目标服务的工具层面和专业技术人才层面,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的局限中。理工农医长期分校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变。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形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是教育部在2003年首次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教育部推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的这一措施,将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贡献,承担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历史性和创新性的挑战。
当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性和显示性阶段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向其他领域迅速拓展的人文素质教育热潮,潮势所致,从大学的教学计划到育人过程,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到治理改革,从媒体的关注层面到报道热点,从小康社会的规划到北京奥运的战略,到处都在传播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魅力。这种经济和社会越是跨越式发展就越是呼唤高扬人文精神和提升人文素质的现象,给予我们的是一种警示性联想的启发,把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过的在改革中谨防失去不该失去的告诫,强调到更加引人瞩目的视阈。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奇迹和社会稳定的奇景,检视这些成果和思考可持续发展时,容易被漠视的是以优良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精神底蕴。外国人看我们并不都是看热闹,许多人是透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中国人文文化中感觉到了深层和长远的压力,这从一种角度提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自己的优长。中国人看自己也并不都是看门道,重功利轻人文、重经济轻文化,对履行传承人文传统和培育人文素质的使命缺乏意识和责任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实中公民的人文素质状况和社会的人文精神底蕴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使总体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传承人文传统和提升人文素质的任务依然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