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场镇地处黔(贵州)中腹地经济发达区的边缘,素有 织金“东大门”和“小贵阳”之称,天织油路横穿全境,北上 织金,南下 安顺,东至 贵阳,区位优势独特,交通网络完备,是织金东部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闻名全省的“竹荪之乡”和“皂角精加工基地”。
2001年,该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被地委行署表彰为“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1998年该镇"齐心"同"和平"两村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小康村。全镇97.3平方公里,辖19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41100余人,境内平均海拔1345米,平均气温13.9℃,年降雨131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步,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猫场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发展这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探索农民致富新路,努力打造经济强镇航母,力争把猫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织东第一镇。
如今,猫场镇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商品零售业,养殖业,种植业和乡镇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条水泥大街横贯镇区.十里大街即将完工.路灯装点着大街夜景,高楼店铺林立,服务设施完善,17所学校合理布局,20个卫生室分设各村,30万千伏变电站雄踞大寨河畔,村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目标.
今日的猫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凭借丰富资源,营造宽松环境,外地客商纷纷涌入投资办厂,本地商贾做大做强.秀美的山水.丰富的资源,濡染出猫场人民聪慧豁达的性格,在镇党委,人民政府带领下,力争把猫场建设成经济繁荣的织金县第一大镇。
全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13年,织金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猫场“县级文明乡镇”荣誉称号,是县委县政府规划确定为“县城副中心”和贵鑫产业园区所在地;2013年被列为国务院《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的“乌蒙山片区重点商贸集镇”,是毕节市50个特色小城镇之一;2014年10月成功申报“省级卫生乡镇”、获全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乡(镇);同年,被列为省级特色示范小城镇,经省住建厅推荐被列为全国重点镇进行规划建设。
猫场镇作为主战场的贵鑫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正在积极评审论证中,主要交通干道贵鑫大道的设计论证以及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即将进入实质动工阶段。对猫场镇而言,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猫场镇能否实现飞速发展、腾飞跨越的关键节点,按照全县总体部署和自身实际,提出了“13511”的工作思路,即围绕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为中心,突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三条主线,夯实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社会管理、民生工作五项基础,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一保障,实现富民强镇,民生幸福,打造成县城副中心,把猫场建设成富裕、平安、和谐的经济强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猫场镇位于织金县东部,处在东经10603~10604、北纬2632~2633之间。东与 马场乡、南与 上坪寨乡、西与实兴乡及普定县猴场乡、北与 牛场镇接壤,素有“ 织金东大门”和 “小贵阳”之称,是马场、牛场、化起、龙场、自强五乡镇通往安顺的必由之路,安织旅游公路穿镇而过。猫场镇距省城贵阳127公里,距 织金县城63公里,距 安顺市 平坝区 天龙镇公里。
猫场镇始建于康熙年间(1666年),在建平远府时,知府邱业始编里甲,将其编为兴文里,解放前名为猫场镇,按甲子排列场期,因逢集属猫,故得名猫场,自清初建镇以来,是 织金著名乡镇之一。解放后,相继设置公社革委,区委、区公所,“建、并、撤”后成为下辖19个中心村、一个居委会的建制镇。
猫场镇属亚带温润气候,年降雨1340mm,年最高气温22.5C,最低气温-4C,无霜期281天,集镇属山区丘陵地带,地势平缓,土质肥沃,平均海拔高度1345米,地表岩石主要以 石灰石和 页岩为主。全镇现有水库2座,库容为59万立方米,其中萝卜冲水库水源位于铁厂坝一带, 是今后 集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环抱集镇的两条河流把集镇衬托的更具魅力。猫场镇矿藏资源丰富,已控明的有铁、硫、煤、重晶石等,具有开采价值的有 煤、 硫、 铁、 重晶石等。
全镇辖27个中心村,一个居委会,283个村民组,全镇共12504户,总面积97.36Km,总人口45831人,其中:农业人口44398人。城镇化水平23.34%。辖区内住有苗族、 布依族、 仡佬族、 白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为21%,人口自然增长率34.56%0。
全镇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387万元,农业总产值6387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为今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全镇耕地面积27326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竹荪、茶叶、脱毒马钤薯等为主,粮食总产量为14214吨,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为3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95元。全镇财政收入63万元,财政支出674万元。现有煤矿采矿企业3个,年产原煤45万吨,产值2250万元。 (2012年以前数据)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农牧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猫场镇农村循环经济工作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思路和上级的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沼气是龙头,绿肥是基础、养殖是关键,增效是核心的目标、以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和“五园新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环境污染和能源循环利用的整治,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猫场镇农业农村工作的进程。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循环经济工作的要求,猫场镇专门针对23个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把新寨村定为猫场镇农村循环经济工作的示范村,并按有关循环经济的标准作了规划上报。
为加强对农村循环经济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农业和宣传的领导任副组长,镇农业服务中心、卫生院、财政所、畜牧站、扶贫工作站、信用社、林业站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猫场镇农村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规划的示范村也成立了由联系领导任组长,包村干部任副组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于组织机构健全,确保了整个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做好基本情况的调查
猫场镇辖19个村164个村民组,有农户12504户,45831人,其中劳动力有34650人;全镇耕地面积27326亩,其中水田10690亩,旱地15236亩;大牲畜养殖:猪11692头,牛7127头,羊158只,马60匹;家禽养殖:鸡111660只,鸭2452只,鹅4176只,2009年猫场镇确立新寨村为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建立新寨村1000亩的经果林苗木基地,500亩经果林发展基地,以新寨村为示范带动全镇19个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镇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以前数据)
抓好农村沼气池修建工作
沼气属于新能源,对环保、生态起主导作用。2010年全镇共修建沼气池63口投入使用,原先的1210口继续维修使用,充分发挥农村新型能源转化利用。
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猫场镇是织金县东部大镇,属重要商品集散地,邻近的平坝县、普定县及织金县境内上坪寨、营合、牛场、马场等乡镇物资供应基本以猫场为主。为改善人民生活,确保民生,维护社会稳定,镇党委、政府始终将“菜篮子”工程作为主要工作之一,在原先高克村蔬菜基地和川硐、新寨村西红柿基地的基础上,现新拟建龙潭、高克二村大棚蔬菜基地,该规划已实施,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带动作用。
继续巩固皂角精加工及特产竹荪种植
猫场镇因属皂角精收集加工集散地,进出口加工已成规模,并得到外界认可。竹荪种植及销售历来都具相当规模,对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猫场镇在2010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工作上,在上及农业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群众务工经商意识加强,对发展农业生产不够重视;二是上级农业部门在扶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力度。
针对猫场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工作现状,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结合19个村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布局;二方面要尽力争取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三方面镇党委、政府要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纳入主要工作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
全镇境内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基本实现水、电、路三通,天织三级旅游公路305省道由南向北横穿全境,通车公路里程78.3公里,其中:305省道10.5公里,县级公路19.6公里,镇级公路10.6公里,通村公路75.1公里。通电27个村,283个村民组。通邮7个村,建成农村地面卫星接收站5个。卫星电视履盖率达90%以上。
镇境内建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23所,现有在校学生10565人,其中:中学2436人,小学7000,学前班1129人。中学入学率99.42%,小学入学率98.9%。现有专任教师455人。
建有乡镇级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16以上)所,全年免疫率95.5%。卫生职工(22以上)人,其中注册医师(10以上)人,村级卫生人员(19以上)人。
镇区包括和平、齐心两个村及团结居民委会,是镇政府及管理机构驻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建有较完善的管道排水系统。猫场镇区,其职能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生态农业、商贸为主的织金东部中心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