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覃镇位于三都西南部,东与九阡镇接壤,南与荔波县玉屏街道办事处、甲良镇相连,西抵独山县玉水镇,北与中和镇相邻,是三荔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县城50公里,距独山57公里,距荔波37公里,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2014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现在的周覃镇由原来的周覃、廷牌、恒丰三个乡镇合并而成,面积280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242个村民小组14118户60234人,其中水族占80.5%,布依族占18%,其他民族占1.5%。有4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00名。境内有三江瀑布风景区、芒勇水库、水乡情怀岛、国立恒丰民族小学、播花布依风情庄园、洞揽万亩草场风光等旅游景点,盛产周覃香米、周覃米酒、皱皮辣椒、周覃土花布等土特产品;境内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周覃供港粤蔬菜基地,目前入驻有绿源、永兴、经纬达等公司,经营有蔬菜、食用菌、脱毒马铃薯、野葫芦等,其产品远销广东、广西、香港等沿海地区,年产值达到1.2个亿;境内主要民族节日有水族的端节、卯节、苏宁喜节,及布依族的小年节、六月六、四月八等传统民族节日。周覃镇2012年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2016年底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周覃在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之前属广西庆远府荔波县,雍正十年荔波县改属贵州都匀府,周覃也随荔波县划归贵州省。1957年,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因荔波北部周覃区(含周覃、九阡、三洞、廷牌、恒丰四乡)水族人口较多,便划归三都水族自治县管辖;1958年 11月至12月,周覃公社成立。1959年 元月,三都县城途经周覃至九阡省道公路竣工。 1962年底,恢复周覃区建制。 1984年10月5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84)黔府通213号文件通知,决定撤销周覃乡,建立周覃镇。 1991年9月30日,全县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全面结束,撤销周覃区,将水东乡的板引、的查、板党、水蒙、新各村划归周覃镇。
辖原周覃镇新荣村、播花村、三江村、板光村、拉近村、水备村、洞揽村、水便村、新合村、板料村、新各村、水蒙村、板引村、的查村、板党村15个行政村;辖原廷牌镇廷牌村、心合村、新仰村、三愿村、高潮村、甲约村、羊楼村、甲王村、引虽村、同心村、甲乃村、拉外村、板料村、板奇村、廷新村15个行政村;辖原恒丰乡丰来村、塘党村、景奎村、和勇村、板力村、板孔村、芒勇湖村7个行政村;辖原三洞乡群力村1个行政村。(38个行政村)。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这些年来,周覃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现17个村全部实现“三通”(通电、通水、通路),组“三通”率达95%,通广播电视率达85%,通程电话、移动、联通覆盖率80%;金融、工商、税务等社会服务功能已初步健全;1999年,作为黔南州最大水库——芒勇水库完工并投入运行后,周覃成为了该水库的主灌区,灌溉水田面积达3500亩,在芒勇水库的带动下,镇内建有35KV变电站一座,水电站2座(拉号电站、拉也电站,装机容量400+320千瓦,发电量370千瓦小时),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量为350立方),另一座11万KV变电站目前也在筹建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周覃的主要农田灌溉以及人畜饮水、生产生活用电等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周覃成为了三都水族自治县主要产粮地和畜牧大镇,其中所种的锡利贡米、凯香优和宜香系列优质稻米远近闻名。除了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外,周覃镇的其它社会经济建设事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小城镇建设上,1995年,周覃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2002年,又被列为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
在扶贫工作上,已解决贫困人口增收和脱贫295户1237人,至2007年末,全镇贫困人口由2003年的5120人下降到4080人,低收入人口由2003年的5250人下降到了4248人;17个行政村中中,有一类村5个(板党、三江、洞览、和周、的查),二类村2个(水蒙、板引),已分别于2007年、2008年落实实施和计划实施“整村推进”工作。
在文化教育卫生上,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周覃中学,在校生达1029人,专任教师55人;有完小6所,初小4所,在校生2002人,专任教师87人;另有幼儿园1所,中心卫生院1座。
大力发展养殖业着力构建“一区三带四产”经济发展格局,重点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力争到2010年把周覃镇建成瑶人山至荔波旅游线的一大旅游站点,成为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新亮点;
二是“矿冶、电力工业强镇”战略,2010年达到规模工业产值1500万元;
三是“特色农业富镇”战略,力争到2010年商品猪出栏3万头,商品牛1.8万头,实现人均2头商品猪,户均超过1头商品牛;
四是实施“城镇化建设活镇”战略,力争到2010年使镇域面积扩大到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7%以上。努力把周覃建设成为全州工业园区亮点镇、全县小康龙头镇,南片区民族风情旅游典型镇。
布依族土花布被誉为土花布之乡的周覃镇,所产的土花布系当地布依族妇女采用优质棉花,运用原始的纺车和木质脚踏织布机,经过纺线——染线—— 浆线——经布——织布——晒干——拼接——捶平——成品等工序,纯手工精做而成,是三都久负盛名的原生态纺织品。用土花布制作的床单等产品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不仅具有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抗静电、防螨止痒、不倦边、不起毛球、调节新陈代谢、效防御紫外线等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欣赏和收藏价值。1985年,县外贸公司在周覃镇组织土花布生产,出口日本28856米,创汇2万余美元。
周覃香米产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米粒细长透明、饭质香软、不回生、富有弹性,口感良好,经检验,富含硒、锌、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由于周覃镇特殊的气候和无污染的土壤、水质等环境条件,加之实施无公害种植,周覃香米成为远近闻名的纯天然、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一寨煮饭香十里”之美誉。
周覃是三都县布依族群众聚居最多的乡镇,每年农历11月末12月初,是布依族群众一年一度盛大的节日?——小年节,虽然正值一年当中气候最寒冷的日子,但当地节日文化活动却十分丰富多彩,有斗牛、唱大歌、跳刷把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观众人山人海,气氛热乐非凡。
布依族的小年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来临,家家户户打芝麻作芯的糯米粑粑,做豆腐、磨汤粑、备年酒、宰年猪,买香纸和炮竹,妇女们制作小孩新衣,处处显出忙碌景象。小年三十晚,家家办好菜供奉祖先,在香火、祖宗牌位处,灶上、大门、后门、房门、猪牛栏、禾仓等,都烧香,供以三碗饭菜。供奉完毕,全家高高兴兴围聚饮宴,送旧迎新。
初一清早,家家用“新水”煮汤粑,供奉祖先,然后大家共进早餐。从初一到初五,是年节最热闹的阶段,亲戚好友互相走访拜年,主人备办好菜盛情招待。席间宾主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节日期间,是男女青年谈情幽会的大好时机。每当傍晚时分,男青年成群结伍走村串寨,寻觅女伴。年轻姑娘也三两为伙,早在村旁路边等候情郎唱歌谈情。小孩子们穿着新衣,背挂红蛋,成群追逐嬉戏。
近几十年来,布依族传统的小年,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布依族群众过小年的,一般不过大年(春节),后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他们既过小年,到大年时又陪同过大年。
水族端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历时一个月水族同胞都在欢庆这个节日。水族端节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在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过“端节”民俗甚浓。
水族有自已的历法,每农历九月初一为岁首、八月为岁尾。他们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端节——世界上最长的节日。相当于汉族同胞的春节。每逢农历8月的第一个“亥”日开始至10月的“亥”日结束,从头至尾长达49天,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到大年除节夕,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浆洗衣被,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一片繁忙,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除了忌荤吃素,还要进行庄重神秘的祭祖仪式。
第二天午餐过后,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邀约亲朋好友爬端坡,观看端坡赛马和玩龙舞狮,一时间,端坡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跑马之前要举行一个简便的祭典,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祭典完毕,宣布赛马活动开始。此时,马道两侧挤满了观看的人群,百十匹快马一跃而出,呐喊助威声不绝于耳。赛马结束后,应邀亲朋好友回家用水族人民特有佳肴鱼包韭菜招待客人,这天晚上,各家饮酒通宵达旦,村村起舞,处处铜鼓声声。
2020年7月,被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