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中文名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
博士点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成立时间  2002年1月
名誉院长 周巢尘 
目录导航

荣誉

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第一所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同时是国家“111计划”和“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的重要成员。华东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上海“四大名校”。[1]

学院介绍

学院下设四个系,即软件科学与技术系、数据科学与工程系、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系、密码与网络安全系,拥有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筹)、教育部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筹)、上海市可信物联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基地,设有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密码与安全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此外,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上海)、国家对日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也均在我院落户。

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拥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名,上海市曙光学者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4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名,正高25人、副高38人,同时拥有海内外著名高校兼职教授10余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目前,学院拥有全日制在读学生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700余人,双证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研究生70余人。

学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累计达100余项,涵盖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重点项目。聚焦安全攸关自主可控软件系统的应用,对接国家和上海市的软件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知识服务。[2]

学院领导

软件学院院长 何积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党委书记 李 恺 教授

常务副院长张桂戌 教授

常务副院长 王长波 教授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洪燕

副院长 姜宁康 教授

副院长王晓玲 教授

副院长 蒲戈光教授[3]

人才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

学院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软件工程专业的博士和学术型硕士(双证,全日制)研究生。依托学院在软件工程理论、海量数据处理、可信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工程、程序验证等方向的研究实力,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基础战略研究事业胸怀、独立的研究创新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参与国际学术竞争能力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学院已经规划和实施了以优秀研究生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学术品德与能力训练贯穿研究生教育过程。学院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氛围,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有多名研究生赴法国、新加坡、美国留学交流。研究生也通过参与学院组织的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国际国内的大师人物探讨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现有博士生48人,硕士生91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了各种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突出的教师队伍,包括2名院士、2名国家杰青、2名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曙光学者、3名青年科技启明星、1名浦江人才。现有教授20人(含兼职),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80%。正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先导,以精品团队为基石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在内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5人(何积丰、林学民、周傲英、陈豪、陈仪香、陈勇、曾振柄、刘静、郁文生、朱明华、朱惠彪、王晓玲、刘海涛、高建华(兼职)、邢涛(兼职)),硕士生导师39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软件工程硕士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学院始终遵循严格、规范、有序,适度的原则,注重招生质量,强化教学管理,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招生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学院从美国一流工程研究院引进软件工程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同时,学院加强双语教学,直接采用优秀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外教授来我院讲课、讲学。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硕士(全日制,双证)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开设了软件工程和服务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软件工程硕士(在职,单证)入学采用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录取的方式选拔,开设了软件工程、现代教育工程、电子政务、服务工程等专业方向,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学生被允许在2.5-5年内完成学业,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授予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方向)

本专业借鉴国外软件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IT发展的实际需求,以高质量软件开发为指导思想,培养基础扎实、有良好的软件工程观念、具备大中型软件的开发能力,以及软件项目管理技能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学院利用国外教材或国内新出版的教材组织教学,除基础课外,开设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还开设软件需求、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以及软件规范语言等以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为主线的课程。另外,提供数字娱乐等面向应用的选修课程、系列讲座及艺术鉴赏等人文与交叉学科课程,并强化英语、日语两门外语课的教学。

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

本专业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依托,培养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具有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具有嵌入式系统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课程设置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充分体现嵌入式系统软件课程的特色。以实时操作系统为核心,嵌入式系统概论、ARM体系结构与编程、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设备驱动程序、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为课程主线,构成嵌入式系统软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实际应用案例剖析以及系列讲座等方式,强化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实践教学。

学科建设

985创新平台建设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建设985高可信计算创新平台。本项目立足我国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关键应用领域,以软件可信性问题为主攻目标,分析、研究和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构建可信系统设计、验证与测试平台,在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为改善国家安全攸关重大工程的软件可信性提供科学支撑。

平台下一阶段建设将重点以可信计算所涉及的新理论、新结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突破口,力图在高可信计算理论、高可信软件构造平台以及高可信计算应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具体体现在:将现有的计算基础理论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可信计算的基础理论,包括程序统一理论、高可信计算的总体架构与形式化方法和可信计算算法理论与复杂性理论;在建立可信计算的基础理论基础上,构建可信软件的构造平台,包括软件可信度量工具与方法、面向语言的可信计算模型与开发平台以及程序终止验证器与程序证明工具。其显著性在于用概论统计理论与方法、逻辑推理、符号计算来研究程序的正确性、终止性、可靠性等可信性属性;将可信计算的研究成果,用于航空航天、金融、医疗卫生等有关国家安全与国民身体健康等重要领域。这里包括海量信息处理、嵌入式软件及其他安全攸关领域。

211建设

本项目研究信息系统的可信性理论与关键开发技术,力图在关键应用领域控制系统、海量信息系统、复杂网络软件等三个方面的可信性展开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关键应用领域的信息控制系统的可信性研究;

2、可信海量信息系统理论及开发技术研究;

3、复杂网络信息系统可信性理论与质量保障方法。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通过软件可信性理论和开发技术的研究,建设信息科学领域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一流学科,形成包含关键控制软件、海量信息获取分析以及复杂网络软件的可信性理论等方面一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本项目将立足国家发展规划中的航天、金融等关键领域,解决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的关键问题,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我们将通过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所进行合作,在可信计算领域建成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一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上海市重点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是国家“十五”211重点建设学科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高可信计算“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依托学科。本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倡导和开展可信计算研究的单位之一,特别地,何积丰院士提出的“程序统一理论”是可信计算的研究基础理论。已经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学科框架——程序统一理论、软硬件协同设计、自动推理与符号计算、海量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以解决软件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目标的完整学科体系。本学科以解决国家经济、国防以及上海经济和社会建设中计算机科学中的软件理论与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上海重点项目为强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可信计算理论、自动推理与符号计算、海量信息计算。

本学科将以满足国家、航天、军队以及上海市重点产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别可信计算技术、符号计算以及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顺应软件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为准则,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本学科坚持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前沿性、尖端性以及应用性等科学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开发,积极承担政府和社会与可信计算、符号计算以及海量计算等研究领域及其相关方面的科研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优秀的研发人才。经过3-5年建设,将本学科建设成为高可信计算、自动推理与符号计算、以及海量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产学研重要基地,形成若干研究方向具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以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成为世界知名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心.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学院以985高可信计算创新平台为基础,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工作,着力建设好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软硬件协同设计中心。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2007年12月获准筹建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成熟的研究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3人、上海曙光学者2人、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5人),承担了国家973项目6项、863项目6项(其中军口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1项,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12项,部委项目4项。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在2009年7月顺利通过验收会,实验室在高可信计算理论、可信软件构造平台、可信计算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凝聚了高水平人才,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共主办了八次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跃,并按照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航天、海洋、金融等领域相关的可信计算应用研究。

教育部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11月获批成立软硬件协同设计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明确以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及应用为目标,确立以现代交通可信计算研究与应用、数字娱乐、社区医疗设备等研发重点,项目调研与申请、联合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有序开展:与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共同建设“上海嵌入式系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课题申请、研究;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成立了可信无线传感器网络联合实验室。

三个研究所:

(1)计算机理论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理论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何积丰教授是创建负责人。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杨路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理论研究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17名、兼职科研人员5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3名。

计算机理论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为了进一步扩大计算机理论研究所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所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包括TASE07、TASE08、TASE09、TASE10、ICFEM1、计算机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第一届信息计算和软件基础国际会议、第一届计量逻辑与程序量化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Domain理论国际会议等。

研究所曾邀请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C.A.R. Hoare、J. Sifakis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交流。研究所还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以及系列学术讲座,以求加强学术交流以及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几年来,研究所成员多次在国际重要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研究所以“形成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理论研究中心、一个积极创新的学术交流中心和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中心”为发展目标。

(2)海量计算机研究所:海量计算研究所(Institute of Massive Computing,IMC)成立于2007年1月。研究所致力于数据密集型计算的前端技术与应用的研究。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7人。研究所的工作重点包括Web数据管理、无共享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可信数据管理、基于位置的服务、面向服务的数据管理等研究问题。同时,研究所也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在集群行为监控与分析、推荐系统、互联网广告等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启明星计划的科研项目。

(3)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何积丰教授任所长。研究所以嵌入式设计和高可信软件为核心技术,以联合设计、委托设计、独立研发等服务模式与广大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

承担科研项目

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级科研项目等50余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