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首个商学院1795年诞生于葡萄牙 里斯本,为大航海时代繁荣兴盛起来的商业贸易提供人才培训,主要以商业学科教学为主。1910年哈佛商学院首次授予名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的学位,现代商学院的架构基本定型。现代商学院非常注重商业实践,广泛采用定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程有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等。然而,西方商学院的教学目的多偏重于培养职业经理人。对于高端人士来说,其求学兴趣并不在于具体技术层面的工具性课程或是某个学位的获取,而是渴望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使自己的事业从成功走向卓越。
中国古代的书院是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集藏书、讲学、研究于一体。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着千余年的历史。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书院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书院中各种看法与观点的自由激荡,诞生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西山书院打破传统商学院以课程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员全力打造最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课程、讲座、师资。
作为中国首家现代书院,西山书院汲取了中国古代 书院和西方现代 商学院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成为具有自己独特办学特点的机构。西山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书院的讲学风气,由中外名家来书院开展各种讲座与论坛。书院不只是名家思想魅力的展示窗口,而且也是学员交锋辨析的平台,启迪与锤击中国高端人士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教授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论”,即人的智力结构分为“分析智力”、“实践智力”、“创造智力”三部分。许多MBA的教学课程,只是国民教育系统的一个高阶版本,课程依然灌输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分析知识,缺乏对学员实践智力和创造智力的培养与修炼。无数富豪的成功案例证明,智商和学业成绩并不是走向卓越的充分条件。真正的成功者,必然拥有卓尔不群的洞察力与原创精神,以及雷厉风行的实践执行力。而这些实践智力和创造智力的培养,正是西山书院“思先于行,行成于思”的办学理念。
国内的商学课程,往往照搬西方成型的课程,无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特点。当学员将课程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商业实践时,常常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不仅商学院如此,很多西方的咨询机构,也容易自恃国际经验丰富,无视中国的国情,为企业提出难以操作的建议。西山书院秉承中国传统书院“因材施教”的特点,将学习变为一种个性化的咨询,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中国国情,自我发现企业在市场大潮中的因应之策。
沉,在北京西山深处,窗外无尽的鸟语花香、苍松翠柏,让我们远离浮躁和喧嚣,把有关财富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淬炼到极致;
浮,在市场风云变幻的混乱中,我们将成为唯一拥有真知的智者,其他人还只能盲目摸索。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事一物之知识,而是做人处事的终极之道。
·中国首家现代书院
·思先于行,行成于思
·将学习变为一种个性化的咨询
·探寻事理的终极之道
·讲学、辨析、藏书三位一体
思先于行,行成于思
中国企业家的思想策源地
思想、相信、有序化
笆篱中学创办于清朝末年,时称“西山书院”。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几易校名,1972年3月始称为“笆篱中学”,并一直沿用至今。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学环境清幽,历来是“笆篱三堡”的文化中心、人才摇篮。学校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设施不断完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拥有一栋教学设施齐备的综合楼,内设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网络教室(办公全部自动化)。实验教学仪器工作历年都受到上级好评,并作为经验推广。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办学宗旨,朝着“团结进取、务实创新和争创一流”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