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

周尧

中文名 周尧
职业 昆虫分类学家
出生地 浙江宁波鄞县
代表作品 中国蝶类志、普通昆虫学
出生日期 1912年6月8日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1912年6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

1934年9月,在上海读完中学后,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

1935年3月,创办“昆虫趣味会”,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兼《趣味的昆虫》月刊主编。

1936年,因成绩优异,获时任南通大学校长的清末状元张謇的资助,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学学习,进入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周尧是西尔维斯特利教授7名外国研究生中唯一来自东方的优秀学生。

1938年,回到祖国,随军到了抗日前线。

1938年4月,周尧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穿上了军装,投笔从戎,随军来到了抗日前线,后被师长觉察他是个留学归国的高级专门人才,才劝他退伍,结束了只有三个月的戎马生涯。

1939年5月10日,他以昆虫学专家的身份参加了中英庚款会川康科学考察团;同年11月,被聘为西北农学院教授,从此扎根祖国西北,把一生精力都倾注在昆虫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上。

1939年到1979年,周尧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的普通昆虫学教学。他重视课堂讲授,讲课思路清晰,内容纯熟,语句简练,表达确切生动,板书工整。再加上他绘画昆虫图的独到功夫,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尽力把讲课和实验结合起来,根据昆虫分类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使学生听、看、做、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常带领学生到田间观察和采集标本,结合实际,传授技术,帮助学生识别昆虫。

1946年6月,创办“天则昆虫研究所”,主编出版《中国昆虫学杂志》。

1957年,周尧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又被推进“反动学术权威”、“老右派分子”等所谓“牛鬼蛇神”之列,长期经受批斗、管制。

1967年,他在农作二站被监督劳动,利用每天早晚被派去吆雁的机会,观察大雁起飞、降落和为害的规律,将观察结果以“思想汇报”的形式写出来。

1974年,周尧60多岁的时候,还到云南西双版纳采集昆虫,历时116天,行程8000多里。他白天挥动捕虫网,活跃在山林里,晚上利用黑光灯诱虫,边收集边包装,一直工作到深夜12点之后。早晨一起床,他就赶紧包装夜间未整理完的标本,植物上露水一消失,又开始野外开作。即便是坐长途汽车,中途休息他也不放过采虫。

1978年,周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恢复正常。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周尧教授因研究小麦吸浆虫防治取得突出成绩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大会授予“优秀科技成果奖”,他个人也获得“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79年10月,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周尧提出在西北农学院建立昆虫博物馆。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6年,出席参加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并在会议大学做《蝴蝶来了》学术报告。

1987年6月8日,周尧的建议受到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的重视,中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在西北农学院建成。

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获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绿色宇宙奖”,

1995年8月,应邀参加香港“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研讨会”,获“亚洲农业杰出人士”称号及金奖。

1996年6月,主持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会长。

1999年9月,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怀和支持下,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新馆建成。

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0年4月,88岁高龄的周尧教授因患急性胆囊炎住院手术,3天后并发心衰和肺炎,后转危为安。

周尧周尧2008年12月15日7时40分,周尧在杨凌逝世,享年96岁。

成就贡献

周尧开始研究我国古代昆虫学史,于1953―1956年阅读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及地方志等线装书七十余册,研究全国各地考古发掘资料,通过沙里淘金,于1957年写成《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此研究创立了我国昆虫史的新学科并为之奠定了基础。1980年,周尧教授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昆虫学诸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世界昆虫学史由此被改写。该书内容现已被国内外专著及教科书所广泛引用,1990年获中国优秀科技史图书一等奖,现有中文、英文、世界语、意大利文、德文等5种版本。

早在六十年代,他就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在过去的60多年中,周尧教授在昆虫分类研究上发表有200多篇(册)论文与专著;建立了23个新亚目,45个新总科和2个新科,发现420多个新种与26个新属。更为可贵的是研究标本他都亲自采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祖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

早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1979年,他创办并主编国际性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聘请中、英、美、意、丹、日等国26位权威学者为编委,至今已23年,发表昆虫分类论文数为开国至今全国同类报刊的4倍,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种科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每年换回外文资料价值约2万美元,为国内同行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经过50年的研究,周尧于1989年完成的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包括了全部中国已知种316种,而其中经过他亲自研究的就有212种。该书荣获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尧教授1994年主编出版的《中国蝶类志》一书,该书堪称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100万字,彩色图片5000余幅,包括中国蝴蝶12科366属1800余种及亚种,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该书堪称是世界各国蝴蝶志中最完善、最精美而无与伦比的一部巨著。该书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第九届中国图书奖。

1997年,周尧教授完成了《中国蝴蝶分类研究》一书,60万字,图版195版,为全世界研究蝴蝶属征与翅脉最全的一部专著,使中国的蝴蝶研究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该书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周尧教授也因此被国内外誉为“亚洲之光”、“虫坛怪杰”、“蝶神”。

逸事:周尧教授的生平经历还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蝶之梦》

周尧周尧他学识渊博,睿智过人,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成果斐然,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奠基人,在国际昆虫学界享有盛誉。历时20余年著成的《中国昆虫学史》,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主编出版的《中国蝶类志》,被誉为“科学界创举”,他本人也被同行尊为“蝶神”。他建立了“农业昆虫学”、“昆虫形态学”及“昆虫学史”等学科研究体系,昆虫学者以周尧姓氏命名的昆虫新分类单元就达56个之多。他在科学研究上一丝不苟,经他之手采集收藏的仅蝴蝶标本就有九百多种。他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组织和领导开展小麦吸浆虫研究,对控制这一毁灭性害虫、保护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学以致用,言传身教,深受学生爱戴,被誉为“一代师表”。先后编写出版了《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等10多部教材,为我国农业教育,尤其是昆虫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创立了“昆虫趣味会”学术团体和《趣味的昆虫》杂志、天则昆虫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并主编《昆虫与艺术》、《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期刊;创办国际性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全国第一家民办出版社——天则出版社;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昆虫博物馆,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设立了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

获奖记录

1979年,国务院授予他“农业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周尧周尧

1985年,他当选为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1983年和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

1979年和1989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中央参议委员。

1988年,被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授予“绿色宇宙大奖”。

1995年,获亚洲农业发展基金会“亚洲农业杰出人士奖”。

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

人物逝世

2008年12月15日7时40分,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并在国内外享有“虫坛怪杰”和“蝶神”美称的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尧教授,因病在陕西杨凌逝世,享年96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