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习;
1983年、1988年和2001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9年、1995年和2002年分别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8-1999年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
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等职务;
2012年7月-2021年12月,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2]
2021年12月31日,按照《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领导人员任免宣布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在犀浦校区召开行政副职换届,即:免去冯晓云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常委、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职务。[2]
分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
分管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工程训练中心;兼任研究生院院长、茅以升学院院长、詹天佑学院院长。
联系学院: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詹天佑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1]
冯晓云教授的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理事,中国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铁道部铁道电气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评审专家,“863”项目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电力牵引交流传动及其控制、列车运行控制与仿真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曾先后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铁道部科技开发和重点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主持或主研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货运机车牵引变流器研制”子项目1项;主持铁道部铁路装备现代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攻关课题“列车牵引与网络控制”项目1项;主研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单司机操作的机车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研究”等2项;主研国际中标项目“6K机车电子柜自动试验系统”1项;主持或主研产学研科技开发项目10项。
结合科研项目的开展,对电力牵引交流传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建立了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多目标预测模型及其优化控制算法,确定了列车操纵基本规则、列车优化操纵原则、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优化指标及其优化操纵策略,将其引入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这些原理及仿真软件已经应用在我国第六次大提速、高速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高速货运机车牵引变流器的研究中,为尽快消化吸收引进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核心技术,实现再创新做出了显著贡献。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1部。
申请发明专利4项。
2005年获得铁道部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获得铁道部詹天佑科技基金育人奖。
获国家级奖励2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2008年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2011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
冯晓云教授在长期担任主管本科教学副院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电气工程基础实验中心”负责人和“电力牵引交流传动及其控制系统”课程负责人期间,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被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聘请为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总结出“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合理安排、大胆使用、全面考核、鼓励先进”的24字方针。作为青年教师的“师傅”、“朋友”和“领导”,在各方面工作中以身作则,把满腔的热爱和激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优良的教学效果、开放平和的心态,为年青教师树立了榜样,激励着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导的青年教师葛兴来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徐英雷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1等奖。领导的教学团队取得了以“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教学成果,获得首批四川省教学团队,负责的专业获得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