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年,北宋散文家,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人物生平
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绍圣丁丑春(1098)移化州别驾(官名,即州牧,知州),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巢谷,字元修,父亲叫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轻的时候跟随士大夫(有身份、有学问的人)读书,年老后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从小传承父亲的学问,虽然朴实无华但是丰富。他被选拔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了赴试武科的人,心里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大,于是就放弃了他原来学习的知识,置办了弓和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他的武艺学成了,却没有考中进士。
他听说西边的人大多英勇矫健,骑射击刺,是四海之内第一,他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他每到一处就与杰出的人物交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巢谷尤其和他交好,巢谷教韩存宝兵书,两个人交往,结下了像金石一样坚固的友谊。熙宁年间,韩存宝担任河州的将领,有功劳,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的重视他。恰逢泸州的少数民族乞弟侵扰边疆,众郡县不能制服,朝廷于是命令韩存宝出兵讨伐乞弟。韩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情形,邀请巢谷到军队里询问他。等到韩存宝获罪,将要被逮捕,他自己料想一定会死,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介武夫,死了不可惜,只是妻子儿女不免受冻挨饿。装银子的袋子里有几百两银子,除了你没有人可以代我把钱送给妻子儿女的人了。”巢谷立下了承诺,立刻改变姓名,把银子放在怀里步行,前往交给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韩存宝死了,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恰逢赦免才出来。
我因为同乡的原因,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是个可以托付危急之事的人。我在朝中,巢谷杂处于乡民中间,我们从未见过。
绍圣初年,我因罪被贬停留在筠州,从筠州迁移到雷州,又迁移到循州。我的兄长子瞻也从惠州又迁移到昌化。士大夫都避忌和我们两兄弟交往,往日的亲友没有再互相联络。只有巢谷慷慨激昂,从眉山公开声言,想要徒步拜访我们兄弟。听说的人都嘲笑他的痴狂。元符二年春天正月,他从梅州送信给我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见您,自己都没有料想到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不出十天一定能见面,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惊喜地说:“这不是当代人,而是品德高尚的古人哪!”见面之后,我们握手相对而哭,不久,我和他讲述往日的经历,过了一个月(一个多月)仍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年纪有七十三岁了,瘦弱多病,不再是往日的元修了。他将要又到海南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年老多病,制止他说:“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从这里到儋州有几千里,又要渡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事。”巢谷说:“我自认为不会立刻死,你不要制止我。”我挽留他,没有留住他。看他的钱袋里,没有几千钱了,我(当时)正贫乏穷困,也(只能)勉强资助他一点钱,送走了他。船行到了新会,有南蛮差役偷走了他的钱袋然后逃跑了,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随他到了新州,就病死在了那里。我听说了这件事,失声痛哭,埋怨他没有听我的话,但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却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奇。
我正和南夷混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生活,大概将要终老在这里了,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发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巢谷有一个叫蒙的儿子,在泾原军队中,所以替他写传,日后来交给他的儿子。巢谷,最初叫榖,等到在循州见到他,改名叫谷。(注:“云”句末语气词)
少:年轻。
从:跟从。
为:当,做
里校:乡里村学。
传:跟从
举武艺:指赴试武科。取中者为武进士。举,推荐、选拔。
好:喜欢。
素:一向,向来。
第: 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第。
畜: 同“蓄”储备,这里是“置办了”的意思。
冠:首位,第一。
去:离开
秦凤: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名,治所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泾原:路名,治所在渭州(今甘肃平凉)。
至:到达
友其秀杰:与杰出的人物交友。友,名词作动词,与…交友。
善:友善。
相与:一起,共同,此指相互。
为;成为。
金石交:谓友谊深厚,如金石之坚固。为:担任。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1068~1077)。
河州:治所在枹(fú)军(今甘肃临夏北)。
“会泸州蛮”句:泸州蛮是四川西南的少数名族。熙宁十年(1077)犯纳西寨,遣韩存宝讨击。次年韩与乞弟战于江安城,不能胜,元丰十年(1081)秋七月,韩存宝因逗留无功,被诛于泸州。会:恰逢。
扰边:入侵边境。
习:熟悉。
许诺:立下承诺。
寒饿:受寒挨饿。
诵言:公开声言。诵,通“讼”,公开。
讳:避忌。
顾:只是。
习:熟悉。
乡闾(lǘ):乡里,同乡。
会:恰逢,正赶上。
诵:通“讼”,公开。
无:通“毋”,不要。
怀:怀揣。
遗(wèi):送。
乃:才。
以:因为。
志节:志向节操。
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之事。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隶:差役。
愍(mǐn):哀怜。
厌:满足。
意:料想。
畜:通“蓄”,储备,这里是“置办了”之意。
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
盖:推测,大概。
橐(tuó):袋子,此指装银子的袋子。
浮沉里中:意思是杂处于乡民中间。这里有惋惜巢谷未被起用之意。
许:答应。
授:给。
奇:感到奇怪。
尤:特别。
好:喜欢。
为:担任。
知:了解。
故:缘故。
从:跟从。
谪:被降职调往。
徙:迁移。
游:来往。
平生:指往日的经历。
不自意全:意,料想。
复当渡海:当,要。
有:通“又”。
平:平常。
生:生活。
自:从。
书:信。
既:……以后,已经。
昔日:过去的。
复:还;再。
方:正。
已而:一会儿,不久。
传:传承。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奇,对……感到奇怪。行,实践。
盖将终焉:焉,在这里。
虽:虽然。
作:写。
去游秦凤,去:到...去。
云:句末语气词
橐(tuó) 闾(lǘ) 愍(mǐn) 遗(wèi) 畜(xù ) 儋(dān) 强(qiǎng)筠(jūn)谪(zhé)榖(gǔ[)
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全文记叙了巢谷一生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他对朋友肝胆相照的高尚品德。文章写得情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传记。
1.韩存宝:“非君莫使遗之者”
除了您没有可以代送给他们的人了。
解读:
(1)说明巢谷作为朋友值得信赖。“怀银步行往授其子。”说明巢谷不负所托。
(2)说明事情危急,这件事有危险性,需要勇气、胆略。“将就逮,自料必死”“即变姓名……人无知者”“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其忠于友情。苏辙“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知道他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这不是今世的人,是古代的人。
2.“古之人”怎样作为?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当苏家兄弟处在这样的困境中,“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巢谷一个人情绪激昂从眉山公开说,要徒步行走来拜访我们兄弟。不顾“闻者”“笑”,不顾“七十有三”高龄,不顾“瘦瘠多病”,不顾“橐中”羞涩,不顾山高海远。
巢谷有情有义,言出必行,最后病死在徒步去看苏轼的路上。
补充:
中国春秋战国多义士,重诺言,轻生死,萧萧易水,往而不顾,古之义士也。
1.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结合全文尤其是文末内容,了解作者写此传的用意:知巢谷之贤,扬巢谷之名,斥世俗之风。
2.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
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说明巢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巢谷认为独立自存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作为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展现有侧重点,后两件事例详写是作者着重展现巢谷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信”“义”,而第一件事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并非重点,所以略写。
3.《巢谷传》表达作者对巢谷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惋惜之情。
4.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1)巢谷弃文从武 。(弃文从武 )
(2)巢谷与熙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为他冒死送银。(冒死送银)
(3)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徒步访友)
5.本文对比手法很是鲜明:
(1)苏辙在朝做官时巢谷未尝一见,苏轼兄弟被贬后却不远万里步行来见
(2)苏轼兄弟被贬后士大夫都避忌与他们来往,家人也没有消息,唯独巢谷不远万里来访。
绍圣元年(1094年),曾被苏辙弹劾过的章淳拜相,开始了对元佑大臣的疯狂报复。 三年后,由于元佑党争,苏辙被奸相章惇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其实,章惇的外甥女嫁给苏辙的第三个儿子,因此,章、苏两家也就沾亲了。不过按章淳的德性,无论谁阻挡了他的欲望,他是绝不会考虑亲朋好友之情谊的,照样会加以迫害。章淳实际上很清楚与苏家的这层关系,但他为了争权势求私利,他深信“无毒不丈夫”的歪理,所以才对苏氏兄弟心狠手辣。
当年章惇把苏辙谪徙雷州时,初来乍到的苏辙水土不服,仅十来天他就瘦得“帽宽带落惊僮仆”。所幸的是,敬贤如师的雷州当地官员百姓对他爱戴有加,雷州知县张逢帮他租凭太庙斋郎吴国鉴的住宅,海康县令陈谔也派人加以修葺一新,并每月亲携洒食来款待苏辙。雷州人民的厚义,苏辙感激涕零,在《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中赞道:“邑中有佳士,忠信可与友。相逢话禅寂,落日共杯酒。……米尽鬻衣衾,时劳问无有。”
对苏辙的处置,尽显了章惇的苛酷无情。苏辙在雷州受厚待的消息传到章淳等耳里,他竟密令把苏辙从官舍中逐出。章惇还故意刁难苏辙,还立了一个新规矩:下令不许他居住公家的宿舍。于是,曾经担任过副丞相的苏辙无可奈何,只好租赁民房居住。章惇还派董必明查暗访,诬蔑苏辙强占民宅,要加以追究。幸亏苏辙道高一丈,未卜先知章惇要来这招,提早防备,写下了很明晰的租约,呈了出来,章惇查因确有租房契约才作罢。多年后,人们为怀念苏东坡兄弟,便又将苏辙在雷州的住所改建为苏家兄弟的祠堂。
也许是上天的故意捉弄,最后章惇也被贬到雷州,亦向雷州民众赁屋居住,但是遭到拒绝。章惇生气地问,赁屋居住乃是所在皆有的事件,为何唯独雷州不行?房主回答说本来与别的地方是一样,自从苏公来过以后,就变了样。章惇奇怪地问,难道是苏辙叫你们以后要这样的么?房主说:“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章惇听了,不禁满面羞惭,心里默叹道,不想当日要害苏辙没害到,今日反自食其果。无奈之下的章惇也只得如例议租民房,深悔当日不该拿着施诸人。
同样被贬雷州,曾当副宰相的苏辙被雷州人们列为“十贤”,而曾当丞相得章淳却不能入选。苏辙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而不是阿谀奉承,为五斗米而折腰之辈,把他列为“十贤”是反映雷州民众的意愿;章惇虽曾居宰相之位,但人品奸诈邪恶,还被文天祥撰写的《雷州十贤堂记》碑文点名指责,遭雷州人民唾弃是在所难免的。
苏辙在雷州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破除迷信,启发民智,教民治家致富,并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而章惇却给雷州人民留下“大惇小惇,入地无门”的调讽民谣。苏辙与章淳在雷州大相径庭的遭遇,说明雷州人民爱贤如师,疾恶如仇,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由于元祐党争,绍圣四年(1097年),官至门下侍郎的苏辙被奸相章惇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迁循州(广东龙川县),可见苏辙在广东雷州仅一年。
初来乍到广东雷州,由于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
苏辙与雷州人民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对雷州人民的深切关心。
他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并引〉》,详见《栾城后集》卷五),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
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奸相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相诬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於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於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斧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於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叫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读书,老年时在里地的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家境简朴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考武科的人,很喜欢它。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置办了弓箭,反复练习骑马射箭。不久武艺学成了,却没有考中进士。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别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相互结为莫逆之交。熙宁年间,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建立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有渐渐地重视他。恰逢遇上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抵制他们,于是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询问。后来存宝等到获得了罪名,将要被抓捕,自己料到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一个泾原的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孩子就难免挨饿受冻生活困苦,口袋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别人可以代我交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就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恰逢天下大赦才出来。我因为与巢谷是同乡的缘故,所以小时候就认识他,知道他的志向节操,是可以托付危急之事的人。我入朝当官,巢谷杂处于乡民之中,未曾见过一次面。
绍圣初年,我因罪谪被贬官住在筠州,后来从筠州贬谪雷州,又从雷州贬谪循州。 我哥哥苏轼也从惠州贬谪昌化,士大夫们都避忌和我们兄弟来往,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公开说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也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往日的经历,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南海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千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
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官吏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 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巢谷开始叫巢榖,在循州见过之后,改名叫谷(云是句末语气用词)。
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
3. 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4.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5.积累“举、第、相与、制、遗、已而、隶”等文言实词。
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但对初三学生而言,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篇幅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作为一篇新增教材,应该遵循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要先扫清字词的障碍,落实字词,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有层次的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深入的品析。
建议二课时。
1. 重点:落实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
2. 难点:对于巢谷性格品质的准确理解和概括。(难点:在典型事件中准确理解和概括巢谷性格品质。)[2]
说明: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思维与心理的发展都趋于成熟,从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展的角度考量,教学中重点不应只是简单的串讲分析、感性认知,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重点的字词,理解文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本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选材典型、有详有略的特点。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要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概括会比较困难。这一方面囿于他们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理解上是存在障碍的,所以要求把这作为难点。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 |
作为一篇有难度的文言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需要学生做些准备:1.布置学生翻译全文,概括文意。2.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传。 |
利用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翻译全文,疏通文字。借助文本与网络,对苏辙的生平有所了解,明确其当时的处境,对理解本文颇有益处。 |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内容是阅读的前提,为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课上进行文本研读,并进行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探讨,才能够深入下去。 |
进入新课疏通文意 |
1.请学生朗读,纠正生字难词的读音。橐(tuó) 闾(lǘ) 愍(mǐn) 遗(wèi)2.请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检测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举—推荐,选拔/习—练习;熟悉/友—结交,名词做动词/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会—遇/旬—十天为一旬/橐—袋子/闾—乡里/愍—哀怜,怜悯/遗—发送/顾—只是/恨—遗憾/诵—通“讼”,公开/无—通“毋”,不要/金石交——比喻友谊坚贞、坚固,谓友谊深厚。 |
1.朗读,倾听,有读错的纠正,不会读的做记号。2.提出在预习中的问题;学生完成老师的检测;学生积累重点的字词。 |
1.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学习文言文,朗读是走近文本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落实重点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更有针对性;同时为下文对文章的理解奠定基础。 |
理解文意把握人物 1.概括文章内容。 2.初步了解巢谷的品质。 3.深入了解巢谷的品质。 |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教师示范、点拨)明确:(1)巢谷弃文从武 。(弃文从武 )(2)巢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为他冒死送银。(冒死送银)2.了解了巢谷的故事,你觉得巢谷是个怎样的人? 3.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巢谷的朋友苏辙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引导学生抓住三句关键句:“非君莫使遗之者。”“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结合文本细细品析。 |
1.讨论后进行概括。一开始语言会比较啰嗦,教师可适当的示范、点拨。在第一件事概括后,后面的概括会比较容易完成。2.谈论对巢谷的印象。可能会说到对朋友守信,值得朋友信任,为朋友雪中送炭等。3.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关键句,品读。韩存宝:“非君莫使遗之者”不是你没有人能送去。解读:(1)说明巢谷作为朋友值得信赖。“怀银步行往授其子。”说明巢谷不付所托。解读:(1)前者的评价正与前一事暗相应和。而后一句怎么理解?(2)“今世人”怎样作为?“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当时苏辙状况如何?学生结合文本,结合所查苏辙资料交流明确:苏家兄弟连遭贬谪,处“乏困”之状,已无翻身之记。(4)“古之人”怎样作为?巢谷有情有义,言出必行,最后病死在徒步去看苏轼的路上。补充:中国春秋战国多义士,重诺言,轻生死,萧萧易水,往而不顾,古之义士也。 |
1.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概括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本文选材的详略。对三件事的概括要求降低了概括难度,指向性更明确。四字词语的要求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老师的预设并非标准答案,学生可能有更好的表述。 2.通过故事内容概括,学生会对巢谷有了初步的评价。初步接触人物,学生的概括可能会是比较浅层次,或者不是很准确,但是会产生对人物的亲切感。 3.真正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了解在苏辙心中巢谷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品质。 |
理解写作意图,体会传记特点 |
1.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2.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 |
1.结合全文尤其是文末内容,了解作者写此传的用意:知巢谷之贤,扬巢谷之名,斥世俗之风。2.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 |
1.在上一环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呼然欲出,通过讨论,深入了解此文的深意。 2.作为传记类文章,把握、了解其文本特点,对学生以后学习此类文体有指导意义。 |
深化人物课堂收束 |
1.在深入了解巢谷的基础上,在题目“巢谷传”前加一个定语: 巢谷传2.结束语: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从巢谷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耀眼的光辉。也许,与巢谷先生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凡夫俗子,但是虽不能至,心实向往之,光风霁月,天青月白,每个人心中都应有这样的一方净土,洁净精微,一尘不染…… |
拟题,呈现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义士”、“君子”等,对人物形象更深入把握。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最后的拟题是对巢谷人物的再次把握,升华,体悟,是对美好、真纯、高尚的礼赞。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 |
作为一篇有难度的文言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需要学生做些准备:1.布置学生翻译全文,概括文意。2.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传。 |
利用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翻译全文,疏通文字。借助文本与网络,对苏辙的生平有所了解,明确其当时的处境,对理解本文颇有益处。 |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内容是阅读的前提,为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课上进行文本研读,并进行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探讨,才能够深入下去。 |
进入新课疏通文意 |
1.请学生朗读,纠正生字难词的读音。橐(tuó) 闾(lǘ) 愍(mǐn) 遗(wèi)2.请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检测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举—推荐,选拔/习—练习;熟悉/友—结交,名词做动词/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会—遇/旬—十天为一旬/橐—袋子/闾—乡里/愍—哀怜,怜悯/遗—发送/顾—只是/恨—遗憾/诵—通“讼”,公开/无—通“毋”,不要/金石交——比喻友谊坚贞、坚固,谓友谊深厚。 |
1.朗读,倾听,有读错的纠正,不会读的做记号。2.提出在预习中的问题;学生完成老师的检测;学生积累重点的字词。 |
1.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学习文言文,朗读是走近文本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落实重点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更有针对性;同时为下文对文章的理解奠定基础。 |
理解文意把握人物 1.概括文章内容。 2.初步了解巢谷的品质。 3.深入了解巢谷的品质。 |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教师示范、点拨)明确:(1)巢谷弃文从武 。(弃文从武 )(2)巢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为他冒死送银。(冒死送银)2.了解了巢谷的故事,你觉得巢谷是个怎样的人? 3.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巢谷的朋友苏辙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引导学生抓住三句关键句:“非君莫使遗之者。”“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结合文本细细品析。 |
1.讨论后进行概括。一开始语言会比较啰嗦,教师可适当的示范、点拨。在第一件事概括后,后面的概括会比较容易完成。2.谈论对巢谷的印象。可能会说到对朋友守信,值得朋友信任,为朋友雪中送炭等。3.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关键句,品读。韩存宝:“非君莫使遗之者”不是你没有人能送去。解读:(1)说明巢谷作为朋友值得信赖。“怀银步行往授其子。”说明巢谷不付所托。解读:(1)前者的评价正与前一事暗相应和。而后一句怎么理解?(2)“今世人”怎样作为?“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当时苏辙状况如何?学生结合文本,结合所查苏辙资料交流明确:苏家兄弟连遭贬谪,处“乏困”之状,已无翻身之记。(4)“古之人”怎样作为?巢谷有情有义,言出必行,最后病死在徒步去看苏轼的路上。补充:中国春秋战国多义士,重诺言,轻生死,萧萧易水,往而不顾,古之义士也。 |
1.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概括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本文选材的详略。对三件事的概括要求降低了概括难度,指向性更明确。四字词语的要求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老师的预设并非标准答案,学生可能有更好的表述。 2.通过故事内容概括,学生会对巢谷有了初步的评价。初步接触人物,学生的概括可能会是比较浅层次,或者不是很准确,但是会产生对人物的亲切感。 3.真正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了解在苏辙心中巢谷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品质。 |
理解写作意图,体会传记特点 |
1.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2.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 |
1.结合全文尤其是文末内容,了解作者写此传的用意:知巢谷之贤,扬巢谷之名,斥世俗之风。2.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 |
1.在上一环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呼然欲出,通过讨论,深入了解此文的深意。 2.作为传记类文章,把握、了解其文本特点,对学生以后学习此类文体有指导意义。 |
深化人物课堂收束 |
1.在深入了解巢谷的基础上,在题目“巢谷传”前加一个定语: 巢谷传2.结束语: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从巢谷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耀眼的光辉。也许,与巢谷先生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凡夫俗子,但是虽不能至,心实向往之,光风霁月,天青月白,每个人心中都应有这样的一方净土,洁净精微,一尘不染…… |
拟题,呈现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义士”、“君子”等,对人物形象更深入把握。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最后的拟题是对巢谷人物的再次把握,升华,体悟,是对美好、真纯、高尚的礼赞。 |
本设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把握人物想象,还可以抓住文中的三件事,采取小品演示法策略。将文本按情节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命名;将原文准确译成白话,改写成适合演出的课本剧;分组演小品,编制适用的品评标准品评。通过将文本内容转换为小品式的课本剧,通过小品演示来激活学生研究文本的积极性,真正去把握、感知巢谷的形象与品质。
1.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归类整理。(①……者,……也②……也③直接表示)
2.苏辙在文末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 “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这句话如何理解?
3.阅读体现苏辙文章特色的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进一步了解苏辙。
4.找一篇名家写名人的传记,比较写作角度的不同。
(第3、4题可二选一做)
答题要点:
1. 判断句三种类型:
①……也
例:父中世,眉山农家也。
②直接表示
例:我泾原武夫
2.意思说巢谷是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与高恭可媲美。但可惜没有遇到襄子,他的美好品质没有得到肯定宣扬,不为世人所知,点明写作此文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