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圣歌传统

吠陀圣歌传统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吠陀圣歌传统 时间:2003

地区:亚 太

国别:印度

类别:口头传统,礼仪与节庆活动

名词解释

       

吠陀一词来自梵语,意思是“知识”。吠陀遗产以吠陀经的形式汇编了大量的经文和经文注释,尽管经文通常都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但是人们还是称之为经“书”。吠陀经一共有四套,其中的《利格经》(Rig Veda)是一套圣歌选;《萨马经》(Sama Veda)是将《利格经》及其它的诗歌配乐而成;《雅哲经》 (Yajur Veda)收集了大量僧人的祈祷词和祭祀时使用的程序;《阿萨那经》(Atharna Veda)包括咒语和符咒。吠陀经向人们展示了印度教的历史全貌,同时也使人们 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观念的早期发展,零的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艺术起源

       

吠陀经来源于古典梵语,语言优美。吠陀经在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典礼当中诵读,而且也是吠陀族人每天必须诵读的功课。尽管经文在1500年以前就有了以文献流传的文字,但是时至今日它的主要流传方式仍是口头的。

重要价值

       

吠陀梵语传统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丰富的口头文学的内容,而且还在于婆罗门教的僧侣几千年来保存吠陀经文本完整所使用的独到和智慧的方法。吠陀经的背诵技巧非常复杂,每个字母都有一个特别的发音,这些古老的技术包括声调和语音要非常精确地结合在一起,以保证每个字吐字发音的准确无误,因而传承者从儿时开始就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