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渡街道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北邻世博园区,辖区面积5.52平方公里,下辖32个居委会和1个临时联合动迁居委会,街道物业总量约为395.5万平方米,有各类居住小区76个,老旧小区占比73%。2010年人口144668人(2010年)。截至2017年7月底,街道实有人口14.22万,其中户籍人口10.95万,60岁以上4.78万,人口老龄化比例达33.6%。
街道辖区内有市政道路15条,其中干道5条(上南路、浦东南路、高科西路、成山路、杨高南路);地铁线路4条(6、7、8号线,在建13号线),地铁站点6个(中华艺术宫站、耀华路站、成山路站、云台路站、高科西路站、东明路站);有川杨河(上南路-杨高南路)、中汾泾(杨高南路-白莲泾)、白莲泾(南码头路-浦东南路)、汤家浜4条段河道,其中川杨河为市管河道,白莲泾为区管河道,中汾泾与汤家浜为街管河道;川杨河、中汾泾、白莲泾是我街道与其他街道的界河,汤家浜是内河。
周家渡街道解放前夕地域属浦东斯盛区周渡乡。解放初属杨思区第二办事处;1950年成立周渡乡人民政府;1956年改称周家渡办事处,属东昌区;1958年与塘桥办事处合并,成立“五一”人民公社镇联大队,属浦东县;1959年与塘桥分开,仍称周家渡办事处;1960年与塘桥再次合并,筹建吴淞区城市人民公社周家渡分社当时的吴淞区具有市钢铁产业党委职能,因上海第三钢铁厂在周家渡街道,故有此称。同年11月划归南市区,称周家渡街道办事处;1984年划出北部13个居委会,分建塘桥街道;1986年再划出南部37个居委会分建上钢新村街道。
辖区历史上为农村,地广人稀,河道密布。清代有船民设对江摆渡,以后逐步形成市镇,有南货、洋货、小吃等店铺及小戏馆。民国初,浦东民族工业发展,周家渡一带兴建了和兴钢铁厂、章华毛纺织厂、纶昌染厂、老公茂船厂以及大来码头、和兴码头等。境内有轮渡站、小火车站,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因而发展。淞沪战争时,辖区居民逃难,工厂关闭,商业衰落。此后,来自苏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和渔民在沿江搭建简屋和“滚地龙”,形成新西村、黄淄路、苏鲁村等棚户区,有2000余住户。
解放后,辖区面貌逐步改观。50年代时,对棚户区进行了全面整修。1979年以后兴建了上南新村和雪野新村。至1992年,辖区共新建多层楼房1418幢,面积近100万平方米;高层楼房6幢,面积5万余平方米。1979年起,拓宽翻修道路9条,新建道路8条。沿江老村、农村166条烂泥小路也全部改建成沥青、水泥路面,并铺设下水道4000余米。黄浦江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浦东道口在耀华路上,1971年通车。
周家渡街道下辖上南一村社区、上南二村社区、上南三村社区、上南四村社区、上南五村社区、上南六村社区、上南七村社区、上南八村社区、上南九村社区、上南十村一社区、上南十村二社区、上南十一村社区、上南十二村社区、雪野二村社区、齐河一社区、齐河二社区、齐河三社区、齐河四社区、齐河五社区、齐河七社区、齐河八社区、云台一社区、云台二社区、云莲一社区、昌里四社区、昌里五社区、昌里七社区、昌里花园社区、都市庭院社区、川新社区、上南花苑社区、恒大社区。
周家渡街道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北临黄浦江、白莲泾,与南码头路街道相邻;东毗北蔡镇,靠近六里现代生活园区;南隔川杨河同三林镇相望;西接上钢新村街道和宝钢集团浦东钢铁公司。辖区面积5.52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洪山路172号。
街道成立于1958年,是浦东最早的街道之一。该街道是浦东沿黄浦江较早发展起来的居民区之一,交通方便,有浦东南路、上南路、成山路、杨高南路、昌里路等主干道通往市区和街镇。
随着浦东城建规划的实施,凭借其紧靠黄浦江及内环线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四十多年的城市建设,该街道已成为市区居民东迁的主要导人区之一。
辖区内现有工厂、企业1000余家、大专院校1所、中学8所、小学10所、幼儿园14所,集贸市场6个、医院3家、敬老院3所。近年来,各地开发商在该地区兴建了一大批设计新颖、品位高档的住宅楼宇,主要有昌里花园、上南花苑、都市庭院、紫竹馨园、现代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