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中文名 东南大学
外文名 SoutheastUniversity
学校排名 第15名(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院系设置 36个院系
两院院士 16人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0个
硕士点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30个
院校代码 10286
官网 http://www.seu.edu.cn
校址 四牌楼校区: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九龙湖校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丁家桥校区: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丁家桥87号、无锡校区: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状元路5号、苏州校区:江苏省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林泉街399号
创办时间 1902年
本科专业 90个
主要奖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39个
QS世界排名 465名(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
简称 东大(SEU)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两江师范学堂全景手绘两江师范学堂全景手绘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

民国时期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字房,建于190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字房,建于1909年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

两江师范学堂校训两江师范学堂校训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

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校门国立东南大学校门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

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

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

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

中央大学旧址中央大学旧址(2)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

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

建国初期

南京工学院校门南京工学院校门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

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先后合并金陵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相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15]

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农业工程系(一说为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私立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16][17][18][19]

1952年至1953年,陆续有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武汉大学园艺系与农化系及复旦大学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江南大学);厦门大学工学院电机、机械系大部并入南京工学院。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 7(23) 1948 265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学 13(28) 1772 254 华东航空学院 2 453 52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 -- -- --

东大四牌楼校区景观东大四牌楼校区景观(20)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

1956年,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支援南京工学院。

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

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南工路南工路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

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960年10月,南京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5]

同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 7(23) 1948 265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学 13(28) 1772 254 华东航空学院 2 453 52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 -- -- --

办学条件

九龙湖校区平面图九龙湖校区平面图

“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15]

1978年2月,南京工学院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5]

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88年5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同年,入选国家“111计划”。[21]

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风景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风景(33)2007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同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7]

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2]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确定共建东南大学。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同月,东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被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1月,学校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3][24]

学院楼学院楼(17)

2018年10月,东南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5][26]

2019年1月10日,东南大学发布了2019年的“1号”文件,决定在人文学院成立历史学系。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10月,江苏省高校生物学学科联盟在东南大学成立,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27][28]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入选健康扶贫联盟。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29]

2021年1月,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多伦多大学、大学健康网络(UHN)举行四方合作协议线上签约仪式。 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5月15日,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揭牌。5月17日,学校入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6月17日下午,东南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暨首批课题启动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东南大学在列。[30]12月17日,东南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签约仪式,深入开展运动健康领域合作。[31]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东南大学在列。[32]7月30日,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揭牌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33]

2023年1月12日,共同发起成立的卓越大学智库联盟成立大会召开。[34]

2023年6月6日,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35]7月26日,东南大学与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11月4日下午,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淮安高新区规划展示馆举行 ;11月4日,发起成立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院系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南大学下设36个院系、9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7]

院系设置

院系专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力学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加工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哲学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金融工程)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化学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美术学、动画

东南大学法学院

法学、工程法

东南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含东南大学四年制理工科类全部专业)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东南大学体育系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

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学科建设

院系设置

院系专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力学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加工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哲学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金融工程)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化学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美术学、动画

东南大学法学院

法学、工程法

东南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含东南大学四年制理工科类全部专业)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东南大学体育系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

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教学建设

李文正图书馆李文正图书馆截至2024年4月,学校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7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32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535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39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322人。有两院院士16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杰出人才约600人[2]

师资力量

人才分类

姓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钰、李幼平、张耀明、程泰宁、黄卫、缪昌文、张广军、王建国[36]、刘加平[37]
中国科学院院士 齐康、黄如、段进、崔铁军、滕皋军、顾宁、熊仁根、尤肖虎[36]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0人,不足)

陆祖宏、洪伟、尤肖虎、王志功、王炜、戴先中、吴柯、崔一平、王建国、崔铁军、顾忠泽、熊仁根、谢维、黄庆安、徐宝文、田玉平、赵春杰、颜震、李爱群、顾宁、徐春祥、邹国棠、张志珺、陈云飞、高西奇、顾忠泽、孙长银、叶继红、张闻、刘加平、沈宝龙[38]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5人)

章名耀、陆佶人、尤肖虎、孙忠良、洪伟、吕志涛、陆祖宏、韦钰、邓学均、黄卫、齐康、童勤义、盛昭瀚、童林夙、汪风泉[38]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5人,不足)

赵春明、李爱群、黄庆安、黄侨、尤肖虎、洪伟、王志功、罗立民、陆祖宏、黄卫、王炜、易红、时龙兴、刘加平、赵春杰、周佑勇、宋爱国、刘松玉、崔铁军、肖睿、高西奇[38]

国家级教学名师

(5人,不足)

王炜、戴先中、吴镇扬、李爱群、李霄翔[38]

国家级教学团队

(11个)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合作交流

师资力量

人才分类

姓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钰、李幼平、张耀明、程泰宁、黄卫、缪昌文、张广军、王建国[36]、刘加平[37]
中国科学院院士 齐康、黄如、段进、崔铁军、滕皋军、顾宁、熊仁根、尤肖虎[36]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0人,不足)

陆祖宏、洪伟、尤肖虎、王志功、王炜、戴先中、吴柯、崔一平、王建国、崔铁军、顾忠泽、熊仁根、谢维、黄庆安、徐宝文、田玉平、赵春杰、颜震、李爱群、顾宁、徐春祥、邹国棠、张志珺、陈云飞、高西奇、顾忠泽、孙长银、叶继红、张闻、刘加平、沈宝龙[38]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5人)

章名耀、陆佶人、尤肖虎、孙忠良、洪伟、吕志涛、陆祖宏、韦钰、邓学均、黄卫、齐康、童勤义、盛昭瀚、童林夙、汪风泉[38]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5人,不足)

赵春明、李爱群、黄庆安、黄侨、尤肖虎、洪伟、王志功、罗立民、陆祖宏、黄卫、王炜、易红、时龙兴、刘加平、赵春杰、周佑勇、宋爱国、刘松玉、崔铁军、肖睿、高西奇[38]

国家级教学名师

(5人,不足)

王炜、戴先中、吴镇扬、李爱群、李霄翔[38]

国家级教学团队

(11个)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学术研究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4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列全国第八位;1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学位居全球第14位,稳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计算机科学新晋ESI世界前万分之一,位居全球第7位,材料科学和化学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2]

重点学科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30)“双一流”建设学科(12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39]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2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医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0]

“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17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

  • 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

哲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艺术学理论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41]

注:本表仅展示部分数据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2个):

哲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统计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护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艺术学理论

设计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41]

注:本表仅展示部分数据
  • 学科评估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16)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东南大学共有31个学科参评,12个学科进入A类。评估结果是A+的学科5个、A的学科1个、A-的学科6个。东南大学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42]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一级学科 类别 一级学科 类别
建筑学 A+ 土木工程 A+
交通运输工程 A+ 生物医学工程 A+
艺术学理论 A+ 电子科学与技术 A
仪器科学与技术 A- 信息与通信工程 A-
控制科学与工程 A- 城乡规划学 A-
风景园林学 A- 管理科学与工程 A-

科研成果

哲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艺术学理论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41]

注:本表仅展示部分数据

学术资源

哲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统计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护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艺术学理论

设计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41]

注:本表仅展示部分数据

科研基地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一级学科 类别 一级学科 类别
建筑学 A+ 土木工程 A+
交通运输工程 A+ 生物医学工程 A+
艺术学理论 A+ 电子科学与技术 A
仪器科学与技术 A- 信息与通信工程 A-
控制科学与工程 A- 城乡规划学 A-
风景园林学 A- 管理科学与工程 A-

文化传统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全国12个),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共有5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

建设项目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法学、医学影像学、网络空间安全 、哲学、金融工程、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43]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

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国家精品课程(40门)

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

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44]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

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45]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4月,东南大学连续五届(每四年一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0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1项(并列全国第九)[7]

获奖时间 获奖成果 获得奖项
2018年 学做融创 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 产业需求牵引的计算机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 推进基础课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致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科教融合、全程多元、知行合一”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基于工程创新研究的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一轴·双驱·三联动”——德才兼备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构建科教融合、虚实结合、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适应现代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四位一体”建构全员全程进阶式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11”体系创新及十年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来源[46]
  •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15家试点和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截至2015年1月,建有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47]

学校标识

建设项目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法学、医学影像学、网络空间安全 、哲学、金融工程、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43]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

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国家精品课程(40门)

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

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44]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

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45]

精神文化

获奖时间 获奖成果 获得奖项
2018年 学做融创 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 产业需求牵引的计算机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 推进基础课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致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科教融合、全程多元、知行合一”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基于工程创新研究的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一轴·双驱·三联动”——德才兼备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构建科教融合、虚实结合、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适应现代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四位一体”建构全员全程进阶式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11”体系创新及十年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来源[46]

学校领导

四牌楼校区四牌楼校区截至2023年末,学校已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共与来自20个国家或地区的5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2]

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

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东南大学正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7]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通用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此外,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东南大学获奖总数为7项[48]

2021年科研经费到款31.81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904件,PCT专利申请74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270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有效发明专利10632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南海岛礁建设、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7]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获得奖项
2024年 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4年 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4年 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4年 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4年 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8]
2021年 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9年 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 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 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 摩擦界面的声子传递理论与能量耗散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 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 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年 土木工程结构区域分布光纤传感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年 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年 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资料来源[49][50][8]

校区环境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获得奖项
2024年 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4年 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4年 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4年 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4年 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8]
2021年 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9年 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 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 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 摩擦界面的声子传递理论与能量耗散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 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 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年 土木工程结构区域分布光纤传感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年 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年 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资料来源[49][50][8]

学校荣誉

  • 馆藏资源

老图书馆老图书馆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纸本图书资料478万册,可访问数据库检索平台149个(二级数据库234个)[2]

  • 学术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等7家国际数据库收录。《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2014年连获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1年连获4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8年被中信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2011、2014和2017年被中信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2017年连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2年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2015年入选2014年江苏十强科技期刊,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于2010年和2012年获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99年,是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获得荣誉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牵头建设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共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平台、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2011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文科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2]

重点实验室

类别

名称

国家实验室(1个)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

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5个)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群体智能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

工程研究中心

类别

名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个)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个)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级重点高端智库(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新型科研机构(1个):丘成桐中心

其它科研机构(部分):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所/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所 、电光源研究中心、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伽利略系统欧亚(中国)教育与应用开发中心、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中心、先进光子学中心、太赫兹研究所、旅游与景观研究所、建筑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51]

获得排名

类别

名称

国家实验室(1个)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

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5个)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群体智能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

报考条件

类别

名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个)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个)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知名校友

词条图册

  • 校标

东南大学标志东南大学标志1、东南大学校标于1997年5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设计完成。

2、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线条用外粗内细“文武线”装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外环上半部分为东南大学英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为集王羲之书法体校训“止于至善”。

3、标识中间主体部分延续了中央大学时期校徽的倒三角图形。倒三角形内部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校区大礼堂。细线为大礼堂轮廓线,中间黑实线为大礼堂正立面爱奥尼亚柱式和山花构图。内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冲破内圆,含“遵守规则又敢于创新”之深意。内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圆形分别代表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两者的配合,既体现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渗与融合,也凸现出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张力,预示了东南大学无限美好的辉煌的未来。

4、内圆中还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个弓形区域,上方标明校名“东南大学”,也为集王羲之书法体;下方左侧“1902”,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下方右侧“南京”,表明学校的办学地点。

5、校标的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黄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同时也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绿色喻意青年学子风华正茂,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5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