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多智龙其它中文名称(chinese[other])→ ...拉丁文学名(name)→ tarchia发音(pronounced)→ tahr-key-ah
史前多智龙(5)含义(meaning)→聪明的恐龙目(order)→ ornithischia鸟臀目亚目(suborder)→ genasauria 颌齿类thyreophora
覆盾甲龙亚目类(infraorder)→ thyreophoroidea 覆盾甲龙形类eurypoda 扁脚类ankylosauria甲龙类超科(super family)→ ankylosauroidea 甲龙超科科(family)→ ankylosauridae甲龙科亚科(subfamily)→ ankylosaurinae 甲龙亚科族(tribe)→ syrmosaurini 徐龙族属(genus)→ tarchia 多智龙模式种(type species)→ t. gigantea 巨大多智龙其它种(other species)→ ...错误归属种(misassigned species)→ t. kielanae= t. gigantea时代(period)→白垩纪晚期 campanian to maastrichtian分布(found in)→亚洲蒙古发现地层(stratum)→ ...食性(diet)→ 植食典型状态(length up to)→ 长8.5米推测体重(mass)→ ...
形态特征
多智龙同时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亚洲甲龙类,身长估计为
8到
8.5米,头颅骨长度为
40厘米,宽度为
45厘米,重量可能为
4500公斤。多智龙的头顶由球根状、多边形的鳞甲构成,类似美甲龙的头顶,美甲龙是巴鲁恩戈约特组所发现的另一种甲龙科恐龙。多智龙与美甲龙的差别为:头盖骨基部(Basicranium)较大、副枕突(Paroccipital process)与方骨间未固定、前上颚骨的喙宽度大于上颚骨的两排齿列间的距离。
[1]
分布范围
多智龙的属名在蒙古语意为“脑部”,是以它们的大型头部为名。模式种是
巨大多智龙(T. gigantea),是多智龙唯一的种。多智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古的巴鲁恩戈约特组(原先名为下奈莫格特层),年代可能为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接近1亿1000万年前。
栖息环境
发现多智龙的地层在该年代可能为风成沙丘或丘间地环境,拥有间歇性湖泊与季节性溪流。因此多智龙是种居住于沙漠的动物。
物种学史
Vickaryous等人的2004年研究发现晚白垩纪的甲龙科分为两个演化支,分别为北美洲演化支(甲龙、包头龙),与亚洲演化支(绘龙、美甲龙、天镇龙、篮尾龙)。倍甲龙(Dyoplosaurus giganteus)被认为是多智龙的一个次同物异名,与多智龙的第二个假设种T. kielanae是同种动物。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