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筑工艺系开设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材料与矿资学院当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7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进入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院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及矿物资源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科研平台齐全,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和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6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拥有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矿山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河南海格尔集团、济南新峨嵋、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河南濮阳濮耐高温(集团)材料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新峨嵋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学院设立教育奖学金。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万元。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院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在98%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历史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56年9月建筑工艺系下设建筑材料、构件、电工、化学及测量五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58年建筑工艺系与工业经济及运输系合并为工艺经济运输系,下设建筑工艺、工业经济、工业运输、测量及化学五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工业运输三个专业。1965年12月工艺经济运输系更名为工艺经济系,工业运输专业划归建筑系,并把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改为工业经济专业,故工艺经济系设置建材、经济、测量三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工业经济专业。1970年冶金工业部教育革命座谈会决定撤销工业经济专业,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改为水泥专业,增设总图运输专业和耐火材料专业,同时工艺经济系更名为建筑材料系,设置测量、建材、总图运输、耐火材料、水泥五个教研室,办有水泥、耐火材料和总图运输设计三个专业。1980年撤销建筑材料系,水泥专业停办,建材教研室(含实验室)、总图运输教研室及总图运输设计专业划归建筑系,耐火材料专业(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划归冶金工程系,而1977年招生的水泥专业学生分别转入冶金工程系的有色冶金和炼钢专业。1984年11月冶金工业部教育规划与改革工作会议决定耐火材料专业更名为硅酸盐工程专业。

1993年3月学校将属冶金工程系的硅酸盐工程专业(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实验室)、属建筑系的建材教研室(含实验室)、1986年创立的全建制的粉体工程研究室、1993年2月创建的结构陶瓷研究室的教师、部分领导、管理人员和实验设备仪器等合并恢复成立了材料工程系。1993年11月24日冶人教高字[1993]第328号文批准新增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于1994年招生。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硅酸盐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整合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0年1月17日陕高教[2000]3号文批示,材料物理专业招生,2000年10月26日陕高教[2000]87号批准为新增本科专业。

2000年3月校党委会会议决定,在材料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撤销资源工程系,并将该系安全工程专业(含安全工程教研室、实验室)划归材料学院。2002年,经学校研究,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提升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2005年经学校研究,材料物理专业暂停招生。2007年7月19日,校长办公会会议决定在材料学院恢复地矿类专业本科招生,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在2008年7月将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合并为一级学科地矿类专业本科招生,2008年9月陕教高31号文批准2009年增设矿物资源工程专业。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教高(2010)7号文批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功能材料专业为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同年将201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中一个本科班转至功能材料专业学习。2012年4月21日,为了适应学院学科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材料与矿资学院。目前,学院设置五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功能材料专业。

学院领导

薛群虎 院长 陕西华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矿资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

程福安 书记 河南登封人,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兼粉体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

李 辉 副院长 河南三门峡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材料与矿资学院副院长,粉体工程研究所教学科研部部长,主管学院科研、研究生及资料室工作。

肖国庆 副院长 河南灵宝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矿资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本科生教学、实验室管理等工作。

李荫兵 副书记 山东沂水人,讲师,工学硕士,材料与矿资学院副院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学院的行政、纪委、学生工作。

学科概况

矿业工程学科

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其前身是采矿工程研究室(1958年)和矿物加工研究室(1960年),现有专(兼)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5人,讲师3人。研究所承担矿业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具有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学科特色

矿物资源工程学科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非煤矿业类学科50余年累计为国家培养矿业类人才3000余名。近年来,研究所在矿山系统优化、矿山安全、新型矿物材料、工艺矿物学和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百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教材及著作十余部。

(2)培养条件

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下设矿物资源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800m2,现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200余台(套),价值300余万元。主要有岩石三轴试验机、高梯度强磁分选机、高压电选机、爆破地震测试仪、岩石超声波参数测定仪、多系列浮选机。

(3)主要研究方向

浮选

资源综合利用

矿物综合利用

矿物材料

安全工程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原给水排水和暖通空调两个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于1976年组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环境工程专业之一。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建立最早、学科层次最全的学科之一。

(1)学科特色

该学科以建筑安全为主要特色,兼顾矿山、冶金和化工行业安全。开展安全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工作。

(2)培养条件

劳动安全与卫生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职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共出版专著与教材6本,发表论文百余篇。

实验室现有用房300m2,其中实验教学用房5间,面积220m2,办公室2间。安全工程实验室下设安全人机工程、防火防爆、工业通风、职业卫生、特种设备、室内环境检测、静电检测、气相色谱检测室等八个实验室,为校、院共建共管。实验室现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180余台(套),价值100余万元,

(3)主要研究方向

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

安全系统决策与优化

风险控制与预警

城市公共安全与保障体系

系统决策与风险报警

城市防火与减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9月的建筑工艺系“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70年成立建筑材料系,同时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改为水泥专业,随后增设“耐火材料”专业。耐火材料专业是当时全国开办这一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而水泥工艺专业为全国开办这一专业的五所高校之一。1993年4月以粉体工程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及结构陶瓷研究所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重新组建为材料工程系,设硅酸盐工程专业,并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99年根据新专业目录的要求,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和“硅酸盐工程”专业归并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0年安全工程专业划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提升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下设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应用三个方向。2010年学院成功申报并获准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本科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1)学科特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置水泥、硅酸盐工程、耐火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多年来一直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制备新技术和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水泥工程理论与技术、耐磨复合材料、生态建筑材料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高温结构材料理论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和办学特色,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有多年深厚的积淀基础,为中国冶金、建材等行业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部分研究方向达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大批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行业进步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培养条件

本学科现共有教师5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11名、副教授20名、讲师19名以及助教4名。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12人,获硕士以上学位人员50人,占全体教师的89.3%。45岁以下教师45名,占全体教师的80.4%。

该学科现拥有硅酸盐工程实验室、建筑工程材料实验室、高温结构材料实验室及功能材料实验室,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3840m2。2004年至2008年科研经费到款5554.67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849万元)。当前,该学科建设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是校级实验示范中心。此外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

该学科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122 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1813.00万元,3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有: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测定仪、图像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系统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其中粉体工程研究所投资17万元建设了冷模实验平台,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2个多功能热模实验平台,可进行高温条件下流体动力学、传热及传质、反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种综合性科研项目

(3)主要研究方向

水泥工程理论与新技术

新型生态建筑材料

新型功能耐火材料

耐磨复合材料

材料物理

研究方向

材料与矿资学院1999-2010年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一览表

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理论及新技术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污泥、钢渣、粉煤灰、煤矸石)

新型生态胶凝材料

高温结构陶瓷及超高温陶瓷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建筑节能

新型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安全工程

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

安全管理与风险预警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

矿业工程

低品位复杂共生矿选冶基础与新方法

难选矿物可选性研究

矿山安全回采理论及方法

博士后流动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冶金工程学院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部分研究所为依托,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3年批准设立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的一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由195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校初期的混凝土制品及其工艺和后期的水泥、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加工等专业发展而来。其中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加工专业是西北地区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获金属压力加工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相继获建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4年获准自主设置环境材料学博士点,2008年获准自主设置建筑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

该学科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研究、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建筑材料研发、微(纳)米晶材料制备、金属材料组织性能控制、钛合金在新材料研究及金属材料先进连接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处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该学科现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2人,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材料、建筑材料及材料加工工程等4个工学硕士点;拥有材料工程和材料学2个工程和高教硕士点;拥有材料学、环境材料、建筑材料和材料加工工程4个博士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该学科拥有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工程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工程试验中心;拥有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原冶金部黄金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冶金技术工程技术中心等十一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流动站专业仪器设备先进、齐全,能满足该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需要。

至今,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攻关计划、“973”项目、国防军工等2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众多的省部科研项目。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被三大检索收录高水平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约20余亿元。

同时,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西安秦翔科技、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濮阳濮耐高温材料股份公司、广东奔郎超硬材料与制品公司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