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8月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1949年东北机械农场技术训练班创建
1950年东北机械农场技术训练班更名为东北公营机械农场干部训练班
1951年东北公营机械农场干部训练班更名为东北公营农场技术学校
1952年东北公营农场技术学校更名为东北国营农场技术学校
1953年东北国营农场技术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3年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建为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3年查哈阳机耕学校并入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6年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建为黑龙江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6年佳木斯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专业)并入黑龙江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6年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部分)并入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现发展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1958年东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创建(合署)
1959年东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改建为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
1959年齐齐哈尔大学(部分师生)、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部分师生)并入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
1963年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为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
1969年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停办
1972年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筹备复校
1974年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筹)复校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2001年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学院[3]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建有第一、二教学楼、图文信息中心、实训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体育馆、教师办公楼、培训中心、学生公寓、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实习农场、园艺场等基础设施。拥有汽车综合性A级检测线、MPS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网络技术实训平台、电气智能实训平台、数字化语言教学系统等现代化实验室9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40.9万元。拥有多媒体教室30个,图书馆藏书37.1万册。另有农机维修中心、实习农场、园林花卉基地、数控加工中心、汽车修配厂、汽车驾校等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30个。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5月4日,学院有教职工581人,专任教师404人,教授35人,副教授118人,双师型教师30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教学名师18人。[4]
杰出人才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山颖、刘仁民、周立元、王秀娟、康国初、耿明杰、张红燕、肖兴宇、刘德发、李海金
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鞠加彬、杨柏青、杜长征、宋丽华
院级教育教学名师:李梅、许洪军、张丽荣、宋丽华
专家教授:范利仁、蒋双庆、张红燕、谢红、周立元、肖兴宇、杜长征、山颖、鞠加彬、朱晓慧、于润伟、宋丽华、李梅、吕修海、康国初、杨柏青、侯彦明、王风刚、耿明杰、郑翠芝、许洪军、杨宏菲、刘仁民、朱国权、张丽荣、王淑桢、杨凤翔[5]
教育部部长周济、原副部长王湛、副省长程幼东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也多次到该院考察并讲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学院师生员工和衷共济,以改革为契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已形成了独具内涵的“树立三种形象、发扬四种精神、确保四个坚持”的名牌战略思想。“热爱学校、开拓进取、自加压力、奋斗拼搏”的优良校风已经形成。学院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省级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院长范利仁同志被授予“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和黑龙江省“改革优秀人物”荣誉称号。在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院校。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学院把“爱心与责任”作为全院教职工的行动指南,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把“立德树人,品能合一”作为培养目标,制定了独具学院特色的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励志、敦品、定位、强能、拓展、成才”学生在校三年六个阶段培养目标),以“四节、两纪、一庆”(思想学术节、校园文化节、技能节、体育节;纪念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国庆节等)为载体,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过硬动手能力”的高职人才。
自建校以来,共培养了三万余名中高级技术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在这些毕业生中,既有以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为代表的老一辈开拓者,又有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申佩环为代表的时代先锋,还有以冷雨为代表掌握现代岗位技能的银领骄子。他们辛勤耕耘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了“培养、培训、鉴定、推广、服务”五位一体的特色办学体系。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成功地实施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和农机应用与管理技术两个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被遴选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业机械使用技术、拖拉机使用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为加大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学院实施了工学[6]替、工学结合联合培养、带薪顶岗、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勤工助学等教学模式,并与多家省内外大型企业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7-2009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3.08%,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位于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李东阳 |
院长 | 焦光纯 |
副院长 | 刘树海、许洪军、王岩、田培育、王晓典 |
党委副书记 | 崔海涛 |
纪委书记 | 于万辉 |
资料来源:2022年5月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2]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李东阳 |
院长 | 焦光纯 |
副院长 | 刘树海、许洪军、王岩、田培育、王晓典 |
党委副书记 | 崔海涛 |
纪委书记 | 于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