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学院前身

  • 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可以追溯到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6年组建的植物病虫害教学组。[2]

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

1938年,由涂治和王云章先生组建植物病理学科,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植物病虫害教学组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农艺学系植物病虫害教学组。

1940年,国立西北农学院农艺学系植物病虫害教学组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

1950年,国立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更名为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1960年,植物病理学科开始招收研究生。[2]

1983,植物病理学科被国家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植物病理学科被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

1996年,农药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植物保护获批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农药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保护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1999年,植物病理学科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成立了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于开发重点实验室,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更名为西北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系。[1]

  • 西北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所

1952年,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成立。

1958年,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植物保护系。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植物保护系更名为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1999年,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名为西北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所。[1]

合并组建

2000年,西北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所与西北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系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

2001年,学院成立了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2年,学院植物病理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学院成立了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2004年,学院植物病理学科进入教育部“985”国家科技创新平台。[3]

2007年,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8月,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药学系3个教学系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昆虫学研究所、农药学研究所以1个植保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设有2个本科专业。[2]

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学制 授予学位
植物保护 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资料来源:[5]

师资力量

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学制 授予学位
植物保护 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资料来源:[5]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8月,学院有教职工15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7人;研究生导师(博导、硕导)65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省级教学团队。[2]

教学名师
双聘院士: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康振生、单卫星[6]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晓杰、刘慧泉[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康振生、张雅林、单卫星[6][7]全国模范教师:康振生[6]“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晓杰、刘慧泉[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单卫星、王敦、胡小平、徐晖、姬志勤、戴武、魏琮、李朝飞、郭军、王晓杰、王晨芳、赵杰[6][8][9][10][11]陕西省“百人计划”:刘同先、许金荣[6]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者:康振生、张雅林、杨家荣[6]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康振生、张雅林[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康振生、张雅林、赵惠燕、吴云锋、花保祯、黄丽丽[6]陕西省教学名师:花保祯、康振生、仵均祥、黄丽丽[6][12][13]
教学团队
类别 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国家级教学团队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2010年
陕西省级教学团队 昆虫学教学团队 花保祯 2016年
农药学教学团队 张兴 2013年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2012年
资料来源:[14][15][16]备注:陕西省级教学团队资料不全,故列举部分。

学科建设

教学名师
双聘院士: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康振生、单卫星[6]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晓杰、刘慧泉[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康振生、张雅林、单卫星[6][7]全国模范教师:康振生[6]“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晓杰、刘慧泉[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单卫星、王敦、胡小平、徐晖、姬志勤、戴武、魏琮、李朝飞、郭军、王晓杰、王晨芳、赵杰[6][8][9][10][11]陕西省“百人计划”:刘同先、许金荣[6]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者:康振生、张雅林、杨家荣[6]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康振生、张雅林[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康振生、张雅林、赵惠燕、吴云锋、花保祯、黄丽丽[6]陕西省教学名师:花保祯、康振生、仵均祥、黄丽丽[6][12][13]

学术科研

教学团队
类别 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国家级教学团队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2010年
陕西省级教学团队 昆虫学教学团队 花保祯 2016年
农药学教学团队 张兴 2013年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2012年
资料来源:[14][15][16]备注:陕西省级教学团队资料不全,故列举部分。

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1个陕西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陕西省名牌专业,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属实践教学基地,12个院属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陕西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17][18][19][20]

国家级特色专业:植物保护[20]

陕西省特色专业:植物保护[20]

陕西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植物保护[20]

陕西省名牌专业:植物保护[19]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植物保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保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

校属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名称 所在地点 建立时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实践教学基地 陕西省杨凌区大寨乡 2009.11.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实践教学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校区 2004.1
资料来源:[17]
精品课程
级别 名称 主持人 获批年份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飞来横祸-迁飞性害虫发生与防治 仵均祥 2016
昆虫分类学导论 花保祯 2012
普通昆虫学 花保祯 2013
陕西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农药学 胡兆农 2015
农药毒理学 马志卿 2014
鼠害防治 冯纪年 2014
植物病害流行与测报 胡小平 2014
资源昆虫学 张雅林 2014
植物保护学 花蕾 2013
农业有害生物治理 李怡萍 2013
园艺植物病理学 马青 2013
昆虫生态及测报 赵惠燕 2013
普通昆虫学 花保祯 2012
农业昆虫学 仵均祥 2012
农业植物病理学 黄丽丽 2012
普通植物病理学 孙广宇 2012
植物化学保护 胡兆农 2012
资料来源:[14][16][18][21][22]
陕西省级教学成果
等级 教学成果获奖名称 主持人 年份
特等奖 创建教学基地,提高人才系列化培养水平 张雅林 2001
二等奖 依托植物病理学学科优势,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康振生 2009
二等奖 产学研结合,多层次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研究 张兴 2003
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校属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名称 所在地点 建立时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实践教学基地 陕西省杨凌区大寨乡 2009.11.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实践教学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校区 2004.1
资料来源:[17]

学术资源

精品课程
级别 名称 主持人 获批年份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飞来横祸-迁飞性害虫发生与防治 仵均祥 2016
昆虫分类学导论 花保祯 2012
普通昆虫学 花保祯 2013
陕西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农药学 胡兆农 2015
农药毒理学 马志卿 2014
鼠害防治 冯纪年 2014
植物病害流行与测报 胡小平 2014
资源昆虫学 张雅林 2014
植物保护学 花蕾 2013
农业有害生物治理 李怡萍 2013
园艺植物病理学 马青 2013
昆虫生态及测报 赵惠燕 2013
普通昆虫学 花保祯 2012
农业昆虫学 仵均祥 2012
农业植物病理学 黄丽丽 2012
普通植物病理学 孙广宇 2012
植物化学保护 胡兆农 2012
资料来源:[14][16][18][21][22]

合作交流

陕西省级教学成果
等级 教学成果获奖名称 主持人 年份
特等奖 创建教学基地,提高人才系列化培养水平 张雅林 2001
二等奖 依托植物病理学学科优势,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康振生 2009
二等奖 产学研结合,多层次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研究 张兴 2003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截至2016年8月,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陕西省重点学科3个。[2]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3]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3]

农业部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3]

陕西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

  • 授权学科目录
类型 名称 代码 设立时间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保护 0904 1998年
博士后流动站 植物保护学 0904 1998年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病理学 090401 1986年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2 1984年
农药学 090403 1998年
植保资源利用 090420 2003年
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 090421 2003年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病理学 090401 1984年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2 1981年
农药学 090403 1996年
植保资源利用 090420 2003年
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 090421 2003年
资料来源:[23]

学院院徽

类型 名称 代码 设立时间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保护 0904 1998年
博士后流动站 植物保护学 0904 1998年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病理学 090401 1986年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2 1984年
农药学 090403 1998年
植保资源利用 090420 2003年
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 090421 2003年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病理学 090401 1984年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2 1981年
农药学 090403 1996年
植保资源利用 090420 2003年
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 090421 2003年
资料来源:[23]

文化活动

学院领导

截至2016年8月,学院有12个省部以及学校科技创新科研平台,其中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技术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昆虫学会、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均挂靠在学院。[2]

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批准部门
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部杨凌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
农业部太白小麦条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实验观测站 农业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
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
农业部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保资源与害虫治理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资料来源:[24][25]

现任领导

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批准部门
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部杨凌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
农业部太白小麦条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实验观测站 农业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
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
农业部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植保资源与害虫治理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省部级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部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资料来源:[24][25]

历任领导

截至2016年5月,学院共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公益性行业专项及省部等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科研到位经费达2亿元以上,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837篇,其中被SCI收录650篇,学报级文章187篇。[2]

截至2016年7月,学院共承担项目423项,其中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1项,总经费1.86亿元;发表SCI论文551篇、获批专利31项、出版专著3部;审定品种1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省部科学技术奖3项。[26]

国家级科研成果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等级 主持人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刘汉文
小麦吸浆虫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周尧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仇元
陕甘青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李振岐、刘汉文
金翅夜蛾亚科的研究 1979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周尧
我国稻瘟病生理小种及水稻抗稻瘟病抗原筛选 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程廉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菌种生理性鉴定抗病性区域试验
及其在抗病品种选育上的作用
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仇元、吕金殿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研究 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振岐
《植物病原真菌学》 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天宇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1991年农业部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 李振岐等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康振生
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的发现与应用研究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吴文君
角蝉总科昆虫系统学 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袁锋
小麦赤霉病致病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康振生
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康振生
小麦黄矮病病原鉴定、抗原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2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吴云峰
资料来源:[27]

知名校友

国家级科研成果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等级 主持人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刘汉文
小麦吸浆虫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周尧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仇元
陕甘青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李振岐、刘汉文
金翅夜蛾亚科的研究 1979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周尧
我国稻瘟病生理小种及水稻抗稻瘟病抗原筛选 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程廉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菌种生理性鉴定抗病性区域试验
及其在抗病品种选育上的作用
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仇元、吕金殿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研究 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振岐
《植物病原真菌学》 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天宇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1991年农业部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 李振岐等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康振生
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的发现与应用研究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吴文君
角蝉总科昆虫系统学 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袁锋
小麦赤霉病致病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康振生
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康振生
小麦黄矮病病原鉴定、抗原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2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吴云峰
资料来源:[2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