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后,由宋蔚青(攀贵)、冯异生(养浩)、王化民、薛自爽带队,队员有:东日曙、王广录、王占平、李培山、张绪昌、王春隆、赵振华、吉星照、武忠英、王廉(怀蔚)、王养娃、王东海、马建华、武占魁、薛增平、王玉亮、张世炎、剡玉秀、李志彦、薛德文、杨廉直、李宝荣、潘树藩等。40人持渭华地区党组织介绍信到达许旅后,许旅党委配备专门干部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经过约一个月的军政训练,40名受训人员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知识,具备了群体、单独作战能力,准备返回渭华地区。为建立一支训练有素、富有战斗力的革命武装,许旅党委决定派营长、共产党员李大德(张汉俊)随同去渭华。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40人由李大德率领,每人携带1支枪、3排子弹、4颗麻辫手榴弹,全副武装,化装成敌军,以追捕逃兵为名,由三要司出发,经景村、洛南县城、保安镇、西平里、八里坡,翻秦岭,穿桥峪,一路急行军进入渭华地区,顺利到达中共陕东特委驻地华县东阳乡堡子底村三教堂。
这支武装力量受命于陕东特委,在李大德、薛自爽的带领下,活跃在华县西南塬和渭南东西两塬一带,时聚时散,机动灵活,惩办罪大恶极的豪绅,消灭地主民团,收缴反动武装,清扫豪绅的“土围子”,打掉三张镇的税卡。多次外线出击,在赤水、渭南一带西潼公路上拦截敌人的运输车辆,割电线,截电杆,破坏敌人交通。这支武装还在高塘一带的大王、算王、东王、黄麓口、堡子底、郭家庄、涧峪口、韩良寨、江村、里寺、泽口等10余个村庄建立了活动据点和联络通讯网。旬日之内,渭华地区反动官吏、恶差、土豪劣绅胆战心惊,农民群众则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咱们有了武装!”青年争相报名参加。很快地,这支武装就发展成为一支有一百五六十人和五六十支快枪的革命队伍。渭华起义爆发后,根据斗争的需要,陕东特委决定对这支武装进行整顿和改编。
正式成立
同年5月4日在渭南县城以南的沋河川望岗岭上,召开群众大会,何寓础同志代表中共陕东特委授旗(绣有镰刀斧头),并宣布“陕东赤卫队”正式成立。
陕东赤卫队大队长:李大德;副大队长:薛自爽;党支部书记:冯养浩、副书记:孙敬堂;第一中队长:徐汉儒;第二中队长;张绪昌;第三中队长:薛增平;第四中队长:王春隆;大刀队长:向中英、大刀队副队长:潘树藩。
开始,陕东赤卫队没有固定的驻地。频繁的战斗和行军给部队带来一定困难。遵照陕东特委的指示,于1928年5月12日移驻塔山,建立了塔山军事据点——陕东赤卫队总指挥部。参谋部:贺修之;组织部:何寓础;宣传部:徐汉儒,其中油印处:孙卓斌;经济部:孙敬堂;交通部:刘志健(甲竹)、韩绪升、冯贵选、李建兴;枪械修配所:闵寿昌,其中工作人员:张海娃等7人;运输队:剡玉秀,队员:王恩宽、张思杰等,有骡子13头。
陕东赤卫队移驻塔山后,各中队分别驻防于东之清明山,西之凤凰山,及前之枣刺庵、灵台寺。赤卫队不仅在塔山修筑了工事,而且搭席棚简易房百余间,储备了粮食,备有石磨,还建立了小规模的枪械修配所。在塔山西边平台上修了练兵场,设立了两道岗哨:第一道在桥南的二郎庙,第二道在半截山顶。塔山附近敌人力量薄弱,党在这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每当斗争环境险恶时,中共渭南县委即转移到这里工作。从此,塔山就成为渭华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之一。
陕东赤卫队在出击敌人的同时,抓紧练兵,扩充兵力。李大德、薛自爽同志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结合实际进行练兵。在行军途中给战士讲授各种动作,休息宿营时教他们站岗放哨,利用空闲时教投弹、射击等,部队的军事素质迅速提高。这支部队不宿民宅,不踏庄稼,不乱拿群众的东西,深受群众的爱戴和赞扬。五月中旬,许权中旅起义部队到达高塘,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的军事行动亦即由工农革命军军委统一指挥,成为工农革命军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