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尊玉佛寺

千尊玉佛寺

中文名 千尊玉佛寺
建筑年代 始建于隋、2003年重建
供奉 缅甸天然玉佛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千尊玉佛寺千尊玉佛寺占地面积一百八十亩。四园将建护城河一道,六米宽沿河道路,四米宽绿化带。主轴线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千尊玉佛殿、玉佛卧佛殿、禅堂、藏经楼。两侧为钟鼓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配殿。计划将建仿古建筑佛学院,以为将来培养新时期僧伽人才之用。千尊玉佛寺在建筑规划内还将建两园一院(生态园、种植园、安养院)。生态园营建一座人工湖,湖心有岛,岛上再建观音园,供立大型飘海观音。配以亭廊曲桥,梵唱不绝。

主要景点

玉佛寺建筑分为山门、天王殿、七宝如来八十八佛殿、千尊卧佛殿、禅堂,藏经楼主线两侧为钟鼓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殿。寺内建有一座人工湖,湖畔堆砌罗汉山,山顶建有88米高罗汉塔,内供千尊玉佛,此处有18尊罗汉洞。并拟建仿古建筑佛学院,以为将来培养新时期僧伽人才。

千尊玉佛寺在建筑规划内还将建两园一院(生态园、种植园、安养院)。生态园营建一座人工湖,湖心有岛,岛上再建观音园,供立大型飘海观音及百子朝拜观音阵。配以亭廊曲桥,梵唱不绝。山之腹筑“往生洞天”,供安放仙逝亡人骨灰,经唱香熏。种植园继承禅农并举传宗家风范,借以参禅修智,养心护道。安养院为花园式建筑,设有讲经堂、素斋馆、客堂、斋房,项目较多,景居皆宜。安养院主要接收佛教道心修持的老龄四众长居安养,念佛诵经,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人管理,生病有人照应,临终得到关怀,往生有人助念。

千尊玉佛寺重建千尊玉佛寺之宗旨,遵循汉传佛教十方业林之古制,展望未来,将其建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禅净园融的寺院。弘法济生利乐人群。

千尊玉佛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后,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生态和谐,文化典雅。佛教色彩浓厚,民族民俗色调赏目。故此,它必将成为天津大都会暨河北省一座重点寺院,必将成为海内外佛子竞相前来参学的道场,必将成为津沽之地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

目前,经该寺住持演龙法师百般努力,千尊玉佛(最大玉佛有七米长)已从缅甸运抵新寺址,凡所礼见者无不赞叹。2004年12月3日,四大名山的玉佛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已经进殿落座。2005年1月2日,88佛也已经进殿。重建之第一期工程(开挖护城河,平整土地,砌筑围墙等)已告竣工。现因建寺第二期工程浩大,所需资金颇巨,该寺荷担力弱,唯愿十方大士,大德高僧,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慈善工商,社会名流,学界泰斗,富贤内助,以及与佛有缘之人,静心植善,修福积德,随喜捐资,共襄盛举。天龙护身,佛菩萨保佑。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景点故事

千尊玉佛寺千尊玉佛寺坐落于辛口镇大沙窝村南与王家村交界处,当地俗称大佛寺。它始建于周隋之间(公元约557年至581年),数百年来屡遭荒、旱、兵、火破坏,明弘治15年,有本村岳氏父子两代出资与该寺庙两届住持佛宝法翠带领乡民对该寺进行重建。他们构筑大殿、两侧偏殿及南房殿宇,绘塑法藏和尚佛像,又油漆彩绘,经15年修建,至明正德11年完工,使千尊玉佛重现旧颜,恢复其往日巍峨之势。

大约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公元约1510年至1532年),该村又有信士提出对法藏寺进行扩建,并出资捐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两廊,分别在两侧加建钟鼓二楼,旁边又跨建出3间禅室,后绘塑历次参加建寺之功臣像供于殿中。千尊玉佛内亭榭、楼台、泉室错落有致,高低相映,其间又有奇花异草,怪石嶙峋。这样的扩建工程一直延续到明嘉靖3年春完工。信士岳信、岳钺、岳佩、岳仲华等4人为此事请赐进士出身的云南道监察御史皋兰段绩撰文,赐进士第前给事中知楚雄府任丘于溱篆额,金城后学海陈养丹书,明嘉靖3年孟夏立碑记志。

至此,古代文献及文物中再没有有关法藏寺的记载。据九旬老大爷孙百瑞回忆,儿时在此遗址上见到的是一片瓦砾和石碑。由此推断,法藏寺坍塌成为一堆废墟的时间约为清晚期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内。

千尊玉佛寺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该村在千尊玉佛遗址上建造大沙窝小学,发现其遗址尚遗存有大小石碑各1块。小石碑疑为该寺始建时(即周隋)的碑记,填水塘时一起埋入坑中,而另一块大石碑幸被当时任某厂厂长的孙国民同志保护起来。现此碑已断为3截,存放在千尊玉佛寺院中。

2003年8月,易地当城村建寺,更名千尊玉佛寺。是年8月16日举行洒净仪式。该寺坐落于辛口镇当城村南,津静公路西侧,子牙河东岸。地形呈平行四边形状,占地400余亩,供奉主佛为阿弥陀佛。寺内大小玉佛共计一万一千余尊,此乃由缅甸佛王捐赠的优质缅甸玉石佛。其中最大一尊是卧佛——释迦牟尼佛,卧长7米,高3米,重达25吨,为一块天然玉石雕琢而成,堪称举世无双。最高的佛是铜质阿弥陀佛,立高48米,连同基座有68米高。

规划建设中的千尊玉佛寺四周均由护寺河、河堤路、绿化带三重护卫。该寺由南起入口,进口一座名曰“梵音涛声”四柱七楼立式牌坊,接着是明三暗五牌楼式山门,面阔16米,标高12米,顶为黄色琉璃瓦面配黄色脊饰件,中门上额汉白玉石上用扁圆平浮雕镌刻题额——“千尊玉佛寺”五个大金字,铜制仿木质大门,门面排列49颗铜制门钉,油漆彩绘,富丽堂皇。与山门并列两大方形建筑,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它们台高4米,台面20平方米,在台上建重檐攒顶式屋顶,内吊钟、鼓二法器。

相关内容

演龙大师青年出家。曾在扬州高旻寺上德下林高僧座下参学十多年,任高旻寺监院;九二年受命住持黄山翠微寺;后因机缘成熟,演龙大师赴天津重新恢复古寺挂甲禅寺。

千尊玉佛寺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千尊玉佛寺寺庙--中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游览指引

千尊玉佛寺入寺须知佛教最讲规矩,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讲究行住坐卧不离法度。那么居士与游人香客进入道场,又该遵循一些什么规矩呢?下面罗列几条以供参考:1、入寺:入寺之后,不宜中间行,进退俱当顺着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礼拜: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礼拜,宜在两旁拜垫上礼拜。凡有人在礼拜,不可从他的前头经过;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书,宜从容翻阅。须先净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阅读,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亵渎;4、见僧人:凡见僧人,宜合掌称法师或师傅,向他礼拜时,他若说一拜,不必强行多拜。在殿堂见僧人,宜先礼佛,然后再说顶礼师傅,作礼时亦当面向佛像顶礼;5、法器:寺中磬、木鱼、钟鼓等法器为龙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戏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6、听经:殿堂若有法师讲经,宜随众礼拜入座,以恭敬心听闻。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闲谈嬉笑,影响他人。如有事不能听完,但向法师合掌问讯,肃静而退;7、用斋:如在寺院用斋,经客堂同意后,闻前椎随众徐徐进入斋堂,宜坐于僧众之下坐或后排,不得语笑喧哗,不得翘腿而坐;8、会客:若需会见在寺院中熟悉的师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师秉白,待知客通知后方可与熟人会见交谈,不可自作主张进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