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名 华东师范大学
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0个(含培育学科5个)
学部 4个
学校排名 29(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9(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7个
院校代码 10269
党委书记 梅兵
校址 上海市东川路500号(闵行校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普陀​校区)
创办时间 1951年
知名校友 韩正、李源潮、王沪宁、殷一璀、董卿、刘翔、王征、杨德广、刘烨、程正迪
简称 华东师大、ECNU
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教师 胡适、郭沫若、厉麟似、钱钟书、徐志摩、邵力子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 大夏大学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田汉、李石岑、邵力子、厉麟似、程湘帆、曾昭抡、艾伟、邵家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何炳松、周昌寿、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罗俊、江景波、雷经天、陈国柱、马承源、姚雪垠、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鲤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陈赓仪、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大夏。

  •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校徽光华大学校徽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以“格致诚正”为校训,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吕思勉、钱基博、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朱公谨、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张青莲、邓拓、周熙良、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汪道涵、黄鼎臣、徐僖、夏鼐董纯才、邵洛羊、杨小佛、张承宗、吕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

建校初期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7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组建华东师范大学[9]。1951年10月,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为基础,并入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正式成立[9]。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等先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9]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开拓奋进

1952年起,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

文史楼(群贤堂)文史楼(群贤堂)1956年起,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9]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1965年,还招收首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

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等校合并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9]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华东师范大学“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改革发展

思群堂思群堂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9]

1978年2月,上海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9]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9]

1979年9月,学校创办夜大学。

1980年7月,恢复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名[9]

1980年8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1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9]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

1981年12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2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51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数学系研究生王建磐是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设立研究生院(试办)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7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同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组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9]

1997年12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9]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先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9]

1999年6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到华东师大物理系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陈吉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学校第一位当选院士的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2001年,学校成为中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

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9]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该校成立。

2011年3月,由学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首设教学贡献奖。

2015年3月8日,学校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6月24日,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的亚欧商学院正式成立。

2016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物理学、化学和微电子专业菁英班。5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月,作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涉海高校,华东师大成立海洋科学学院。

201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庄长恭研究所”成立;同月,学校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10]

2018年6月,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入选项目。

2018年7月3日,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举行区校合作共建推进会暨附属医院签约仪式。7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月,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25日,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在丽娃河畔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荣誉特聘教授,同时,华东师大“谭盾未来音乐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1]

2020年1月,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12]。5月,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成立,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附属医院。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同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落地华东师大。2020年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

2021年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6月7日,“孙甘露名师工作室”挂牌典礼暨华东师范大学-分众传媒“未来文学家”大奖启动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13];7月5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建校70周年,华东师大中山北路3663号校门修缮后正式重新启用;11月,华东师大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新增2个学位授权点;12月,华东师范大学-百度AI人才培养合作签约仪式圆满完成。

2022年2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4];6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7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传播学院;8月,加入全球中文学习联盟;8月3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举行开学典礼;9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邗江实验小学正式揭牌。

2023年4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皮亚杰研究中心揭牌。5月7日,新的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成立。5月26日,发起倡议成立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6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7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东方哲学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7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上海揭牌成立。 9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合并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原地理科学学院,新地理科学学院成立。

2024年1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大零号湾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成立[15]。 达卡当地时间3月2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等联合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揭牌成立[16]。4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7]。5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家庭教育研究院[18]。 5月31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揭牌成立[19]。6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县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联合培育实验中心成立[20]。 6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加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共同宣读联盟倡议[21]。6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在临港新片区正式成立并揭牌,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未来软件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大会同期举行[22]

丽娃河丽娃河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4个学部、33个学院(系),3个书院,开设8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2]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部)

系(学院)

书院

校区

本科专业(类)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

中山北路校区

汉语国际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英语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英语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翻译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翻译(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德语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法语

-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西班牙语

华东师范大学日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日语

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俄语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金融学类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金融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工商管理类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商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经管书院

中山北路校区

公共管理类

经管书院

中山北路校区

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统计学类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统计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新闻传播学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新闻学(双学位)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广播电视编导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播音与主持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历史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历史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历史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哲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政治学与行政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政治学与行政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思想政治教育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法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法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社会学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中山北路校区

教育学类

中山北路校区

学前教育

中山北路校区

特殊教育

中山北路校区

教育技术学

中山北路校区

教育技术学(双学位)

中山北路校区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心理学类

中山北路校区

心理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

闵行校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闵行校区

通信工程

闵行校区

通信工程(双学位)

闵行校区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软件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化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生物科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生物科学类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生物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地理科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地理科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地理信息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生态学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闵行校区

美术学类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设计学类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闵行校区

音乐学(音教)

闵行校区

音乐表演(声乐)

闵行校区

音乐表演(钢琴)

闵行校区

音乐表演(管弦乐)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闵行校区

体育教育

闵行校区

体育学类

闵行校区

运动训练

闵行校区

体育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旅游管理

师资力量

学院(部)

系(学院)

书院

校区

本科专业(类)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

中山北路校区

汉语国际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英语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英语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翻译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翻译(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德语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法语

-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西班牙语

华东师范大学日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日语

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俄语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金融学类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金融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工商管理类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商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经管书院

中山北路校区

公共管理类

经管书院

中山北路校区

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统计学类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统计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新闻传播学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新闻学(双学位)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广播电视编导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播音与主持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历史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历史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历史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哲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政治学与行政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政治学与行政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思想政治教育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法学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法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大夏书院

闵行校区

社会学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中山北路校区

教育学类

中山北路校区

学前教育

中山北路校区

特殊教育

中山北路校区

教育技术学

中山北路校区

教育技术学(双学位)

中山北路校区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心理学类

中山北路校区

心理学(双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物理学

-

闵行校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闵行校区

通信工程

闵行校区

通信工程(双学位)

闵行校区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软件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化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生物科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生物科学类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生物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孟宪承书院

闵行校区

地理科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地理科学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地理信息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光华书院

闵行校区

生态学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闵行校区

美术学类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中山北路校区

设计学类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闵行校区

音乐学(音教)

闵行校区

音乐表演(声乐)

闵行校区

音乐表演(钢琴)

闵行校区

音乐表演(管弦乐)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闵行校区

体育教育

闵行校区

体育学类

闵行校区

运动训练

闵行校区

体育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管书院

闵行校区

旅游管理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4255人,其中专任教师2366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136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750人次[2]

称号

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鸣元,何积丰、褚君浩、张经[23]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旭红[23]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刘科

发展中国家院士

徐红星

国家杰青

程亚、田阳、段纯刚、吴健、杨海波、武海斌、程义云

宝钢优秀教师

吕新雨、孔翔、江文、吴勇毅

教学建设

称号

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鸣元,何积丰、褚君浩、张经[23]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旭红[23]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刘科

发展中国家院士

徐红星

国家杰青

程亚、田阳、段纯刚、吴健、杨海波、武海斌、程义云

宝钢优秀教师

吕新雨、孔翔、江文、吴勇毅

合作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教育学、世界史,II类:地理学、统计学,IV类:岛屿大气与生态、智能教育),第五轮学科评估中40%参评学科获评A类学科。在历年评选中还曾获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2]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A类学科12个,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学科优秀率30%,并列全国高校第16位;A档及以上学科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12位。

根据2019年3月公布的ESI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37位(1%学科数并列第18位)。在2018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包括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学校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123名,其中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59位。

学校着眼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支持“2+5”重点学科(群)冲击一流。结合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统计学、软件工程等5个特色学科率先冲击一流。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法律、新闻与传播、金融、应用统计、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艺术、体育、国际商务、保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翻译、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出版、汉语国际教育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地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市重点学科

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

教育学、世界史

上海市II类高峰学科

地理学、统计学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岛屿大气与生态、智能教育[2]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

教育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

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

附属学校

学科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地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市重点学科

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

教育学、世界史

上海市II类高峰学科

地理学、统计学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岛屿大气与生态、智能教育[2]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

教育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

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

附属医院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2]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基地类别

专业

获批年度

国家文科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

1994

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地

数学

1996

地理学

心理学

1997

物理学

2008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获评年份

示范中心名称

200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批次

专业名称

第一批(2007年)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第二批(2007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

第三批(2008年)

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批(2009年)

哲学、学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

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年份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属院系

2004

数学分析

庞学诚

数学系

2005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陈志杰

数学系

综合英语

邹为诚

外语学院

2006

体育心理学

季浏

体育学院

2007

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心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

束炯

地理学院

2008

大学语文

谭帆

中文系

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心理学院

经济地理学

曾刚

地理学院

2009

汉译英

张春柏

外语学院

西方社会学理论

文军

社会学系

健美操

周燕

体育学院

发展心理学

桑标

心理学院

计量地理学

徐建华

地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余玉花

社科部

2010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胡晓明

中文系

运动解剖学

李世昌

体育学院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郑祥民、许世远

地理学院

2008

幼儿园课程

朱家雄

学前教育学系

心理学导论

梁宁建

心理学院

2009

古代汉语

徐莉莉

中文系

2010

外国文学史

陈建华

中文系

异常心理学

耿文秀

心理学院

国家级双语课程

入选年份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院系

2007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张季平

生命科学学院

2007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刘静

软件工程学院

2008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陈中原

地理科学学院

2009

水生动物营养学(Nutrition of Aquatic Animals)

陈立侨

生命科学学院

2010

软件工程数学(Softwar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朱惠彪

软件工程学院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负责人

获评年份

心理学教学团队

吴庆麟

2008

体育理论教学团队

季浏

实验心理学教学团队

杨治良

2009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

郑祥民

2010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

张春柏

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平台(不完整名单)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

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

上海华文教育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市终身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

-

类别

名称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

非遗文化衍生品研发工作室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

石春轩子中国声乐艺术工作室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

“耀翔班”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教学成果

2001-2014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

综合排名: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30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完成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群、王建磐、戴立益、赵健、吴成领、荀渊、周彬、苟健、华春燕、吴薇、王玉琼、张华瑞、陈灵犀

一等奖

2014年

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郑祥民、杨胜天、王乃昂、王腊春、曾从盛、邓辉、林爱文

二等奖

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

谭帆、徐中玉、齐森华、程华平、彭国忠、归青、查正贤、杨焄、刘晓军、赵厚均

二等奖

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吴庆麟、皮连生、庞维国、胡谊、沈烈敏、郝宁、周加仙、库逸轩、林立甲

二等奖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一等奖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

一等奖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

一等奖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

一等奖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

二等奖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

二等奖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

二等奖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

二等奖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与实验研究

张华、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维、李树培、安桂清

二等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

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渊、万明霞、秦虎、党远鸿

二等奖

2009年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季浏、季克异、陈文斌、张惠红、汪晓赞

二等奖

2005年

数学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与数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王建磐、张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

二等奖

地理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刘敏、张超、应龙根、蔡永立、徐建华

二等奖

“教育心理学”课程立体化建设

吴庆麟、沈烈敏、庞维国、胡谊

二等奖

文科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

陈锡喜

二等奖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

金一鸣

二等奖

历史系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

王斯德、李学昌、余伟民、李宏图、郑寅达

二等奖

2001年

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思路和实践

宋进、姜国祥、陈锡喜、都培炎、曹景文

二等奖

地理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张超、王远飞、陈澄、洪雪晴、吴沛林

二等奖

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张奠宙、柴俊、陈志杰、袁震东、赵书钦

二等奖

国家理科基地《心理实验》课程改革和实践

杨治良、郭秀艳、蔡华俭、王新法

二等奖

学生成绩

2013年,该校与巴黎高师联合培养的2009级博士生竺淑佳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Structural&Molecular Biology刊发了学术成果“Allosteric signaling and dynamics of the clamshell-like NMDA receptor GluN1N-terminal domain”;

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门卫伟为第一作者、范明霞为通讯作者的论文“The corpus callosum of Albert Einstein's brain:another clue to his high intelligence?”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Brain杂志,揭示了爱因斯坦大脑胼胝体与常人不同之处,吸引了《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全球媒体的关注。

陈大康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谢仁敏的论文《晚清小说低潮研究——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系张蛟、物理学系郝强两名博士生的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5月,201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全培荣获“2012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物理学系纳米物理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熊智淳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在各类赛事中,健美操队运动员11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车磊、陶乐,10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涂子通与中国健美操队其他运动员默契配合,夺得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7个项目中的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有氧踏板4枚金牌;

校辩论队在德教联合总会大专华语辩论会之精英邀请赛2013(德辩2013)上获得银牌;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公共管理学院何天琦获一等奖;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选送的6件作品共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两项,在新增的“累进创新奖”评选中,该校项目《绿色碳基纳米水处理装置》因在科技累进孵化方面的明显成果获得金奖。

学术研究

基地类别

专业

获批年度

国家文科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

1994

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地

数学

1996

地理学

心理学

1997

物理学

2008

科研平台

获评年份

示范中心名称

200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科研成果

批次

专业名称

第一批(2007年)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第二批(2007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

第三批(2008年)

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批(2009年)

哲学、学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

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学术资源

年份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所属院系

2004

数学分析

庞学诚

数学系

2005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陈志杰

数学系

综合英语

邹为诚

外语学院

2006

体育心理学

季浏

体育学院

2007

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心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

束炯

地理学院

2008

大学语文

谭帆

中文系

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心理学院

经济地理学

曾刚

地理学院

2009

汉译英

张春柏

外语学院

西方社会学理论

文军

社会学系

健美操

周燕

体育学院

发展心理学

桑标

心理学院

计量地理学

徐建华

地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余玉花

社科部

2010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胡晓明

中文系

运动解剖学

李世昌

体育学院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郑祥民、许世远

地理学院

2008

幼儿园课程

朱家雄

学前教育学系

心理学导论

梁宁建

心理学院

2009

古代汉语

徐莉莉

中文系

2010

外国文学史

陈建华

中文系

异常心理学

耿文秀

心理学院

文化传统

入选年份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院系

2007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张季平

生命科学学院

2007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刘静

软件工程学院

2008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陈中原

地理科学学院

2009

水生动物营养学(Nutrition of Aquatic Animals)

陈立侨

生命科学学院

2010

软件工程数学(Softwar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朱惠彪

软件工程学院

学校领导

团队名称

负责人

获评年份

心理学教学团队

吴庆麟

2008

体育理论教学团队

季浏

实验心理学教学团队

杨治良

2009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

郑祥民

2010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

张春柏

现任领导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

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

上海华文教育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市终身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

-

历任领导

类别

名称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

非遗文化衍生品研发工作室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

石春轩子中国声乐艺术工作室

校区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

“耀翔班”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校区

成果名称

完成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群、王建磐、戴立益、赵健、吴成领、荀渊、周彬、苟健、华春燕、吴薇、王玉琼、张华瑞、陈灵犀

一等奖

2014年

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郑祥民、杨胜天、王乃昂、王腊春、曾从盛、邓辉、林爱文

二等奖

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

谭帆、徐中玉、齐森华、程华平、彭国忠、归青、查正贤、杨焄、刘晓军、赵厚均

二等奖

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吴庆麟、皮连生、庞维国、胡谊、沈烈敏、郝宁、周加仙、库逸轩、林立甲

二等奖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一等奖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

一等奖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

一等奖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

一等奖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

二等奖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

二等奖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

二等奖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

二等奖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与实验研究

张华、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维、李树培、安桂清

二等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

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渊、万明霞、秦虎、党远鸿

二等奖

2009年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季浏、季克异、陈文斌、张惠红、汪晓赞

二等奖

2005年

数学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与数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王建磐、张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

二等奖

地理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刘敏、张超、应龙根、蔡永立、徐建华

二等奖

“教育心理学”课程立体化建设

吴庆麟、沈烈敏、庞维国、胡谊

二等奖

文科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

陈锡喜

二等奖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

金一鸣

二等奖

历史系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

王斯德、李学昌、余伟民、李宏图、郑寅达

二等奖

2001年

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思路和实践

宋进、姜国祥、陈锡喜、都培炎、曹景文

二等奖

地理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张超、王远飞、陈澄、洪雪晴、吴沛林

二等奖

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张奠宙、柴俊、陈志杰、袁震东、赵书钦

二等奖

国家理科基地《心理实验》课程改革和实践

杨治良、郭秀艳、蔡华俭、王新法

二等奖

标志建筑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2]

学校荣誉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68所(正式招生办学)[2]

附属学校(不完整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上海民办华二浦东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

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芜湖外国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科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

获得荣誉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上海民办华二浦东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

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实验学校

上海民办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芜湖外国语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科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

获得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报考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知名校友

学界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理工科建有3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3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教育部国别区域联合研究院,2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5个中央各部委等其他研究基地, 7个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含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6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5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上海市其他创新基地[2]

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仅展示部分数据)

级别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白俄罗斯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

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筹)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上海高校智库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电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统计应用与理论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空间信息与定位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可信物理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方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张永岳工作室(方向:房地产与城市管理政策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方向:国际战略与上海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方向:上海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方向)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冯学钢工作室(方向:都市旅游与服务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汪荣明、殷德生工作室(方向:大数据统计与金融风险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方向:城市与区域创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上海市"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心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生命科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通用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

与上海市司法局合作共建

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院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

崇明生态研究院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

-

政界

级别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白俄罗斯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

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筹)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上海高校智库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电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统计应用与理论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空间信息与定位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可信物理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方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张永岳工作室(方向:房地产与城市管理政策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方向:国际战略与上海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方向:上海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方向)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冯学钢工作室(方向:都市旅游与服务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汪荣明、殷德生工作室(方向:大数据统计与金融风险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方向:城市与区域创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上海市"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心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生命科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通用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水产科学与鱼类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

与上海市司法局合作共建

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

商界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院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

崇明生态研究院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

-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大师石”华东师范大学“大师石”

华东师范大学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同年,根据“自然亚洲”网站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排名,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在《自然》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总贡献点数为2.14,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此外,何积丰院士获得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共有164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9346.7万元。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10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

2021年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再次公布了当年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179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11717.7万元,连续三年实现立项和经费双增长。2021年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9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点项目10项。

在2012年至2022年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累计牵头主持的973、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课题80项。承担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含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项目7项。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共计5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上海是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项(含1项特等奖)。

2013年科技到校经费情况如下表所示:

院系名称 纵向经费(万元) 横向经费(万元) 经费总数(万元)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810 368 1449
生命科学学院 395 309 334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762 270 934
软件学院 541 271 232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23 194 321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738 211 828
化学系 399 175 821
物理学系 192 147 616
数学系 291 218 124
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 345 610 955
网络教育学院 163 400 563
金融与统计学院 27 52 65
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 90 40 349
教育部(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282 56 284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321 56 188
社会发展学院 0 77 77
体育与健康学院 0 73 73
教育科学学院 0 100 100
商学院 0 43 43
公共管理学院 0 12 12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 66 66
其他单位 141 0 141
总计 4714 2462 1293

备注:

  1. 以上经费中含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校内创新基金;

  2. “其它”一栏中包含2013年未列入以上单位统计的理科项目经费。

词条图册

院系名称 纵向经费(万元) 横向经费(万元) 经费总数(万元)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810 368 1449
生命科学学院 395 309 334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762 270 934
软件学院 541 271 232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23 194 321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738 211 828
化学系 399 175 821
物理学系 192 147 616
数学系 291 218 124
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 345 610 955
网络教育学院 163 400 563
金融与统计学院 27 52 65
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 90 40 349
教育部(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282 56 284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321 56 188
社会发展学院 0 77 77
体育与健康学院 0 73 73
教育科学学院 0 100 100
商学院 0 43 43
公共管理学院 0 12 12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 66 66
其他单位 141 0 141
总计 4714 2462 129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