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殿

三清殿

目录导航

武夷山三清殿

    三清殿,建于唐代,位于大王峰下,原属万年宫古建筑群体中之组成部分。民国时将其改为他用,称“中山武夷山三清殿武夷山三清殿堂”。景区开发后重修并恢复旧观。为研究武夷山道教文化兴衰史提供资料。

安阳长春观三清殿

安阳长春观安阳长春观    安阳长春观始建于唐,为道教道文化旅游圣地。巍巍道观,屹立千载,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长春观优秀的道文化传承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供人长久地敬仰和游览。安阳长春观由东至西为山门、道观戏楼、小广场、玉泉圣水、灵官殿、财神殿、观音殿、邱祖洞、玉皇殿以及两侧的三霄殿、三清殿等建筑群。观内松柏成林,花卉成园,敬拜各路仙家后,此处则为歇脚纳凉的绝佳去处。

    安阳长春观三清殿内供奉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是“三清”中地位最高的天神,为道教开天辟地之神,居住在玉清境,也称原始天王。授人以道。

    灵宝天尊:居住在上清境,又称通天教主、太上道君、上清大帝。在“三清”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元始天尊,是道的化身,能赋予世间万物生命,能断生死。

    道德天尊:居住在太清境,又叫太上老君、太清大帝。向人类传道,是道教公认的道祖。开窑之人多供养祈求平安。[1]

莆田三清殿

    莆田三清殿在福建省莆田市内兼济河畔。是原唐代贞观二年(628)创建的玄妙观中的仅存一殿。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后历代屡有修葺。重檐歇山顶,原面阔五间,进深四楹,后扩为面阔七间,进深六楹,斗拱与椽檩

莆田三清殿莆田三清殿之间绘有道教图画,殿内有木石连接的石柱二十根,柱础为莲花覆盆,正中昔奉三清塑像。殿东厢竖有宋徽宗瘦金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赐少傅孙俊卿礼碑》,并镌孝宗御札和陈俊卿谢恩表文,另有苏轼、文天祥等人题刻,参差排列,古朴典雅。

  该道教庙观建筑群包括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庙、东岳殿、五显庙、西岳殿等,规模宏大。宋代名“天庆观”,元代更名“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

  三清殿系重檐歇山造。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修建。原面宽五间,明扩为七间,进深六间,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大柱,基本构造保存北宋原貌,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为江南古建之华。其建筑结构可与宋代李诫著的《营造法式》一书相印证。许多研究古建筑的专家考察后对三清殿的建筑结构予以很高的评价,赞誉它是我国现存的古建稀有的杰作。据证实,日本国“大佛样”建筑群的结构,就是仿照三清殿和华林寺建造的。

莆田三清殿莆田三清殿  三清殿东面的东岳殿,今仍保存着宋代龙柱,明代梁架结构,梁架上彩绘着道教图案,是南方罕见的古建实物。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庭院,现已辟为“碑园”,集中存放着从全市各地收集来的碑碣石刻。其中有宋徽宗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和陈俊卿的谢恩表文碑。还有宋初大文豪王禹称 撰写的《陈仁壁墓碑》,方昭书的记载宋代海外交通贸易情形的《祥应庙记碑》等。此外,尚有苏轼、文天祥、周瑛等历史名人的题刻,荟集着真、草、篆、隶等各体书法,琳琅满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东岳殿已辟为莆田市文物馆筹备处。

  该殿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三清殿

  道教庙宇。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巍宝山斗姥阁之后。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后曾多莆田三清殿莆田三清殿次修复。原主要建筑有前后两殿及两配房,前殿内供救苦天尊塑像,后殿为正殿,殿内供奉三清塑像。“文革”期间该殿被毁,现仅存原殿墙壁。

唐大明宫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角,台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原来是楼阁式的建筑。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宫廷内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因此在大明宫内也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道教建筑。 

     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深厚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唐代道士在宫廷中的活动,贯穿着整个李唐王朝的始终。唐初,他们竭力宣传李唐王朝与老子的亲属关系,奠定了道士们在宫廷中活动的基础。中唐,他们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响由宫廷扩展到民间,在“开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奉道教的风气。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诺下,取得了一次“兴道灭佛”的胜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