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项目:林业;
主营行业:其他未分类;;
公司人数:1000 人以上;
营业额:人民币 3000 万元/年 - 5000 万
海南省国营新进农场位于海南省中部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场部地处省道乌那线乌那公路13公里处的黎母山脚下。北距省会海口市137公里,南至三亚市189公里,东抵琼海博鳌133公里,西达洋浦经济开发区93公里。
新进农场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于10℃,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2442毫米,全年日照1942小时。
新进农场创建于1956年5月,50多年来,经过两代农场人的艰苦创业,今天的新进农场已发展成为了一个以生产天然橡胶为主,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的中型企业群体。现有总人口近万人,职工总数4500人(含离退休职工),土地总面积12.2万亩,下属32个生产队,并有公安派出所、医院、建安公司、新进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六个直属单位。设置基层党支部45个。农场社区设有党政办、工会、劳动社保科、计生办、社区办。分公司设有人力资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生产部、办公室。
新进农场一直以来以种植橡胶为主要产业。1956年始开荒定植橡胶,1962年农场开始产胶,当年有5600株胶树开割,生产干胶0.99吨,平均单株产量0.4公斤。经过50多年的发展,橡胶生产有较大的飞跃:目前,橡胶面积达5.3万亩,开割胶园4.5万亩,90万株;未开割胶园8000亩;干胶产量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突破3000吨大关。至2007年累计产胶7万多吨。橡胶加工投产以来,一级标准胶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99.9%,多次被总局和省有关部门评为“质量优胜单位”和“制胶生产先进单位”。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
农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做强主业橡胶的同时,积极鼓励广大职工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业。农场坚持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建有“无公害”荔枝、绿橙生产基地2500亩,并已被海南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认证。还种植有木薯、甘蔗、花生、香蕉、石榴、槟榔等作物。同时发展养殖业,形成种养结合的良好局面。农场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职工养猪、牛、羊及三鸟。目前有养牛专业户8户,大型养猪场2个、养鸭场2个、养鸡场1个在农场的扶持和养殖户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全场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十五”期间自营经济总额为4422万元。
多年来,场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创建文明小城镇工作当作重要事情来抓。场部建有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大楼,设有影剧院、卡拉OK歌舞厅、健身厅、场史展览馆、职工书法摄影展览馆、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及篮、排、乒乓、羽毛球及门球场等文体设施,还建有一座近万平方米的职工休闲公园;职工住房实行整体规划,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排污设施完善。全场各生产队都建有图书馆、娱乐室、文化室及篮球场,生产队职工住房进行改水改厕率达90%、全部实现供水、供电进家。居民区、公共活动小区、办公区、集贸市场都栽种上花草树木,建起花池花坛,主要路口安装了路灯。场部小城镇和生产队居民点环境基本达到“绿、美、净、香、亮”五化标准,为职工营造了一个优美亮丽的工作、生活环境。
农场注重抓好文教、卫生、公安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加大投入,取得显著成绩。农场始终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场”的思想,近年来,采取集中办学方式,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管理,重视师资培训,教育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场中心小学被评定为省一级学校。近三年,中学中招统考成绩均列同类学校前茅;场医院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设备逐步完善,拥有B超、X光机、心电图机等一批现代化医疗器械,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机构组织健全。治安秩序良好,职工安居乐业,安全感强,促进了农场的经济发展,农场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农场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理论宣讲队。经常开展“理论、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丰富了职工的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新进农场的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1998年连续三年被海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被海南省文体厅评为“海南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被海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995年~2001年度连续7年被省农垦总局党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2004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文明单位”;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2005年、2006年连续被总局评为“文明单位”,创建的5队、7队、8队和26队文明生态队被评为海南省农垦总局文明生态队。至2007年先后建设了19个文明生态队,其中有9个文明生态队被总局党委授予“文明生产队标兵”称号。
农场坚持热心化解群众矛盾,共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00多件。
农场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干部转变作风的开发“盲点”。迈开双脚,走访困难家庭。收集到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100多宗,有不少是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场里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解决机关中突出存在的对群众不热心、不负责任和形式主义等问题。
全场有30多个残疾人,场里把他们当作职工看待,因人而异,分别帮扶。除了节假日慰问外,每人每月均发给困难生活补助费,从原来每月40元提高到70元。对于双脚残疾不能行走的,全部配上轮椅;有就业能力而待岗的残疾人,农场采取有偿投资办法,给予一定资金扶助这些困难群体发展养牛、养猪等,然后用牛粪、猪粪来偿还。
农场推进各项改革,分流下岗一部分人,加上待业人员,共有200多名职工、群众遭遇就业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场按总体规划兴建一条商业街,需要开通一条2.5公里长的公路,但遇到100多户群众拆迁难,并且还引发了多起上访事件。此事历经三任主管领导都无法解决。出台相关规定:商业街让利于群众,优先安排本场职工,尤其是优惠照顾本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此举大受群众欢迎,加上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100多户群众基本自愿拆迁。2.5公里长的公路开通后,该场又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投资兴建了一个15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安排了本场大部分下岗、待岗职工和群众就业,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农产品物流,成为琼中地区较繁荣的农贸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