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织布鸟

黄胸织布鸟

外文名 BayaWeaver
拉丁学名 Ploceusphilippinus
脊索动物门
雀形目
鸟纲
亚种 3亚种
织布鸟属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黄胸织布鸟黄胸织布鸟(11)中等体型(15厘米)、顶冠金色的织布鸟。 雄鸟夏羽额、头顶、枕金黄色,沿嘴基有一条窄的黑纹横跨前额基部,两端与眼先黑色融为一体,眼先、眼周、颊、耳羽等头侧黑色。上背、肩黑褐色,羽缘棕黄色或沙褐色,下背、腰棕黄色或沙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条纹和微具金棕色羽缘。尾上覆羽棕黄色,尾羽黑褐色,羽缘微沾黄绿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羽缘金棕黄色或沙褐色。颏、喉暗褐色或暗灰色,颈侧和胸棕色,其余下体皮黄白色或近白色。冬羽额、头顶至上背沙褐或棕褐色、具细的黑褐色条纹。背、肩条纹较粗,下背至尾上覆羽与上背相同,但羽色较浅淡,纵纹亦不明显。两翅和尾黑褐色具黄绿色羽缘,翅上大覆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具宽的棕黄色羽缘,初级飞羽具窄的黄绿色羽缘。眼先褐色,眉纹棕黄色或棕色、长而宽阔,头侧浅褐沾棕。下体棕黄色,胸和两胁较深,两胁有不明显的黑色条纹。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虹膜褐色或黑褐色,嘴雄鸟暗褐色或黑色,雌鸟上嘴角褐色、下嘴角黄色,跗蹠肉黄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9-30克,♀21-26克;体长♂132-157毫米,♀135-155毫米;嘴峰♂15-18毫米,♀15-18毫米;翅♂66-78毫米,♀66-76毫米;尾♂46-55毫米,♀44-56毫米;跗蹠♂18-21.5毫米,♀19-22毫米。

(♂:雄 ♀:雌)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原野、河流、湖泊、水渠、芦苇地、沼泽等较为潮湿的地区,也出没于水稻田、果园和庭院中树上,不喜欢山地、森林和荒漠。

生活习性

食性:以稻谷、草子、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蝗虫、甲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昆虫幼虫、小型软体动物等。

习性:常成群活动,通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但秋冬季节有时呈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稻谷成熟季节,常数十只或上百只的大群飞到农田觅食,给谷物收成带来一定损失。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常在枝间跳跃和鸣叫,叫声单调、尖细,似‘chit、chit、chit’。

分布范围

黄胸织布鸟分布图黄胸织布鸟分布图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双江、耿马、景东和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普文等地。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于树上,匡邦郁1960年4月在西双版纳勐养附近的3棵大树上共找到26个巢,其中一棵树斜立于水塘边,树枝多伸向水面,其上共有6个巢,有一个巢离水面大约2米,另一棵上有12个巢,还有一棵树上有8个巢。在巴基斯坦,曾发现一个多达200个的巢群,分散在邻近的7棵树上,最多的两棵树上有巢56个和63个(Roberts 1992)。巢由撕成线条状的草叶或水稻叶编织而成,结构极精巧,形状亦很奇特,呈袋状或梨状。悬吊于乔木树侧枝枝条上。

营巢营巢(8)营巢由雄鸟独自承担。雄鸟制取叶片丝的方法很特别,当需要营巢材料时,雄鸟飞到高草丛或水稻田中,径直咬住稻叶或草叶基部,然后朝空中向上飞,叶片则被撕裂成线条状。雄鸟首先用叶片丝缠绕在枝条上编织巢柄,然后向下编织实心的巢颈,由此再逐渐扩大成圆形,然后再向下延伸编织,当巢编织到一半、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杯时,雄鸟开始试图吸引雌鸟,如果吸引不来雌鸟,则所编织的巢即废弃。

雄鸟吸引雌鸟时,多站在已筑好的半个巢上,一边迅速地扇动两翅,一边发出它特有的带有点喘息声的歌唱。这一表演,常常刺激群体中其他雄鸟也跟着炫耀表演起来。但是雌鸟通常只飞到巢已完成一半的雄鸟旁,而未完成一半的巢,雌鸟不光临。当一个雌鸟选中了一个巢以后,它就飞到这个雄鸟巢上,与雄鸟结成对,此时雄鸟才开始完成球形的产卵室和巢底侧面的一漏斗状出入口,雌鸟也衔取一些细草作为卵室的内垫材料。巢的大小据在云南景东对2只巢的测量为:巢柄长17.0厘米和20.0厘米,巢身长16.0厘米和21.5厘米,巢外径16.5厘米×18.2厘米和17.0厘米×8.0厘米,巢口外径9.4厘米×2.3厘米和10.0厘米,巢口内径8.5厘米×6.5厘米和9.0厘米×7.0厘米,巢内高10.5厘米和9.5厘米,巢内径15.5厘米×6.5厘米和9.0厘米×7.0厘米,巢室深6.5厘米×6.0厘米,巢室内径7.5厘米×6.0厘米。云南南部测量的4巢明显较大:外径平均为35.7 (32-41) 厘米×14(14-14)厘米,巢颈长9.5(4-18)厘米×4.6(3-8)厘米,巢口外径平均6.8(6.4-7.4)厘米,巢口内径平均5.3(4.7-5.8) 厘米。

头一年的雄鸟就企图营巢,但很少有成功的,一般都在2龄时开始营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有多至5枚或6枚的,有的认为6枚卵或许是2个雌鸟所产。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8.9-22.3毫米×13.7-15.2毫米。黄胸织布鸟属一雄多雌制,雄鸟和雌鸟的结合很短暂,当完成交配雌鸟开始孵卵以后,雄鸟即离开雌鸟,开始营造新的巢和吸引新的雌鸟与之交配产卵。据报道,在一个繁殖季节,一个雄鸟最多成功地营造了5个巢和吸引了5个雌鸟与之交配产卵。

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14-15天。

雏鸟晚成性,雌鸟独自育雏,经过16-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黄胸织布鸟云南亚种 Ploceus philippinus burmanicus Ticehurst, 1932
2. 黄胸织布鸟指名亚种 Ploceus philippinus philippinus Linnaeus, 1766
3. 黄胸织布鸟印度亚种 Ploceus philippinus travancoreensis Whistler, 1936

保护现状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黄胸织布鸟云南亚种 Ploceus philippinus burmanicus Ticehurst, 1932
2. 黄胸织布鸟指名亚种 Ploceus philippinus philippinus Linnaeus, 1766
3. 黄胸织布鸟印度亚种 Ploceus philippinus travancoreensis Whistler, 1936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筑巢研究

黄胸织布鸟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种群数量较丰富。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词条图册

黄胸织布鸟的鸟巢黄胸织布鸟的鸟巢

中国鸟类学家韩联宪仔细观察过黄胸织布鸟的巢:其巢有雌雄之分,雄性的巢形状像一个悬挂的钟,底部是大敞的口,横担着一条草绳编织的横梁供雄鸟自己栖息用,横梁两端的巢壁上涂抹有泥土,好象是为了增加巢的重量维持平衡;雌性的巢底部三分之二处密封,做成窝,供孵化育雏;另三分之一编织成垂直的管道成为出入的口。因此有人说黄胸织布鸟的巢有两个洞口,一个进出的真正的口——通向孵化育雏之所,非常隐蔽,关闭着不易被人发觉;一个大敞的口是做伪装用的。

注:图册网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