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

中文名 仓颉造字
籍贯 南乐吴村县
类型 神话传说
目录导航

主要内容

起源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中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发展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义

仓颉--汉字始祖仓颉--汉字始祖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中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仓颉造字 功并日月仓颉造字 功并日月“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历史渊源

原始版本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仓颉造字,出自《旬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旬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演化版本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传说他创制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因为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它们,因此才在夜间哭泣。还有一种说法,兔子在夜间哭泣。因为兔子害怕人们学会文字后,取它们身上的毫毛做笔,从而危及它们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间哭泣。

民间传说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传说中仓颉[jié]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9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还有李煜。

相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

仓颉造字台仓颉造字台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价值影响

仓颉陵墓

仓颉像仓颉像仓颉陵位于河南南乐县,原称仓颉祠,位于县西北吴村附近,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其后屡毁屡建,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土大量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仓颉庙现存有两通旧碑:其一为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旧碑刻有北宋名相寇准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陵墓西侧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的仓颉庙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中毁坏殆尽。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禅通记》上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明朝的《汴京遗迹志》上有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南乐县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记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仓颉庙宇

白水仓颉庙白水仓颉庙仓颉庙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启的庙宇。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生于白水杨武(今北源乡杨武村),葬于武庄(今史官乡武庄村)。墓地建有仓颉庙,距县城东北35公里,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7公顷,仓颉庙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内正殿、后殿为明代建筑,前殿、献殿、戏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及民国年间复修。庙内有古壁画19幅,历代碑刻数十通,40余棵千年古柏坏绕于庙、墓四周,郁郁葱葱,其树龄之久‘树形之奇,殊属罕见。仓颉庙古柏是中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中国三大古柏群之首.

白水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

汉字故里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

《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洛南,深藏于莽莽秦岭东南部的一个山区县,既有陕南山水的灵秀,又有毗邻关中平原的大气和耿直。因处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之南而得名。古时候,亦称华阳,谓华山之阳也。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汉字最早为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在洛南所造,造字地址在洛南县城以西的眉底黑潭,所造二十八字石刻于元扈山阴,结束结绳记事历史,历经五千多年,演化成炎黄子孙今天共同使用的汉字。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由于仓颉造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黄河中下游许多地方。这其中,临汾的洞儿村即今尧庙镇西赵村影响较为广泛。据说,汉唐以来,村中一直建有仓颉祠堂,称作“仓颉圣祠”,每年春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该祠有房屋400余间,祠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乡会试在此举行。清代,此祠被烧毁后,又建祠三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汾县令、河间李早荣在仓颉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书写了“仓颉造字处”五个阴刻正楷大字。现祠已被毁,石碑存于尧庙。当地相传,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这足以印证,今西赵村或是仓颉故里,或是仓颉造字之地。

歌曲

2007年,著名人体音乐歌手三强应邀参加仓颉故里南乐的“中国仓颉文化节”,三强与当地领导、企业家、文化艺术名人一起在仓颉庙祭拜了仓颉这位造字圣人。

出生于南乐的著名歌手三强特意穿上自己设计的汉服,作为第一个节目出场,三强用他那雄浑厚重又不失青春活力的独特嗓音全球首唱了作品《仓颉造字》,唱响了仓颉始创文字开启中华之文明的根基。

《仓颉造字》这首歌是歌颂仓颉造就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所做的伟大贡献,三强说为了这首歌的创作,搜集了很多资料,也花费了很长时间,有一天灵感迸发,作曲一气呵成,他为了创作好这首歌曲,还自费找了著名音乐人绍辉先生花了很多精力来制作,演出现场三强独特的造型和纯净的高音广受大家好评,这首歌的编曲是采用中国风和摇滚风格结合的方法,基本没有年龄的界限,老少皆宜,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三强要把这首歌唱给全球的华人,让他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仓颉对中华民族所做的功勋,日发布,一展三强人体音乐以外他演唱的魅力。

字圣仓颉为轩辕黄帝的史官,相传5000年前,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并逐渐演变成今 天的汉字,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 “造字圣人”

造字过程

仓颉造字台仓颉造字台汉字的诞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近代考古发现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约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仓颉造了哪些字?]· [苍颉书]释文: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向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仓颉书]不愧是天下第一书,愿天下读书人都来读一读【仓颉书】,让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们这一代开花、结果,让中华大地真正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宏图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壮丽辉煌! 最后让我把宋代大观帖上的释文,附在下面,没有前辈的最初探索,哪有我无名小子的最终发现,短短的二十八字的【仓颉书】,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可谓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