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为韶关之军事重地,是保护韶关的西北部要塞,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河、西联、龙归等地历来是韶关驻军的重要营区。
武江地区春秋时期,为百越地,称“扬越”。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禺,武江属番禺管辖。赵佗立南越国后,又为南越国属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本境设曲江县,属桂阳郡,郡治在郴州,录于荆州。西汉末年,桂阳郡改称南平郡,东汉初复称桂阳郡。
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始设始兴郡,属荆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月,武帝平吴,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西河。东晋末(419年),曲江县治迁往官滩(今韶关市南郊)。
南北朝梁承圣(552~555年)中,于始兴郡置东衡州,州治在曲江,州县治所迁西河。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关州,州县治所回迁莲花山。开皇十一年,韶州入广州。
唐武德初年(618年),曲江县治再迁西河。武德四年析广州之曲江置番州,不久更名东衡州。唐贞观(627~633年)中,改东衡州为韶州。五代时期,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岩发兵破韶州,州县治所迁往中洲(今韶关市区小岛),本境仍一直是韶州(今韶关)、曲江县的城区部分。
市区夜景建国初期,本境仍为曲江县管辖。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制后,归属韶关市管辖,设置韶关市郊区和武江区。其中,市郊区辖环市、芙蓉、北郊等公社(区),管理境内的农村农业工作;武江区管理西河、芙蓉的城区。
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江区于1984年9月28日正式成立,为韶关市辖县级行政区之一。
韶关市武江区
行政区图1984年建区初期,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辖西河、芙蓉、新华3个街道办事处、13个村级乡。
1986年1月,武江区政府设西联、西河、下坑3个农村办事处;是年3月,撤销西河、芙蓉、新华3个街道办事处,设立武江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年11月,撤销西联等3个农村办事处,设立西河乡、西联镇。1997年4月,撤销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惠民、新华2个街道办事处。
2018年度武江区行政区划简表2004年8月,原曲江县的龙归、重阳、江湾3个镇划入武江区。是年底,武江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辖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
2018年,武江区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为“5个镇2个街”,即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西联镇、西河镇和新华街道办事处、惠民街道办事处。
武江区政府网2019年2月16日发布信息显示,武江区辖新华街道、惠民街道、西联镇、西河镇、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区政府驻市区惠民南路。
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盆地之中,位于韶关市区武江、北江河的西面,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东坪、乳城、一六镇毗邻,北与乳源桂头镇相连(一说北与浈江区的犁市镇相邻),辖区总面积677.85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3°06′00″~113°34′00″。北纬24°42′00″~24°48′00″。
武江区域内的地质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为主。受粤北“山”字形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褶皱主要由古生代地层形成紧密式之背斜核部,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次级构造亦较为发育。褶皱构造有北部的大岗头向斜,中部的天子岭背斜和南部的芙蓉山向斜。均为断褶带内曲江复向斜的次褶皱带。地貌以丘陵地带和冲积小平原及高山奇峰为主。区境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多在55—200米,坡度约30度左右。江湾镇境内的大东山主峰海拔1390米,是武江区最高山峰;依次有江湾镇枫岭头海拔1100米,龙归镇凤田黄茂堂海拔941米,西河镇境内的圆子背肩山海拔1125.5米、大岗山海拔406米、天子岭海拔357米、芙蓉山海拔282米。最低武江河河床处海拔55米。
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盆地之中,其地形犹如一只卧狮,东西长、南北窄成不规则多边形。区境东起市区武江河中心,西至江湾镇武洞、白石村,长56.75千米,南至曲江交界的圆子背肩山,北至重阳镇大夫前村,宽17.8千米。
武江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季多干冷的偏北风,夏季多偏南的暖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25.4℃、最低气温16.8℃),年平均湿度为52%,年平均日照时数185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入汛期为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下旬。春季冷暖季风交替繁,多为低温阴雨天气,日照最少;夏季火热酷暑,雨量多且集中;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冬季雨量减少,天气寒冷,年无霜冻期305天。2005年秋旱严重;2006年7月15日,遭百年一遇的洪灾;2008年1月,遭遇80年一遇的雨雪冰灾;2013年5月16日、8月15日,武江大部地区遭遇重大洪涝灾害。
韶关市武江区
武江区处于中国以四川盆地西部为中心的太阳辐射低值区的东南边缘。区境内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太阳辐射量大,阳光充足,一年中太阳照射地面角度大,辐射量也较均匀,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值在185小时,一年内6~11月日照时数较多,2~4月最少。日照时数长,带来太阳辐射量大,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11.5千卡/㎝2,平均每天每平方厘米的太阳辐射量约305卡,每年的1~3月阴雨季节太阳辐射量仅为7.14卡/㎝2,平均每天每平方厘米为79卡。
辖区内热量资源丰富而集中,累年无霜期较长,具有四季宜耕的热量条件。年平均温度为20.3℃,每年的1月份最冷,历年平均温度为6.3℃,极端最低温度为负1.2℃。7月份最热,历年平均温度为34.3℃,极端最高温度为38.4℃。11月份气温显著下降,全年无霜期平均为305天,全区日平均温度在25℃有355天,总积温为7366.2℃,温度稳定通过10℃有290天,总积温为6647.5℃。
武江地区土资源的分布,按自然形态划分为石灰岩土区和河流冲积土土区。石炭岩土区主分布在西河镇以北的重阳、西联镇以西的龙归、江湾等地区。河流冲积土土区主要分布在武江河、北江河、南水河(流入龙归地段)沿岸一带。按种植习惯及地理位置可划为沿河冲积土区,主产蔬菜水产品的以西河、西联两镇为主,主产水稻、花生、果等经济作物的以龙归、重阳、江湾等地区为多。由于长期的人工耕作而改变了土质,成为水稻土、菜园土等土壤类型。区境内土地面积以荒山荒地面积为多。是武江区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主要后备资源。武江区的荒山荒地类型,按照地貌特征,土壤组合利用特点可分为宜农荒地、宜林荒山、宜牧荒山荒地和难利用的荒山。
辖区内地形复杂,丘陵、平原交错,山峦叠起,山间多封闭洼地、暗河、溶洞较多。属亚热带、中热带季风性气候,高温、多雨,水资源较为丰沛。河川径流主要以降雨形式产生,属雨洪补给型的地区。据韶关市水文站提供资料显示,武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37.4毫米,径流量为59.42亿立方米,丰水年(10%)的总径流量为91.53亿立方米,平水年(50%)为56.44亿立方米,枯水年(90%)为31.5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95%)为26.74亿立方米。区内建有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工程101宗。蓄水总库容量为2639万m3;其中,中型水库(沐溪水库)1宗,库容量1086万m3;小(一)型水库2宗,库空量495万m3;小(二)型水库25宗,总库容量2405万m3;塘坝工程73宗,总库容量为237万m3。
辖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2004年前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锡矿、钨矿、金矿、银矿、石灰石、高岭土、莹石矿等20多种。
辖区内西北部远郊山丘密林有较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近郊河涌水网有较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随着韶关城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和周边环境污染的影响,动物资源已越来越少。2004年,全区主要动物资源有:(一)哺乳类动物 山猪、豪猪、黄猄、狐狸、果子狸,玟琳狸、穿山甲、野兔、芒鼠、赤腹松鼠、红颊长吻松鼠、陷纹花松鼠、黄胸鼠、黄毛鼠、杜鼠、小家鼠、褐家鼠、田鼠、水鹿、梅花鹿、蝙蝠等。(二)鸟类动物 竹鸡、鹌鹑、鹧鸪、麻鹇、班鸠、喜鹊、鹩哥、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白头翁、黄鹂、麻雀、大雁、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红翅杜鹃、绿嘴地鹃、黄雀、燕子、啄木鸟、猫头鹰、白喉斑秧鸡、栗侯斑秧鸟、普通秧鸟、蓝胸秧鸟、白胸苦恶鸟、普遍翠鸟、白胸翡鸟、班头大翠鸟、戴胜、全翅雀、黄雀鹀、黄胸鹀、黄喉鹀等。(三)爬行类动物 盲蛇、蟒蛇、过村蛇、钝尾两头蛇、铅色水蛇、赤链蛇、斑锦蛇、白花锦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百步蛇、青竹蛇、小头蛇、消鼠蛇(水律)、蝰蛇、晰蜴、壁虎、巨晰、蹼趾壁虎、黄斑晰虎(盐蛇仔)、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长尾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红边龟、金头龟)、地龟、黄喉水龟、乌龟、四眼龟(石龟)、草龟、牛屎龟、中华蟹(水鱼、甲鱼、团鱼、园鱼)等。(四)鱼类 草鱼、青鱼、赤眼鳟、翘嘴红鲌、大眼红鲌、团头鲂、三角鲂、长青鳊、鲮鱼、鲤鱼、黄尾鲴、倒刺鲃、鳤鱼、南方白甲鱼、桂华鲮、卷口鱼、长体薄鳅、沙鳅、泥鳅、鳗鲡、胡子鲶、鲶鱼、黄鳝、大眼鳜、石鳜、班鳜、班鳢、月鳢、南鳢、链鱼等。(五)其他水生动物 据韶关市志记载辖区江河、水库中已知的浮游动物有120多种,水生昆虫类20多种,底栖类动物40多种,甲壳类5种。
2004年,全区森林面积为779914.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13647亩,约占61.4%。主要分布在全区5个镇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归、江湾两镇森林面积为多,约占全区森林面积的78%。林木年生长量7.7万立方米,年消耗量4.3万立方米,活力木总蓄积量为225.2万立米。全区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辖区内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等群落群植物品种,主要有松树,马尾松、杉树、桉树、木荷、台湾相思、樟树、山茶树、竹、苦楝树等品种。在珍稀古树方面,据区林业部门1997年和2002年两次对全区范围的古树进行普查,核定百年以上的古树共55株,其中属国家一级古树1株,估测树龄为550年,树种为小叶榕,位于西河镇什石园村;属国家二级的古树17株;属国家三级古树37株,区内古树主要树种有樟树、雅榕(小叶榕树)、枫香树、朴树等四种。
2021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0.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万人;乡村人口6.4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0万人;男性14.86 万人,女性15.04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7.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20%,比上年末提高0.70 个百分点;农村常住人口5.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0万人。全区常住出生人口2589人,出生率8.46‰;死亡人口1579人,死亡率5.16‰;自然增长人口1010人,自然增长率3.30‰[3]。
2018年,武江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25个,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4个,主要有瑶族、维吾尔族、回族,其中,瑶族人口最多,主要集中在江湾镇瑶族村,该村2018年有瑶族人口119户、655人。
202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0.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56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0.0%;乡村人口6.13 万人;男性15.20万人,女性15.49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 38.4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9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76%;乡村常住人口5.47万人。年末全区常住出生人口2761人,人口出生率8.74‰;死亡人口1996人,人口死亡率 6.32‰;自然增长人口7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42‰[1]。
武江区地处韶关市西出口交通枢纽,是韶关市正在开发建设的芙蓉新城所在地。京珠高速公路、国道323线和在建的武汉至广州的铁路客运快速列车专线纵横贯穿辖区。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出入口(韶关北站)设在辖区的龙归社主村,在建的武汉至广州的铁路客运快速列车韶关站设在辖区的西联赤水村。境内东面的武江河、北江河水路运输直达佛山市三水区汇入西江流入珠江,水陆交通方便[4]。
2021年武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067200万元,同比(下同)增长 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081万元,增长10.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0.3%;第二产业增加值1191864万元,增长2.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0.6%;第三产业增加值1789255万元,增长6.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9.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378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20年的3.0:37.7:59.3调整为2.8:38.9:58.3[3]。
观光农业
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7085万元,增长18.7%。其中:农业产值70047万元,增长2.8%;林业产值12395万元,增长 6.7%;畜牧业产值68088万元,增长41.3%;渔业产值4949万元,下降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04万元,增长27.2%。
2021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8619亩,增长0.2%,其中稻谷面积52886 亩,增长1.0%。油料种植面积20458亩,下降6.4%。蔬菜播种面积40200亩,下降2.6%。中草药种植面积1090亩,增长91.2%。
2021年,农村用电量8005.8万千瓦时,增长18.8%。
2021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4559吨,增长0.1%。油料产量4412吨,下降7.1%。蔬菜总产量87267吨,下降4.4%。水果总产量12152 吨,增长1.5%。茶叶产量35吨,增长2.9%。
2021年,全区肉类总产量14773吨,比上年增长35.1%。其中:猪肉产量13019吨,增长51.1%;禽肉产量1592吨,下降26.7%。年末生猪存栏136024头,增长44.5%;年末家禽存栏299546只,增长15.5%。全年生猪出栏量161992头,增长49.9%;家禽出栏量1029101只,下降26.0%;水产品产量3264吨,下降1.1%[3]。
辖区内中、省、市企业较多,工业化水平较高,区内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玩具制造和电气重工等重点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大力构筑有效的招商引资平台,武江科技工业园、龙归产业转移园和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甘棠工业园四大园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7.55亿元,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64亿元。积极打造园区工业经济,武江科技园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0.66亿元;甘棠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将为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已达5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7家。拥有旭日玩具、韶瑞重工、韶关市烟草机械配件厂、海力德、铁友机械、全力发电、天工电气等一批实力型的工业企业。
202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976155万元,增长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4.4%,制造业增长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增长14.5%。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工业714565.0万元,增长3.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142697.5万元,增长13.2%。轻工业增加值708014.6万元,增长4.5%;重工业增加值149247.9万元,增长7.0%。
2021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88.5%,先进装备制造业8.5%,石油化工产业增长0.76%。
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61.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31.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2%。
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7.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1.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8%。
2021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26.5%,食品饮料业增长2.1%。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8亿元,比上年下降42.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5亿元、增长240.2%,亏损企业数占比 26.1%。国有控股企业利润7.7亿元,下降17.3%;股份制企业利润8.5亿元,下降4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0.7 亿元,下降62.5%。采矿业利润0.3亿元,增长23.8%;制造业利润7.3亿元,下降3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1.6亿元,下降66.2%。
2021年,全区资质建筑业现价总产值595584万元,增长8.8%。全区建筑业增加值215840万元,下降9.2%[3]。
服务业
2021年,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4093万元,增长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513万元,增长8.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5516万元,增长6.8%;金融业增加值183843万元,增长0.7%;房地产业增加值388510万元,增长3.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983072万元,增长8.5%。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6072万元,增长 3.9%。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5.4%;房地产业(不含产地产开发经营)增长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20.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42.3%;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18.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92.9%。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8.3%,民间投资下降4.7%(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7%),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增长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73.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5.3%(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4.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1.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0%。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3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52.3%。
202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1%。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 121.91万平方米,增长1.2%;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83.51亿元, 下降2.6%。
贸易和外经
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258万元,增长8.0%。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697059万元,增长7.4%;餐饮收入56199 万元,增长16.4%。
2021年,全区批发业销售额764858万元,增长27.1%;零售业销售额436992万元,增长8.6%;住宿业营业额25314万元,增长16.8%;餐饮业营业额66945万元,增长11.1%。
2021年,全区合同吸收外资金额436.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万美元,较去年减少99.0%。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7826.8万元,增长26.9%。其中:进口70367.1万元,增长44.1%;出口7459.8 万元,下降40.4%。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521万元,增长3.6%(不含韶关新区,可比口径)。其中税收收入43886万元、增长19.8%。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6586万元,增长0.3%。其中:教育支出38216万元,增长0.01%;卫生健康支出19629万元,增长 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106万元,增长29.3%。民生类支出158763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3]。
武江区
京港澳高速公路、韶赣高速公路、广乐高速、武广高铁客运专线、323国道、106国道、253省道等交通道路畅通,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交通骨干网络。是年全区公路总里程68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4千米,国道28千米,省道49千米,县道24千米,乡道332千米,村道80千米,乡村小道135.71千米。全区公路密度为80千米/百平方公里。
2019年3月24日开通的武汉至广州铁路客运快速列车韶关站设在辖区的西联赤水村[5]。
农村公路桥梁共计43座1498.30延米;可通航为Ⅶ级航道,境内河段通航能力为300吨级船舶,可直达珠江三角洲及连接西江水道。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27元,增长9.3%;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0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1.862:1。
2021年,全区执行企业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含离退休)参保人数9245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86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7477人。
2021年,全区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4个,提供住宿的社会机构床位128床。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460户74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663户1194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35人[3]。
2021年,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专任教师290人,其中:女教师188人。在校学生4672人,其中:女生2696人。招生数1005 人,其中:女生405人。毕业学生1711人,其中:女生1226人。
2021年,全区普通中学学校14所,其中: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2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中学专任教师1792人(初中1042人,高中750人),其中:女教师1016人(初中 628人,高中388人)。中学招生数9451人(初中6011人,高中3440人),其中:女生4515人(初中2835人,高中1680人)。中学在校学生26003人(初中16287人,高中9716人),其中:女生12436人(初中7599人,高中4837人)。中学毕业学生 7906人(初中5031人,高中2875人),其中:女生3885人(初中2418人,高中1467人)。初中升学率97.25%,其中:女生升学率98.98%。
2021年,全区小学学校24所(城区20所,镇区2所,乡村2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3所,民办1所。小学专任教师1806人,其中:女教师1434人。小学招生数5832人,其中:女生2742人。小学在校学生35122人,其中:女生16311人。小学毕业学生 5069人,其中:女生2337人。小学升学率100%,其中:女生升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2021年,全区幼儿园92所(城区78所,镇区4所,乡村10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1所,民办81所。幼儿园专任教师1099人,其中:女教师1095人。幼儿园入园人数4551人,其中:女生 2172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5780人,其中:女生7256人。幼儿园离园人数4659人,其中:女生2150人[3]。
2021年,全区专利授权量1287件(发明专利57件,实用新型1157 件,外观设计73件)[3]。
武江区政府网2019年2月16日发布信息显示,武江区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城乡全面开通闭路电视。群众性文化团体健全、活跃,其中武江区非遗区级项目向阳纸马舞、重阳江逗春牛,江湾市级项目涂氏水车技艺、红星村采茶剧团、腰鼓队、醒狮队等长年活跃于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演出,成为韶关市文化事业一大亮点。
西河镇黄塱村举行热身赛积极备战全市龙舟赛武江区政府网2019年2月16日发布信息显示,近年来武江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了各类体育公园,园内体育设施设备完善,区体育馆建成后承接了省、市、区的各项赛事比赛,辖区内建有多处全民健身广场(西郊全民健身广场,教育路全民健身广场、向阳小区全民健身广场等),提供市民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
武江区2021年,全区医院、医疗卫生机构216个,床位5677床,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649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51人[3]。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1.2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1%。
2021年,全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微克/立方米、14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24微克/ 立方米、140微克/立方米、1.0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AQI≤100)357天。
2021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287万吨,增长48.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2021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32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406公顷,退化林修复198公顷,中幼林抚育410公顷,森林覆盖率70.45%。
2021年,全区共有国家地质公园1个,面积2170公顷[3]。
武江区方言复杂,有粤语、客家话、虱婆声、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等方言。
粤语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区的绝大部分,城乡流行,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西河镇塘湾、下坑、广明龙、什石园等村。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西联、西河、龙归、江湾、重阳等5个镇的大部分地区。
虱婆声主要分布在西河镇向阳、村头、大村、什石园、黄塱、黄旧坝、 红星坝厂、 前进 、糖寮村;西联镇西联、 车头、 赤水 、下胡、 甘棠村;龙归镇厚坪村和重阳镇水口、 大夫前、 万侯、 九联 、黄岸 、重阳村。
连滩话是武江区境内的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下坝村、黄塱中坝村。
江湾镇瑶族村村民讲瑶族勉语。
武江区粤方言与广州话相当接近,武江农村白话人口不多却占优势,武江人多以会说白话为荣。越来越多其他方言人口学讲白话,一些连滩话、虱婆声村庄已经或正转变为白话村庄,船民后代已基本改说白话。
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岁时节令。群众婚姻礼仪形式多样化。本区殡葬改革制度自1990年始在全区城镇和近郊全面推行,至2004年,全区城乡基本实行火葬。群众服饰习俗以汉族服饰、瑶族服饰、宗教服饰为主;饮食上有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礼仪饮食、宗教饮食等习俗;在住宅上主要有农村的姓族大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单家独院式楼房、围楼、船民居室和城镇居民框架式楼房等居住习俗。
武江区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主要有座落在西河芙蓉山上的蓉山古刹,及境内的居士林等佛教活动场所,区内有佛教信徒100多人。道教在建国后,道士已远离区内或还修从事其他职业。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俗家道士(师爷)又重操旧业,为一些农民主持丧葬仪式,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新建的土地庙、伯公庙。至2004年,本区有基督教徒约100人,区内已无礼拜堂,礼拜活动均在韶关市基督教礼拜堂举行。
2018年,武江区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依法正式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个,分别为:韶关市芙蓉山寺、韶关市居士林、韶关市武江区基督教龙归聚会点,批准筹建的宗教场所1个,为:九归禅寺。全区信仰宗教教徒约470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0.15%,其中:佛教教徒约400人、基督教教徒约70人。全区有宗教教职人员19人,其中:佛教僧尼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