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从农村或集镇发展而来的。因此,一般词典都把城市定义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为了更明确区分城市与农村,可科学地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复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eco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是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以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明它的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城市生态学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并试图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环境,因而使城市体系的中心问题仍是生物(人)与环境的问题,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又可把城市系统称为城市生态系统。早在1928年,麦肯齐(R.D.Mckenzie)就把城市生态学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城市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这一定义比较侧重于社会生态学的内容。自那时起,随着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城市生态学概念的理解也日益深化。如今,一般把城市生态学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或更简捷地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记起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能与生态学学科相呼应,与生态学的发展和现状相吻合,反应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复合未来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作 者:杨小波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5月11日 ISBN: 9787030175328 开本: 16开
定价: 45.00元
该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动态和成果进行修改的。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与社区发展等。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 物质循环 一、能量流动 二、物质循环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四、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第四节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一、生态系统平衡 二、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 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 城市、城市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 二、城市系统 三、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一、 只有一个地球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 生态危机 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城市人口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二、 城市化水平 三、城市人口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人口数量 二、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 三、城市人口性比 四、 城市人口密度 五、城市人口分布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 一、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 二、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分类 三、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分类 四、城市人口民族结构分类 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 一、城市人口规模 二、城市人口增长 第五节 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一、城市流动人口概念 二、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基本关系 三、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征 四、城市人口迁居概念 五、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 第六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第五章 城市环境 第一节 城市地质 一、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 城市建设用地的 工程地质类型 第二节 城市 大气环境 一、城市大气 二、城市 大气污染 第三节 城市气候环境 一、概述 二、城市气候环境的各论 第四节 城市水环境 一、概述 二、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与水资源 三、城市 水污染 四、城市与过境水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城市噪声环境 一、概述 二、燥声管理 第六节 城市土壤环境 一、城市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二、城市土壤受污染的特点 第七节 城市植被 一、城市植被的概念 二、城市植被的特色 三、城市植被的类型、分布 四、城市植被的功能 五、城市植被覆盖率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六、城市植被研究展望 第八节 城市动物 一、城市动物的概念 二、 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 三、城市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四、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 五、 城市动物园饲养野生动物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九节 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及经济益损分析 一、环境问题与经济水平 二、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经济损失 三、 城市环境保护行动 第六章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城市地质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之对策 第二节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一、城市火灾的危害 二、对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 城市 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一、城市化对 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中国城市布局特点及洪涝灾害 三、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 第四节 其他灾害 一、传染病灾害 二、 城市交通事故 第七章 城市景观生态 第一节 城市景观的概念 一、景观的定义与内涵 二、城市景观生态的概念 三、景观要素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一、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二、城市景观要素特征 第三节 景观多样性与城市景观 异质性 一、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描述指标 二、城市景观异质性 三、城市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四、 廊道效应 第四节 城市景观的演变 一、城市自然景观的演变 二、城市人文景观 三、城市景观要素的联系 第五节 城市景观规划 一、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二、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 三、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景观规划 四、城市植被系统景观规划 五、城市景观的文化研究 第八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 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节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一、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 二、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三、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节 城市环境规划 一、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结构 三、城市环境规划的层次 第三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第九章 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第一节 城市与区域的人流、物流与能流 一、城市与区域间的人流 二、城乡人口内部的 产业转移 三、城市与区域间的物流 四、城市与区域的能流 第二节 城市与城郊农村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与城郊农村地区协调发展观 二、城市与城郊、农村协调发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版权页:
插图: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1971)提出了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城市生物、气候、代谢、迁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住宅、城市化胁迫效应、城市演替过程等多层面的系统研究,使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目前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该项计划,如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日本东京、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法兰克福、加拿大多伦多、墨西哥墨西哥城、韩国首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匈牙利布达佩斯,我国天津、长沙、宜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广州、扬州、常州等城市也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清洁生产理论是生态设计领域的最新理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末端处理之后,重新审视了他们的环境保护历程,发现虽然在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以及固体和有害废物处置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许多环境问题令人困扰,如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物在环境介质间的转移等。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依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所能实现的环境改善是有限的,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可能更为有效,于是提出了“清洁生产”理论与战略。清洁生产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一种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服务3个方面。它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全社会对于生产、服务和消费的愿望。 四、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生态工程思想和理论的诞生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根据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系统,疏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渠道,以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新加坡、苏联、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家,在工业布局和企业流程设计中都大力推行生态工艺,努力实现工业的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和工艺过程的闭路循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量采用高效、少废的技术和设备,合理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种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减少或不产生废弃物,从而将传统工业生产中物质转化过程的单向消耗开环闭合起来,形成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再循环。美、英、德等国家也都利用植物一土壤一微生物为主的生态工程开展了固体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园林绿化、土壤改良和生态公园建设等,在城市区域内恢复和建立良性循环的、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如伦敦的(2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和Gillespie Park就是在城市垃圾堆场和废弃地上应用这种生态工程进行改造、建设而成的生态公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在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的生态与环境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祥荣,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长江三角洲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富布莱特学者(2004~2005);兼任IUCN-CEC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教育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东亚区副主席、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科技委环境与绿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杭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划专家,2006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2008教学名师,《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生态学杂志》、《中国城市林业》、《环境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刊物编委,以及部分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1996~2000年曾任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环境生态评价与规划、植被生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全球变化与生态城市研究等。迄今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与重点教材1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