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之江 时尚之都 品质之城
锦江,商贸之区,繁华之地。这是很多人的锦江印象,也是锦江独有的气质。这种印象和气质,缘于千年穿城而过的濯锦之江,缘于熙来攘往、喧嚣时尚的百年春熙,更得益于锦江敢为人先的探索和实践……
区人民政府驻书院南街,邮编:610011。代码:510104。区号:028。拼音:JinJiangQu。
人文、商贸:锦江的记忆与繁华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周春芽、何多苓为代表的蓝顶艺术中心聚集于此,是成都信息资源最富集、人文气息最浓郁、文化交流最迅捷的地区。
锦江区是成都市的核心城区、中央商贸商务区,国务院确定的“商贸繁华区”。全市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一半以上汇集锦江。区内商贾云集,货通天下,繁富极盛,尽显“扬一益二”、“天下繁侈”盛况。云集太平洋、伊势丹、王府井、伊藤洋华堂等知名品牌的春熙路、盐市口商圈是成都市商贸中心,商贸传统悠久,商业文化浓厚。春熙路商业步行街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齐名,是成都市最繁华、最时尚、最年轻的代名词,是时尚达人购物、休闲、娱乐首选地。盐市口商圈聚集了仁和春天、摩尔百盛、北京华联、新世界、茂业百货等数十家大型时尚购物中心,为人们提供各种业态商业商贸服务。而今,春、盐商圈已成为成都市最具价值和人气的商业口岸与商业核心区,是各类消费群
体休闲购物的“天堂”,其散发的商业号召力与经济活力,已辐射涵盖整个四川,引领西部地区商贸业发展和潮流风尚。
多来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全市第一。进入2007年,锦江区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实施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6.9%,现代服务业先导效应和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在全市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格局。
变革、跨越:锦江的探索与奋进
2003年以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锦江区因地制宜,成功打造了“五朵金花”,走出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道路。2007年,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率先实现城市化引领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和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区的“四区”建设奋斗目标,锦江区迈开了大步前进的新步伐。抢抓试验区建设机遇,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积极探索城市近郊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全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基层治理机制和功能区管理机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努力探索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新模式。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亿元,人均GDP达47958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9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62:1。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区(市)县综合竞争力第一,连续三年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市五城区首位,先后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县(市、区)”、“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区”和“中国金融生态区”等殊荣。
生态、和谐:锦江的激情与梦想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如今,清洁、绿色、生态、健康理念已融入锦江发展。区域内的国家AAAA级景区三圣花乡,已成为市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商务区,是集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体育休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将建设成为功能区分科学、产业支撑坚实、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最美的“绿色之城”、“翡翠宝地”。
锦江区大力推进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战略,狠抓城乡就业和劳动保障,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城乡物业全覆盖,积极开展旧城及旧场镇改造,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争创全市“最清洁城区”、“最安全城区”,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明显提高,被评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区”。
站在新起点,锦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率先构建集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和新的社会进步。一幅“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锦江新蓝图正在绘制,一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锦江春色正徐徐揭开!
锦江区地处成都市城区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隔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
秦为成都县地,唐贞观十七年(643)析成都县置蜀县,乾元元年(758)蜀县更名华阳县。1953年更名东城区,1990年撤销东城区,其主体部分改置锦江区。
1997年,锦江区面积62.1平方千米,人口41.3万,辖17街道2乡:春熙路街道、人民南路街道、王家坝街道、莲花池街、均隆街街道、芷泉街街道、和平街街道、天涯石北街街道、梓潼桥正街街道、东丁字街街道、镋钯街街道、东糠市街街道、东风南路街道、伴仙街街道、沙河铺街道、盐市口街道、牛市口街道、琉璃乡、三圣乡。
2000年,锦江区辖18个街道、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440280人,其中: 东糠市街道 15573 、天涯石北街街道 12942、 和平街街道 21524 、梓潼桥正街街道 11654 、春熙路街道 4812 、盐市口街道 12528 、人民南路街道 9187 、青石桥街道 10915 、王家坝街道 15347 、均隆街街道 15232、 镗钯街街道 15575 、芷泉街街道 12116、 合江亭街道 16981、 牛市口街道 46972、 东风南路街道 11787 、伴仙街街道 30737 、沙河铺街道 57984 、东光街道 36244 、琉璃场乡 46754、 三圣乡 35416。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锦江区原辖21个街道办事处,除琉璃场、高店子外,其中城区街道办事处19个。此次撤销了人民南路、天涯石北街、王家坝、青石桥、东糠市街、均隆街、伴仙街、芷泉街、和平街、梓潼桥正街、鎲钯街、沙河铺等12个街道办事处;调整设置了督院街、书院街、合江亭、水井坊、龙舟路、莲新街、双桂路、沙河等8个街道办事处;对盐市口、春熙路、牛市口等3个街道进行了部分区域性调整;东光、狮子山两个街道办事处保留未动。(时间似乎是2001年,待查)
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2号)批复:锦江区三圣乡政府驻地由高店子迁至粉坊堰村3组成龙路南侧四川省消防指挥学校对面。
2004年1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1号)同意锦江区撤销琉璃乡建制。2004年2月,市政府同意了锦江区撤销琉璃场街道办事处建制,设置柳江、成龙路街道办事处建制等相关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琉璃场街道办事处建制;设置柳江、成龙路街道办事处建制;将三圣乡部分行政区域及原琉璃乡以北部分区域划归成龙路街道;将原琉璃乡部分区域划归柳江街道;将原琉璃乡部分区域划归三圣乡。
2004年9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5号)同意撤销三圣乡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2004年,锦江区辖16个街道(督院街、盐市口、春熙路、书院街、合江亭、水井坊、牛市口、龙舟路、双桂路、狮子山、莲新、沙河、东光、成龙路、柳江、三圣),44个社区委员会、17个村委会;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6524人/平方千米。
2019年12月,成都市同意锦江区调整行政区划(成府函〔2019〕118号):
1、撤销督院街街道、盐市口街道,将原督院街街道和原盐市口街道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春熙路街道管辖;将春熙路街道华兴街社区、岳府街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书院街街道管辖,书院街街道办事处驻武成大街91号。调整后,春熙路街道辖总府路社区、滨江路社区、青石桥社区、督院街社区、青年路社区、学道街社区所属行政区域,春熙路街道办事处驻梨花街9号。
2、撤销合江亭街道、水井坊街道,设立锦官驿街道,以原合江亭街道和原水井坊街道所属行政区域为锦官驿街道的行政区域,锦官驿街道办事处驻一环路东五段5号。
3、撤销莲新街道、龙舟路街道和东光街道,将原莲新街道和原龙舟路街道龙舟社区、莲桂西路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牛市口街道管辖,牛市口街道办事处驻宏济巷27号。
设立东湖街道,将原东光街道和原龙舟路街道河滨社区、石牛堰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东湖街道管辖,东湖街道办事处驻东光街16号。
4、撤销双桂路街道,将原双桂路街道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沙河街道管辖,沙河街道办事处驻汇泉北路199号。
5、设立锦华路街道,将柳江街道凯天社区、柳江社区、琉璃社区和成龙路街道所辖静平路与经天东路以西、南三环路二段以北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锦华路街道管辖,锦华路街道办事处驻经天二街226号。将三圣街道江家堰社区部分行政区域,成龙路街道所辖南三环路二段以南部分行政区域,皇经楼社区和棬子树社区部分行政区域划归柳江街道管辖。调整后,柳江街道辖生研所社区、锦馨社区、包江桥社区、祝国寺社区、潘家沟社区和从三圣街道、成龙路街道划入部分行政区域,柳江街道办事处驻柳荫路96号。将成龙路街道所辖成绵乐高铁以北与静平路以东行政区域划归狮子山街道管辖,狮子山街道办事处驻静康路396号[11]。
截至2021年,锦江区下辖11个街道[12]。
11个街道:锦官驿街道、东湖街道、锦华路街道、春熙路街道、书院街街道、牛市口街道、沙河街道、狮子山街道、成龙路街道、柳江街道、三圣街道[12]。
锦江区,地处成都市区东南部,政区东与成华区相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毗邻;西南隔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西北与青羊区相连[2]。
地处成都平原东部和龙泉山脉西部边缘延伸部位,地形以平原和浅丘为主,东部高,西南部低,西北部地区地势平坦,东南部偶有浅丘,平均坡度3‰~5‰,平均海拔500米[13]。
锦江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C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小时,年日照率为28%,相对湿度82%。锦江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成都市花卉、蔬菜、肉、蛋、奶、鱼、禽等鲜活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境内分布河渠14条。其中府河、南河、锦江、沙河、石牛堰为市管河道,颜家沟排洪渠、洗瓦堰、陡沟河、秀水河、红庙子排洪渠、何家冲排洪渠、驸马排洪渠、南支三渠、潘家沟渠、黄沙河为区管河道,南支七渠为街道管河道[14]。
2022年末常住人口为91.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5万人,增长0.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年末户籍人口为67.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5‰[3]。
职务 | 姓名 |
区长 | 缪晓波 |
副区长 | 黄婉、游锦、郑麟、周晓、万科、兰华娟[15] |
职务 | 姓名 |
区长 | 缪晓波 |
副区长 | 黄婉、游锦、郑麟、周晓、万科、兰华娟[15] |
职务 | 姓名 |
区委书记 | 池勇[16] |
区委副书记 | 缪晓波、吴斌 |
区委常委 | 刘刚毅、彭洪泽、刘嘉聪、余家洪、杨世映、黄婉、唐勇、罗明俊[17] |
职务 | 姓名 |
区委书记 | 池勇[16] |
区委副书记 | 缪晓波、吴斌 |
区委常委 | 刘刚毅、彭洪泽、刘嘉聪、余家洪、杨世映、黄婉、唐勇、罗明俊[17] |
职务 | 姓名 |
主席 | 潘雪松 |
副主席 | 刘琳(女)、宋宗铭、朱波、张晓惠(女)、杨小明、杨洪 |
秘书长 | 李小松[18] |
职务 | 姓名 |
主席 | 潘雪松 |
副主席 | 刘琳(女)、宋宗铭、朱波、张晓惠(女)、杨小明、杨洪 |
秘书长 | 李小松[18] |
职务 | 姓名 |
主任 | 王宏斌[19] |
副主任 | 邹燕(女)、刘平、吴文辉、张卫东、唐高原[19] |
职务 | 姓名 |
主任 | 王宏斌[19] |
副主任 | 邹燕(女)、刘平、吴文辉、张卫东、唐高原[19] |
锦江区图册(2)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133.84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1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03:10.26:89.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058元,比上年增长2.1%。
2022年,全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3%。
2022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4.2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9.9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9%。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202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6%。
2022年,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7 %。分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增长11.5%,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7.9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0%[3]。
202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化肥施用量9吨,比上年下降50%;农药施用量为448千克,比上年下降18.5%。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0.8%[3]。锦江区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比上年增长2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81.2%。
2022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3%。年末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企业205家,房屋施工面积为6490.6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为1696.01万平方米。
2022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商品房销售面积 12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7 %[3]。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08亿元,比上年下降0.8%。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195.31亿元,比上年下降11.3%;商品零售11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31.5%、9.9%。
2022年,16大类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6个大类实现正增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8%、通讯器材类增长13.3%、粮油食品类增长10.1%。
对外经济
2022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11.16亿元。产业化项目实际到位内资198.65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36.56亿元,新签约引进产业化重大项目20个,产业化重大项目注册率100%。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全区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39家[3]。
锦江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及区位优势
作为成都市“首善之区”的发祥地,锦江区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商业传统。首先,“锦江”二字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诗情元素,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金字招牌;其次,集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酿酒文化、藏书印刷文化、蜀锦文化、陶瓷文化等多种文化单元为一体的锦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
《锦江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区总体目标(2006-2010)定位为“到2009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成都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着力巩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地位,打造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区,建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区。”可以说,锦江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资源层次多样,有以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以印刷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完整、关联产业比较集中的传媒产业聚集的产业集群;有以春熙路、盐市口两大商圈为中心,以金融、商务、商业、餐饮、娱乐、通讯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的商贸经济带;有以中国古董、古籍图书、书画、手工艺制品等为代表的物化传统文化的文化区域东大街的“古玩城”以及大慈寺、水井坊等文化品牌,在全市乃至全国独树一帜。
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锦江区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多彩,这里是中国古老的烧酒之乡、商贸之乡、壁画之乡、纸币之乡、藏书印刷之乡、蜀锦之乡、陶瓷之乡、川剧之乡、川菜之乡、书院之乡。这里有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诞生地——交子街、号称“天线丛林”的著名千年古刹——大慈寺、有展现四川千年酒文化历史的“水井坊”、号称“中国的左拉”的著名现代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还有“成都市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川剧博物馆、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全市闻名的文化艺术重地。这些是全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
可资利用的创意资源
锦江区可资利用的创意资源,也比较多,有多处有
特色的创意资源。●以东大街的“古玩城”为代表的艺术和文物交易业(含旧书交易业等)。
●以博瑞等为代表的现代印务业,全区正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成都日报印务中心、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公司、四川新华彩印等为代表的现代印务业和印务物流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印务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档次,打造“中国成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全市甚至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以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为代表的全市闻名的电影、文化休闲基地。
●以多种智力开发服务部门或团体为代表的咨询机构,如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五朵金花”的画家村,以及博士团等。
●以“成都市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为代表的音乐、表演艺术等。
文化事业发展
2018年,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开展送先进文化进社区活动,全年流转图书7万余册,建成小新书屋28个。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根据“总馆+艺术分馆、街道分馆、合作机构”的建设模式,新增乡愁馆等3个特色艺术分馆,同时在16个街道完成了分馆设立,实现了文化馆街道分馆区域全覆盖。稳步推进“一楼文化”项目,首个试点项目“一楼文化•创意成都站”落地博瑞•创意成都大厦,“一楼文化”课题顺利通过文旅部验收,获评“良好”,该项目是四川省同批项目中唯一的“良好”级评定。持续完善“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成了攀成钢片区文体活动中心等5个体育场、馆。全年更新、维修公共体育设施45处,新安装全民健身设施95处。
2018年,依托“锦江之夜”“春熙放歌”“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其中高品质举办锦江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文艺汇演、“锦江之夜”市民音乐厅交响音乐会7场。打造“运动成都、健康锦江”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组织开展锦江区全民健身运动会、首届社区运动联赛、五人制足球比赛、政企足球邀请赛、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指导街道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65场次,组队参加市级赛事活动40余次。
2018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公益讲座及展览近100余场,开展文化艺术类培训936班次,约19800人次。围绕社会和群众需求,提高体质监测的专业化程度和健身指导的科学化程度,全年完成3000人体质监测目标。加强“艺动锦江”信息服务平台运营工作,为市民提供即时化、互动型、菜单式、开放性信息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开展“公益电影进影院”、“涉农社区、特殊人群公益电影放映”活动1058场,登记版权作品4700余件。
新增福音医院建筑群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落虹桥街、拱背桥街等10处文化地标,指导完成水井坊黉文化体验馆建设和贲园书库保护修缮项目,启动实施邱家祠、福音医院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组织“畅想成都,体验非遗”系列展演活动13场。
深挖大城文化、川剧文化等锦江特色文化资料200余条,梳理区域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100余条,出版了建区以来首部街道辖区志《锦江区水井坊街道志(1991—2015)》和《品位锦江》。协调推进城守东大街唐宋坊市遗址、东门城墙遗址、琉璃厂窑遗址、草皇坟大型明墓等古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积极申请国家、省、市资金260万元,启动四圣祠片区、耿家巷片区、大慈坊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修缮利用工作。
2018年,华熙LIVE•528文博区、文轩体育文化中心二期、德必川报易园、成都竹邀月庐艺术中心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艺尚锦江、域上和美先锋剧场、爱乐之城等项目开工启动建设;绿地468文创中心、西部文创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推进;争取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9个共255万;配合成都市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工作,7家商户纳入第一批试点商户名单,完成《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打造天府文化窗口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努力建设文化体育旅游商业融合发展示范城区》等指导性文件编制工作;开展各类文化创意活动150余场;新增各类文化创意企业500余家,实现全口径税收5.49亿元,区级实得税收1.8亿元。
2018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906.82万人次,同比增长5.87%;接待入境游客达49.5万人次,同比增长0.5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3.46%。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发展以“春熙路—太古里—水井坊片区”为核心的都市休闲游和以“三圣花乡—白鹭湾湿地片区”为主导的乡村体验游。实施三圣花乡景区转型升级,完成经营户的“四改一提升”,制定“红砂村花乡农居景区提升概念性策划设计方案”,深挖景区的生态和文化潜力,打造“艺宿里”“满村”“玫瑰谷”等特色文旅项目,举办“梅花节”等具有锦江特质和巴蜀文化的、互动参与性强的民俗系列活动。
扎实做好文体旅市场监管工作,2018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100余人次,执法车辆300余台次,检查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经营场所、影剧院、印刷(复制)企业、书刊零售店、音像租赁店共210余户次。责令整改6家次、收缴盗版音像制品795余张。立案查处文化市场行政案件15起,警告9家,罚款3家、取缔3家。检查旅游企业160余家,受理线索案件15起,立案查处4起,共处罚金11.5万元。建立了全面覆盖文体旅行业领域的扫黑除恶法治网,文化市场受理投诉举报67起,通过日常巡查、受理投诉、处理交办件等途径获得案源线索立案并办结案件15起,取缔无证经营场所3家,共处罚金2万元,移交扫黑除恶相关线索1条。
[20]
每年端午节,成都城区都上演龙舟竞赛,这是蓉城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
节日。2006年成都锦江龙舟赛将上万名成都市民召唤到母亲河畔,用传统的赛龙舟方式庆祝佳节。
2006年5月31日下午,锦江九眼桥至河心村800米河段的河堤上,人山人海。正式开赛前,精彩的水面祭祀表演、名人话端午、锦江欢歌等表演提前亮相。17时,龙舟赛正式开始,预选赛分5组进行。首先上场的是廊桥、金堂、武侯3支代表队。一声令下,3支队齐头并进,在鼓声中如离弦之箭逆流而进,两岸拉拉队更是一刻不停地呐喊助威。最后,新津队以3分58秒47的成绩夺得预赛头名。随后,新津队、金堂队、武侯队、锦江队、双流队等6支龙舟队进入决赛。又是一番激烈的龙争虎斗,新津队、双流队、锦江队分别夺得一、二、三名。在等候裁判宣布成绩的间歇,龙舟队员们纷纷跳进锦江之中,大显身手,水中擒鸭,再次把现场气氛推向新高潮。
当日的龙舟赛上还出现了一支由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在蓉人员组成的“国际友人队”,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国际友人队”的亮相还是获得了观众阵阵欢呼。
锦江区2010年基础设施及交通建设情况
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扎实推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一)发展规划全面深化完善。坚持以规划引领全区科学发展,高起点编制完成《锦江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交通发展等专项规划,完成锦江“198”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规划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重大规划,构建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深入。扎实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五城区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群众综合满意度达97.29%;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198”区域第3、4、5批次土地整理,增减挂钩项目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复垦土地1214亩,取得挂钩指标1150亩;在全市率先出台涉农社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三十条”,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涉农社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社区、新居工程及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入住8225户、15410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顺利,提升打造“五朵金花”并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检,高威体育公园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郊外购物村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三)城市改造建设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劼人路全面竣工,新成仁路改扩建(锦江大道至外环路段)形成通车能力,菱窠路南延线、机场路东延线等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投入1850余万元,对全区破损路面、人行道及附属设施等进行了维修整治,区管道路好路率达97%以上;三圣、成龙、琉璃、东大路、糠市街变电站和成龙路电力隧道等能源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设施更加健全,新建垃圾收集中转站18处、标准化菜市场2个,改造院落公厕43座。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引入社会资本近70亿元,先后启动了耿家巷自主改造和大慈寺片区、滨江中路片区、红照壁片区等10个模拟拆迁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川专厂琉璃路宿舍公房回购拆除和东桂街、金字街等旧城改造项目,完成旧城改造面积7万余平方米。
(四)城乡环境形象大幅提升。以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开展主街干道、重要节点、“198”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成龙路、锦江大道生态带和13处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建设,建成锦江198·LOHAS(一期示范线)6.7公里健康绿道并投入使用,基本建成占地2000亩的高威花卉苗木基地,全年植树24万株,新增绿地面积306万平方米。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启动了全国唯一覆盖公共服务和物业服务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2万平方米,整治不规范商招店招1814块,清理违法户外广告74块;启动实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对督院街、盐市口、三圣街道3个示范辖区和人民南路二段、锦兴路等15条示范街道以及153个示范院落进行了提升改造;完成蜀都大道、人民南路、滨江路等86栋(处)建筑物光彩工程;清理、美化临街建筑物立面约26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滨江路、耿家巷、红星路35号片区等特色街区风貌整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扬尘、燃煤、污染物排放、下河排污口、雨污分流等专项治理行动,完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目标任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面完成,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第二次监督审核。
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3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95亿元。截至2022年,全区共有创新创业载体64家,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个。新增注册落地新经济500强企业3家,市级新经济梯度培育入库企业新增种子企业6家,新增双百企业1家[3]。
2022年,全区区属小学37所,普通中学17所,职业高中2所,特教中心1所。其中:四川省一级示范性高中3所,四川省二级示范性高中1所,纳入省二级示范校进行招生和管理的市级示范校2所。注册登记幼儿园108所。在校学生人数125241人,其中:幼儿园25707人,小学61584人,初中21768人,高中8296人,职高7780人,特教中心106人。国际学生45人[3]。
2022年,完成东湖街道、牛市口街道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提升打造;完成文化四季风活动6场、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40场的市级民生目标任务;全年开展各类线下、线上文化活动700余场次;举办2022年市民学校公益培训班5期,涵盖非遗、书法、舞蹈、戏曲等21个项目1000余班次,公益培训3万人次;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文艺比赛50余次,荣获国家、省、市奖项30个,原创舞蹈《环卫天使》入围全国群星奖,获评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组织实施先进单位[3]。
2022年,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6条,健身器材151件,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60余场,完善成都市社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 11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完成5250人国民体质监测目标任务;承办国际赛事活动2场,国内赛事活动1场;开展青少年系列体育竞赛和“十大阳光体育活动”30项,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体育竞赛60余项次。
成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2022年,全区医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拥有床位11868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688人[3]。
2022年,全区新建社区绿道50条,建成长度30公里,打造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处;新建“小游园”6个,建设锦江大道沿线绿化景观提升改造点位8个。推进公园品质提升,活水公园、塔子山公园获评20个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最美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工程项目4个,打造特色街区2条,既有建筑风貌提升片区1个,历史建筑保护修缮7处,完成大运会风貌综合提升整治项目23个;实施四圣祠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C8-2、C8-3、C11-1地块及九寨沟路与驿都大道交汇处房屋搬迁项目4个项目,完成签约463户,涉及土地约29.9亩。老旧小区改造54个,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65台[3]。
2022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2.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9.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9天(扣除高温天气影响,299天),比上年减少24天(扣除高温天气影响,减少4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60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4.9%、下降3.2%、下降23.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3,比上年下降3.4%。危险废物申报登记 257家,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47家,转移危险废物1710家(次)、2494.2吨;完成4套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和4套人口密集区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设施安装并投入使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在第八届“绿色论坛”活动中,以《生态为底 文化为魂 锦江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赛道”》为题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锦江实践案例,获评为“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473件,办结率、回复率均达到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