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桥倩影

品牌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豪夫
译者 商章孙
外文名 DieBettlerinvomPontdesArts
ISBN 9787532749836、7532749835
出版日期 2010年4月1日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艺桥倩影

作 者:(德)豪夫 ,商章孙,王克澄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ISBN: 9787532749836

开本: 16开

定价: 27.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采撷了豪夫的七则中短篇小说,按创作年代排列。开场篇《小矮子木克》是德国家喻户晓的名篇,讽刺和鞭挞统治者的愚蠢和贪婪;中篇小说《艺桥倩影》讲述大学生弗勒本和美貌绝伦的女丐约瑟芬之间凄婉曲折的爱情故事;小说《幻想》记述作者及朋友间放荡不羁、纵酒取乐的滑稽行为,对世界、人生及艺术进行批评,给人启迪,发人思索;《冷酷的心》、《年轻的英国人》等其余各篇是惊险离奇的故事、都给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简介

威廉·豪夫(Wilhelm Hauff,1802年11月29日~1827年),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之一,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讽世意味,亦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个彗星似的人物。他1824年在神学院毕业后,当了家庭教师,同时也为孩子们写童话,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827年11月18日,他因病逝世,年仅25岁。他的作品大都是他逝世前一两年写成的,主要有长篇小说《列希登斯泰因》(1826)、《艺术桥畔的女乞丐》(1826)、《皇帝的画像》(1827)等。在他的整个创作中,童话创作占有重要地位,并使他举世闻名。他的童话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图书目录

译本序

小矮子木克

艺桥倩影

幻想

年轻的英国人

冷酷的心

希尔施古尔登

斯蒂恩福尔岩洞——一个苏格兰传说

编辑推荐

《艺桥倩影:豪夫小说选》:德国浪漫派文学产生于18世纪,它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主流体系 ,被称为“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它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 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和非凡的,它 对18世纪以后的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为使 读者概括性地了解这一文学流派,本社系统地出版一批德国浪漫派小说,它们分 别是德国浪漫派文学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希望此举能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摘

房屋的大门打开了,木克看见不少猫狗走了进去。他犹豫了一会儿,吃不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跟着应邀入内,最后下了决心,向屋子里走去。在他的前面,走着两三只小猫,他决定跟随它们,因为通往厨房的道路,它们准是比他更熟悉。
木克走上楼梯,遇到那位刚才在窗口张望的老婆婆。她带着不高兴的神色望着他,问他来干什么。
“你邀请大家来吃粥,我正饿得要命,所以也来了。”小木克回答。
老婆婆放声大笑,说道:
“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怪模怪样的家伙。全城都知道,我煮东西是为了我那些可爱的猫儿,不是给旁人享用的,有时候,我也替它们邀请几位邻居做个伴,你自己也看到。”
小木克告诉老婆婆,他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十分艰难,求她让他今天和她的猫儿一起吃上几口。小家伙的话说得很诚恳,打动了老婆婆的心,同意他做她的客人,十分丰盛地招待他吃喝。他吃饱后,精力得到恢复,老婆婆对他看了好久,说道:
“小木克,留在我身边给我干活吧!干一些不费力气的活,我不会亏待你的。”
小木克的这顿猫粥吃得津津有味,同意留下来,做阿哈伍齐太太的仆人。活计很轻松,不过很特别。阿哈伍齐太太养着两只雄猫和四只雌猫,每天早上,小木克必须替它们梳理皮毛,涂上名贵的油膏;太太出门的时候,他得照料这些猫儿,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必须给它们摆好碗碟,夜里还得安排它们躺在丝绸被褥上,裹上天鹅绒的毯子。家里还养着几条小狗,他也得伺候;不过,照料这些小狗倒不像伺候猫儿有那么多麻烦,阿哈伍齐太太是把猫儿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的。此外,木克的生活过得像在父亲的家里那样寂寞孤独,因为除了老太太,他一天到晚看到的只有那些猫儿狗儿。有一段时候,小木克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总是有吃的,活计又很少,老太太似乎对他挺满意,可是,那些猫儿渐渐变得淘气了,老太太一出门,它们就像着了魔似的在房间里乱窜乱跳,把一切东西都翻得七颠八倒,好多漂亮的器皿,因为碍着它们的道路,被碰得粉碎。然而,它们一听到老太太踏上楼梯,马上跳到它们的被褥上匍伏下来,还对她摇晃着尾巴,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阿哈伍齐太太一进门,大发脾气,认为都是木克闯的祸。他再三表明自己清白无辜,但是老太太不相信她的仆人,她只信任自己的猫儿,瞧它们的模样,多么纯洁无邪!
小木克悲伤极了,原来这里也找不到他的幸福,打定主意辞去阿哈伍齐太太家的差使。他在第一次的旅行中已经体会到,没有钱,日子是多么难过,他的女主人一直答应给他工钱,但始终没有给他,他决定,不管采用什么办法,也要把这笔钱弄到手。
在阿哈伍齐太太的家里,有一个房间的门始终关着,他从来没有看见里面是什么模样。不过,他经常听见老婆婆在里面把东西摆弄得丁丁当当乱响,他很想弄明白她在这个房间里到底藏了些什么。现在,他正在为他的旅费发愁,突然想到,那里可能藏着老婆婆的财宝。可是,房门总是牢牢紧闭着,他无法把财宝弄到手。
一天早上,阿哈伍齐太太出门了,有一条小狗咬住木克肥大的裤子,拉扯他,那副神态似乎要他跟它走。这条小狗,_向受到老婆婆的虐待,木克倒是百般爱护它,赢得它的好感。木克喜欢跟狗一起玩,就跟着小狗。小狗领着他走进阿哈伍齐太太的卧室,一直走到一扇他从来没有注意到的小门跟前,门半开着,小狗走了进去,木克跟在后面,进去一看,真是喜出望外,原来这个房间就是他长久以来朝思暮想的目标。他到处张望,看看能不能找到金钱,结果什么钱也没有找到,只有一些旧衣服和形状古怪的器皿到处乱放着。其中有一个器皿特别引起他的注意。那是水晶做的,上面刻着美丽的图像。他拾了起来,翻来覆去观看。啊哟,糟了!他没有注意到,器皿上有一个盖子,只是松松地搁在上面。盖子掉落到地上,摔成千百块碎片。

序言

维廉·豪夫(Wilhelm Hauff,1802-1827),德国作家,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官员家庭里,早年在布劳鲍恩修道院学校就读,后进图宾根神学院深造,但未取得牧师职位。接着他离开神学院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随后游历法国、德国北部和中部,当过科达《有教养阶层晨报》编辑。他是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二二年被取缔的学生社团成员之一。早在那个时候,他就发表了倾向于自由和爱国主义的作品。他的创作哲学气不多,并受到当时流行的后期浪漫派的影响。他写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童话和诗歌,是童话使他跻身于世界文坛。
三卷本历史长篇小说《利希滕斯坦因》(1926)明显地受到了英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个“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家自语)作品,是幻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这个作品把围绕十六世纪符腾堡乌利希大公的斗争理想化,把出现在书中的各类人物的形象也理想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它却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标志着作家的创作方法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的是中篇小说《艺桥倩影》(一译《艺术桥畔之女丐》)(1826)。
这篇小说讲青年弗勒本早年和友人求学巴黎,有一天晚上他在巴黎艺术桥畔遇见一个少女头戴黑帽,帽外披绿面纱,身穿黑衣,在向行人求乞。这个人影引起了青年的注意,他向少女施舍了几个法郎,并从少女嘴里得悉,女子的母亲患重病,无钱延医诊治,因此乞求路人解囊相助。弗勒本答应再次相助,并约定一周后再与女子见面。再次见面时女子告诉青年,母亲病情已经好转,她不愿再向人乞讨,却愿干活挣钱,自食其力。青年便让少女做些手工,待手工完成后便付她工资,这样,两人每隔三天总要见一次面,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后来青年要去英国游历,向少女暂时辞别,并约定日后再见。三个月后,青年返回巴黎,在约定地点去找那少女,可少女始终没有露面。青年心甚怅惘。若干年后,青年去找他的好友,在好友家里叙述自己上述的一番遭遇,主妇在一旁听后忽晕倒在地,一俟她清醒过来,人们才获悉那主妇便是当年艺术桥畔的女丐。如今她和昔日的恩人不期而遇,内心的死水复起微澜,昔日情牵艺桥,今日狭路相逢,感情上的变化,自有一番难言的痛苦……全篇尽写现实世界里的事情,无半点幻想和玄虚,作家在这里浪漫色彩已经淡化。
与《艺桥倩影》一样,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作品还有《皇帝的肖像》(1827),在这个作品里,作家解决了围绕拿破仑真实历史形象的争执。
在艺术上更趋成熟的是作家的中篇小说《幻想》(1827)。这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作品,作家把真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表现当时社会特定现象的幽默讽刺画。酒鬼和酒神们作着想象中的对话,现实中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人物坐在一起议论。没有伤感情绪的旧时代胜过了作家周围死气沉沉、庸俗可怜的市侩社会。
然而,这位年轻夭折的作家最有持久影响并使他蜚声国外的作品,则是搜集在他的《打扮成年鉴的童话》(1825一1827)里的若干故事。在这里,启蒙运动的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继续获得了生命。用框形结构串写而成的故事集(《商队》、《亚历山大教长和他的奴隶们》和《施佩萨尔特客店》),没有一篇不是清新的童话,贯穿在作品中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细节和非幻想的成分。这些东西常常表现出清醒而可喜的社会批判倾向和带有哲理的诲人意图,但不是在书中空发议论。本书所采撷的《小矮子木克》、《年轻的英国人》、《冷酷的心》、《希尔施古尔登》和《斯蒂恩福尔岩洞》,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情节紧张,描绘生动,怪诞离奇,引人入胜。《小矮子木克》讽刺、批判了统治者的愚蠢、贪婪和对普通人的欺辱,给人民群众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年轻的英国人》中,作家所要讽刺的是市民的愚昧无知和模仿做作,竞把一只猴子当做了英国绅士;而在《冷酷的心》中,作家写了富人的贪婪,穷人的梦想,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的良心,金钱使一个正正派派的烧炭工,堕落成为一个六亲不认、赶走母亲、逼死老婆的浪荡子。作家在故事的结尾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语:“贫穷而知足,比财宝成堆而怀着一颗冷酷的心要好。”作家善于在民间文艺中撷取他所需要的素材和形象,然后进行加工,写出他所要写的人物,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他有意识地揭示现实的社会关系,鞭笞他认为丑恶的现象,这一切正是作家在短短的数年创作中所留给人们的可贵的东西。
总之,豪夫的作品很有教育意义,相对其他德国浪漫派小说而言,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其中许多名篇还被改编成电影,蜚声世界影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