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开本 16
页数 268页
书名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作  者: 本杰明·艾尔曼 等 著 丛 书 名:复旦文史丛刊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53556出版时间:2009-11-01版  次:1页  数:268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自然科学总论

内容简介

这本教科书描述了16世纪中叶(155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科学、医学和技术的文化史。它同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耶稣会士对中华帝国晚期的影响,以及1840年至19世纪末的现代中国早期的新教时期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有一种持续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帝制下的改革家、早期的共和党人、国民党骨干和中国共产党全都把科学和技术看作是最应该优先考虑的事物。然而,我们过去总是低估了科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实际上,我们对所有20世纪以前的中国自然研究还停留在认识不足的地步。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1946年出生。1968年获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学士学位,198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1992-1997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学术副主席,1992-1999年任该校《中国科学》杂志编审,1997-1999年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1年,艾尔曼作为梅隆访问教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传统中国文明研究。2002年,正式出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艾尔曼教授著述颇丰,著作主要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的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1984年第1版,2001年第2版)、《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1990)、《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2000)、《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2005)等。

目录

凡例/1

引言/1

概说/1

一些史学史问题/9

第一章 耶稣会士的遗产/15

晚明历法危机/16

晚明历算学/19

从“盖天说”到第谷宇宙体系/21

数表、星座图和仪器/21

耶稣会士的文言文科学译著/24

中国一耶稣会的调和/25

五行对四元素/26

耶稣会士和明代中国的世界地图/29

基督教关于中国共识的衰微/34

第二章 复原中国经典/36

康熙和北京算学馆/37

康熙时代的天文历算学/38

康熙帝和梅文鼎/39

18世纪的测量法和绘图法/43

内转的17世纪/44

绘图法、中俄关系和清帝国的利益/49

医学著述和复古/51

重构医学经典/52

古人对今人/53

中国古代数学的复兴/55

中国古代数学著述的复原/55

《算经十书》的重建/57

宋元数学著述的重新发现/58

阮元和《畴人传》/61

第三章 中华帝国制造业和贸易的兴起/64

耶稣会士在清代艺术、仪器和技术方面的作用/64

康熙时代的钟表制造/65

皇家玻璃工场/68

耶稣会士与庭园建筑/69

中国的瓷器工场/70

景德镇瓷器/71

瓷器制作技巧/73

印刷术和书籍出版业/76

南方和北京的书籍贸易/79

皇家对藏书业和出版业的支持/82

缺失:欧洲数学论证的解析风格/83

英国的牛顿科学/86

科学与工程学的法国世纪/87

马戛尔尼悖论/91

第四章 科学与基督教传教活动/93

新教传教士在中国/94

现代科学和医药知识在华南地区的传播/97

西医解剖学与传统中医/99

从西方医学到现代科学/105

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与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106

伟烈亚力和《六合丛谈》/107

关于《六合丛谈》的科学与宗教之议/110

现代数学和微积分知识传入中国/112

上海格致书院/116

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从《中西闻见录》到《格致汇编》/119

《格致汇编》/122

第五章 从教科书到达尔文:现代科学的到来/127

早期的科学读物/127

初级科学读物和达尔文问题/130

现代科学的门类/131

近代地理学和地质学/132

植物学、生理学和进化论/133

格致课艺题目及其科学内容/136

格致课艺中的医学问题/140

自然神学、达尔文和进化论/143

第六章 官办兵工厂激励新技术/150

角色颠倒:传教士为王朝服务/151

晚清的改革家和科学/153

上海的江南制造局/155

傅兰雅和翻译馆/156

通过翻译和术语实现的启蒙/158

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技术训练/164

江南制造局的造船业/165

福州船政局和法国技术/167

海战和清朝改革的替罪羊/171

南方的灾难/172

北方的灾难/175

洋务运动再思考/182

第七章 中国传统科学和医学的转变/188

以日本为中介的西学/189

科学与1898年的维新派/190

从传统算学到现代数学/194

近代医学在中国/197

明治日本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202

清代科学译著在日本的影响/203

1895年后日本科学在中国/205

物理学在技术领域的滞后出现/208

对中国早期科学史的淡忘/212

附录一 唐代算经/216

附录二 《格致须知》系列(1882—1898)/218

附录三 1886年《西学启蒙》目录/219

附录四 科学二十三科——1886/220

附录五 《格致书院课艺》部分题目/221

附录六 1855—1873年的部分化学译著/223

附录七 中国各地的兵工厂(1861—1892)/224

致谢/226

参考文献/227

索引/255

译后记/267

·收起全部<<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复旦文史丛刊

文摘

插图:

由于赞助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奥古斯丁会的西班牙与训练并向海外派遣耶稣会士的葡萄牙之间的长期竞争,世界各地天主教传教团的冲突不断加剧,后来,连法国耶稣会士也被指责美化了法国科学。每个教派都采用不同策略诱导世界各地的人们皈依其信仰并想方设法取悦赞助者。起初,受过良好教育、文雅有礼的耶稣会士适时地采取调和政策促进他们与知识渊博的中国文人和世故多变的明清帝国朝廷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政策并不是无条件的调和,利玛窦拒绝为缠绵于小妾或赞成同性恋的信众洗礼;他也把正统的玄学作为无神论来进行攻击。[1]

与他的前任不同,教皇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 Ⅺ,1649-1721)同情天主教会中的纯粹主义者(Purists),虽然在1702年之前他并不显示出任何偏向。不过,1701年,克雷芒派遣了一位反对耶稣会士的使节代表他出使中国,目的是确保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能在中国的信众中得到贯彻执行。然而,康熙帝已不再相信教皇的代表,遂下令驱逐所有引起麻烦的传教士。更令耶稣会士不安的是,这一新政策还推翻了皇帝1692年的“宽容诏”。1706年之后,康熙帝要求所有传教士必须持有帝国的永居票才能在华居住。[2]

康熙帝已经认识到耶稣会士是罗马方面的代理人,而对于皇长子来说,传教士就是准备入侵中国的西班牙或葡萄牙的间谍。也许是出于这类担忧,1717年,皇帝禁止了所有在华传教士的工作。

后记

2008年6-7月,艾尔曼先生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开设“重看近代格致学在明清的发展”研讨班。这个主题与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非常贴近,因此,我也前往参加。艾尔曼先生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相关的原始材料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带领大家认识并讨论所谓“科学”在中华帝国晚期近三百年间的发生、发展情况。艾尔曼先生对中国近代科学史有素研究,其专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00-1900》当然也是我们必要的参考读物。研讨班每次学习结束前都会布置作业,让其中一名学生准备下周上课的内容,也就是提前阅读文献,上课时复述、讲解作者的思路与结论。轮到我时,恰好就是准备《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中关于晚清中国近代科学的形成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与我作的晚清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史研究有很多重叠,关于历史事实本身,我的认识与艾尔曼先生的似乎没什么不同,但艾尔曼先生对晚清时期中国科学入门读物中弥漫的自然神学意味以及国人在接受达尔文学说时的延迟和曲解格外关注,并进而思考近代西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调和与融合过程,就非我的研究功力所可企及的了。我立即就生出要把此书译成中文的念头。

媒体推荐

艾尔曼的著作表明,中国科学在1600年之后仍在继续进步,它从西方吸收了新的观念。在他看来,19世纪中国未能充分回应西方的侵入这件事被过分夸大了。他的这一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且重要的审视中欧交流史的角度。

——蒂丽亚(Delia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东亚系主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这本简洁而又全面的新著中,艾尔曼驾轻就熟般地把自己所擅长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这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据此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一直翘首企盼一本关于1900年前中国近代科学史的教科书,如今,它终于浮出了水面。

——胡大年(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史学会)《爱西斯》

在这本简洁易懂而又包罗万象的著作中,本杰明·艾尔曼描述了耶稣会士传教团于1600—1800年以及新教传教团于19世纪在中华帝国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正因如此,他能够把中国近代科学的出现这一大的事件置于全球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

——《自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