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主要论述了自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 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以宏阔的理论视野,翔实的文献资料,明确的科学概念,清晰的历史脉络,深刻的理论论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 统一性,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 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并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出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主要论述了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以宏阔的理论视野,翔实的文献资料,明确的科学概念,清晰的历史脉络,深刻的理论论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并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出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见解。
第1章 导论
第2章 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
第3章 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的探索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拓展
第5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第6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7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第8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9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10章 对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特征和阶段的探讨
第11章 苏联 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意义
第13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后记
第三,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科学论证。资本主义用来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现在又成为对准自身的物质武器,并创造了使用这个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由此,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①,即“两个不可避免”或“两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后来又提出“两个决不会”以对“两个必然”作补充,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
第四,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⑧。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区别以前的阶级社会的特点是:“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④阶级斗争理论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指导性线索。《共产党宣言》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⑤。
第五,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阐述。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⑥为什么无产阶级具有这样一种历史使命?这与无产阶级阶级的特点和经济地位有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其他阶级,都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只有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工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促使了工人的联合。机器的改良、经济竞争所造成的商业危机使得工人阶级的整个生活越来越没有保障。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的二级学科。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而且还是由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要求决定的。按学科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面划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分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显然,我们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级学科的建设,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的建设,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正是本着这样的愿望,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大学这三所第一批设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博士点的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齐心协力,完成本著作,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的一种探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体系结构由我提出,并经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安徽大学朱士群教授共同研讨确定。三位教授还对相应章节作了统稿,最后由我统一定稿。
顾海良,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现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要学术著作有《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主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主编)、《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