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教学论

作者 李朝辉
页数 310页
书名 教学论
出版日期 2010-8
目录导航

简述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

图书信息

       书 名: 教学论

  作 者:李朝辉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302231820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内容简介

        教学论是编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学论》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教学论》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教学论》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含义的分析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论的任务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二、教学论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三、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四、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二、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三、教学论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当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教学主体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教师学生观的更新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二、不良师生关系(师生冲突)的表现及解决策略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构建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动力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内涵

  二、教学过程动力矛盾说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二、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之慎思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爿

  第五章 教学规律与原则

  第一节 教学规律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

  二、教学规律的来源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及课程类型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类型

  第二节 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第三节 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开发

  第五节 课程资源

  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二、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

  三、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四节 教案与学案的研制

  一、教案的研制

  二、学案的研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第二节 当代国外教学模式简介

  一、范例教学模式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四、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五、暗示教学模式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教学模式简介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三、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五、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第四节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一、教学模式的演变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选用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及含义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学习方式的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教学环境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环境的功能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一、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依据

  二、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理念

  四、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策略

  五、我国中学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宏观思考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主体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第二节 课堂规则

  一、课堂规则概述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

  三、课堂规则形成的方法

  第三节 课堂环境管理

  一、课堂物质环境管理

  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管理

  第四节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四、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课堂教学评价

  三、备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和学业成就的评价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步骤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教学艺术与风格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

  四、教学艺术形成对教师的意义

  第二节 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课艺术

  二、组织艺术

  三、语言艺术

  四、提问艺术

  五、板书艺术

  六、结课艺术

  七、非语言艺术

  第三节 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的含义

  二、教学风格的特征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与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教学伦理学

        本书是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2004年的立项专题“教学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本书依据教学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方面,分别从教学目的、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环境七个方面,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论述它们的含义、伦理蕴涵和主要道德原则。

现代教学是科学性活动,也是道德性活动。教学需要伦理关注,教学道德需要提升。企盼着教学更加道德,企盼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道德。本书即是作者在总结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伦理的内涵和主要道德原则的提炼和总结。

编辑推荐

《教学论》注重专业引领,唤醒学习者的理论意识,提高学术水平。突出实践性,关注课堂教学实践,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主体性,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便于学习者学习。重视可持续性,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发展,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序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理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重建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论体系呼声不断高涨,传统教学论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个方面,如火如荼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为教学理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性。舍弃大而全的教学观念,把立足点放在中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②实践性。从“教材”转向“学材”是教材编写的取向,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了这种理念。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编写体例上,打破全篇叙述式的死板模式,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学习指导等栏目,便于学习者自学;第二,在内容上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思路。③主体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转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具体内容中增加了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借鉴。在每章的后面增加了实践课堂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④可持续性。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加了推荐阅读、拓展阅读栏目,便于学习者拓展知识领域,开扩视野。
本书是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面向师范院校本科生或在职教师。
本书是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分工如下:李朝辉、刘妍(前言、第一章),李虹(第二章),刘树仁、田宏伟(第三章),马军(第四章),纪国和、王传明(第五章),于成业(第六章),宋丽霞(第七章),宋立华(第八章),李朝辉、张丽娟(第九章),王丽娟(第十章),龚冬梅(第十一章),王志彦(第十二章),李卓(第十三章)。李朝辉任主编,王志彦、谢翌任副主编,李朝辉、王志彦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与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吉林师范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以及相关人员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相关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导言 教学论的意义
如果说多少年前教学论还只是在一种“抽象不如教育学原理、具体不如学科教学论”的自怨自艾中,隐隐约约为自己的学科地位担忧的话,那么今天它已经能明显地感到一种“存在危机”。来自课程论和教育技术学的两大研究热潮似乎“占领”或“遮蔽”了曾经是专属于教学论的研究领地。一时间,教学论圈子内外都对教学论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显然,教学论的存在意义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凡认为教学论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或者已有别的学科在研究同样的问题,或者在别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找不到对应的学科名称或研究领域,因而也就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从而主张把教学论取消或使其从属于其他学科的观点,均可称之为“非教学论”主张。这些主张由来已久,近年来特别引起关注和争论的观点:一是教学论应否从属于课程论;二是教育技术学能否代替教学论;三是外国有没有教学论。现将这三种观点以及相关的争论略作展开如下。
一、教学论从属于课程论吗
正像认为课程论从属于教学论的观点那样,认为教学论应从属于课程论的观点也由来已久。举国关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使大课程观由言说走向行动。所谓“大课程观”,是针对以夸美纽斯(J.Comenius)为代表的“大教学观”提出来的。大课程观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