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国荣主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
版次:1
页数:569
字数:425000
印刷时间:2006-1-1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SBN:9787532542390
包装:平装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现代性的自我矛盾、自我分裂,在人文学术的处境变化中获得充分的表露。西方人文主义并未能幸运到能逃避其内在矛盾的发展,因而它自身就是分裂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是“人”,它转变成现代性的哲学表达就是主体性,但是后现代主义今天不但宣称哲学根本上要放弃追求那个大写的“真理”,主体性消失了,甚至说“人已死了”。与此相伴的是所谓“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与市场机制的扩展,迅速地改塑
着人文学科的空间,即使是学院体制内部也不能幸免。人文学术今天的悖论是:一方面人类因为迫切需要生产一种创新文化和提供作为选择的独特生活方式而特别需要非凡的知识上的努力;另一方面,这种知识生产不仅受制于内部的观念冲突,而且受制于外部的生存条件。如何破解这个悖论,实在是现代性研究的关键之一。
导论
第一章新知、新人与新式教育的追求
第一节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传统教育结构的冲击
第二节“中体西用”与新式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维新变法与新式教育的反思性探索
第四节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式教育之猛进
第五节传统教育制度的终结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第二章经学的蜕变及其文化意义
第一节“古”、“今”之变
第二节今文经学派内部的学理变化
一、汉宋兼采
二、“《春秋》重义不重事”
三、从反对“疑古”(古文经学)到“疑古”
第三节角色互换:同一学术系统中的经史关系
第四节一点思考
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1998-2000)。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编委。
著有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7部同时在海外出版);主要包括:《王学通论》(上海,1990,台北,1997)、《胡适与中西文化》(合著,成都,1990)、《孟子新论》(台北,1993)、《善的历程》(上海,1994)、《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台北,1995,北京,1996)、《心学之思》(北京,1997,台北2000)、《理性与价值》(上海,1998)、《存在的澄明》(沈阳,1998)、《面向存在之思》(台北,1998)、《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1999)、《史与思》(杭州,1999)、《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其中《王学通论》被译为韩文于1994年在汉城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