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伟院士吴中伟(1918.7.20 - 2000.2.4),男,江苏张家港市金港镇人(原属江阴市),国内外水泥混凝土学术界有威望的专家,我国首批材料科学博士生导师。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入美国丹佛材料研究所进修,1946年回国。曾任中央大学副教授、研究员。建国后,历任建筑工程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院长兼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硅酸盐学报》主编等。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1年合作研制成功混凝土引气剂。著有《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怎样做好混凝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另有诗集《寸阴集》。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2月4日在北京病逝。
193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1940年6月于重庆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导淮委员会担任綦江水道闸坝设计与建造和小水电站设计等工作。1945年5月赴美国研修灌溉工程,后改修混凝土技术,1946年10月学成归国,在淮河水利总局任技正。1947年2月在南京中央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混凝土研究室,任研究员,兼副主任、副教授,开展了大量混凝土技术的基础工作,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任职期间,他正确分析了塘沽新港工程防波堤混凝土崩溃的原委,提出了用加有引气剂的混凝土对该工程进行修复的方案。
1949年8月他应邀赴北京在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任工程师、室主任,并参与筹建研究所。1950年起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兴建大量混凝土工程,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介科学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导现场质量控制与冬季施工技术。1951年与他人合作研制成松香热聚合物引气剂,用于海港、治淮、水库与水电站等工程,获显著成效。1953年对前苏联援建的我国大连机场工程的质量疑问,作了正确的分析,避免了苏方提出的巨额赔款。同年,应邀到佛子岭水库大型水利工程,协助建立试验室,进行质量控制并推广新技术。他首次在国内提出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问题及有效防止措施,得到水利部门的充分重视,避免了大坝混凝土因发生此类反应而引起的巨大损失。
1954~1958年他担任建筑材料部水泥研究院混凝土室主任,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9~1961年任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他在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当时建材部领导提出的用水泥制品代钢代木的方针,组织研究队伍,大力研制与开发一系列水泥制品,满足了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我国水泥制品工业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他首次发表"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开创了通过亚微观、微观方法研究混凝土组分、结构对性能影响之先河。
1962年起他任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硅酸盐学报》主编。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后经平反。于197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1991年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技术顾问等。为解决混凝土的抗裂防渗问题,指导与推进膨胀混凝土的研究,他提出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模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推广,成效卓著,1979年膨胀混凝土后浇缝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防水工程。
1980年后,他在中国建材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与武汉工业大学任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生与硕士生。
1982~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位评审组成员。
1980~1996年被聘为国际刊物Cement &Concrete Research编委,1997年后为该刊荣誉编委。1992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研究与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建议。继而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新概念;针对我国水泥工业现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大量利用工业废渣等建议。
1994年吴中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评为资深院士。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8本与诗文选1本。共培养博士、硕士20多名。鉴于他对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术研究的突出贡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1999年度技术科学奖。
2000年2月4日吴中伟因病逝世,享年82岁。吴中伟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混凝土科技的开拓创新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