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坡度分级

耕地坡度分级

目录导航

耕地坡度分级

学科:土地科学及管理

词目:耕地坡度分级

英文:slope grade for cultivated land

1984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2°、2°~6°、6°~15°、15°~25°、>25°。地面坡度的不同级别,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不同。≤2°一般无水土流失现象;2°~6°可发生轻度土壤侵蚀,需注意水土保持;6°~15°可发生中度水土流失,应采取修筑梯田、等高种植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15°~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采取工程、生物等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5°为《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开荒限制坡度,即不准开荒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为耕地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根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止1996年10月31日,中国坡度≤2°的耕地有73326千公顷(11.00亿亩)、2°~6°的耕地有23200千公顷(3.48亿亩),6°~15°的有19200千公顷(2.88亿亩),15°~25°的有12866千公顷(1.93亿亩),>25°的有6066千公顷(0.91亿亩)。若按≤2°、2°~6°为平耕地;6°~15°、15°~25°为缓坡耕地,>25°为陡坡耕地计算,它们分别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71.7%、23.8%和4.5%。

坡度分级

数据说明

空间分辨率 90
数据范围 全国各省

数据简介

空间分辨率 90
数据范围 全国各省

应用案例

数据简介

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比值称为坡度。全国分省坡度分级数据产品是指全国各省按坡度级别划分的坡度空间分布产品,它是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土地资源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

表示方法

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数法、密位法和分数法四种,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数法较为常用。

(1)百分比法

表示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即两点的高程差与其水平距离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坡度 = (高程差/水平距离)x100%

使用百分比表示时,

(2) 度数法

用度数来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数计算而得,其公式如下:

tanα(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