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世界男排锦标赛于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举行,最开始比赛并不受洲际人数的限制,即提出参赛申请的队,都可获得参赛资格;但从1986年国际排联规定只允许16个队参加,因为排球运动已逐渐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热门运动,希望获得参赛资格的国家越来越多。具体参赛资格为上一届比赛获得第1名到第7名的7只球队,举办国1个队、五大洲锦标赛5个冠军队、最后资格预定赛(巡回优胜杯)的前3名共16只参赛队伍。 [2]
1994年国际排联对参赛资格作了修改。对国际排联直辖举办的最后资格预选赛,从取原来的前3名增加至前9名有资格参加比赛。取消“世锦赛上届比赛2至7名有当然参赛资格”的规定。 [3]
比赛 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预赛分四个组进行循环赛,每个组第一名参加决赛,每个组第二名在赛中再抽签决定对每组的第三名,胜者四个队参加决赛,负者四个队经淘汰决出9-12名。预赛中分组的第四名抽签进行循环赛决出13-16名。决赛阶段,分组第一名的四个队再抽签分两组赛一场以排定座位,再与复赛中的两个队(也抽签排位)进行四场对抗,胜者采用淘汰制决出前四名,负者采用淘汰制决出5-8名。这种新的竞赛方法,使竞赛更加激烈。
年份 | 举办国 | 冠军 | 亚军 | 季军 |
---|---|---|---|---|
1949 | 捷克斯洛伐克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亚 |
1952 | 苏联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亚 |
1956 | 法国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苏联 |
1960 | 巴西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1962 | 苏联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1966 |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苏联 |
1970 | 保加利亚 | 东德 | 保加利亚 | 日本 |
1974 | 墨西哥 | 波兰 | 苏联 | 日本 |
1978 | 意大利 | 苏联 | 意大利 | 古巴 |
1982 | 阿根廷 | 苏联 | 巴西 | 阿根廷 |
1986 | 法国 | 美国 | 苏联 | 保加利亚 |
1990 | 巴西 | 意大利 | 古巴 | 苏联 |
1994 | 希腊 | 意大利 | 荷兰 | 美国 |
1998 | 日本 | 意大利 | 南斯拉夫 | 古巴 |
2002 | 阿根廷 | 巴西 | 俄罗斯 | 法国 |
2006 | 日本 | 巴西 | 波兰 | 保加利亚 |
2010 | 意大利 | 巴西 | 古巴 | 塞尔维亚 |
2014 | 波兰 | 波兰 | ||
2018 | 意大利[4] | 波兰 | 巴西 | 美国 |
2022 | 波兰 | 意大利 | 波兰 | 巴西[1] |
【·注:自1982年起,男女世锦赛由单一的一个城市转为在一个国家的几个城市举行。】
年份 | 举办国 | 冠军 | 亚军 | 季军 |
---|---|---|---|---|
1949 | 捷克斯洛伐克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亚 |
1952 | 苏联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亚 |
1956 | 法国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苏联 |
1960 | 巴西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1962 | 苏联 | 苏联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1966 |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 | 苏联 |
1970 | 保加利亚 | 东德 | 保加利亚 | 日本 |
1974 | 墨西哥 | 波兰 | 苏联 | 日本 |
1978 | 意大利 | 苏联 | 意大利 | 古巴 |
1982 | 阿根廷 | 苏联 | 巴西 | 阿根廷 |
1986 | 法国 | 美国 | 苏联 | 保加利亚 |
1990 | 巴西 | 意大利 | 古巴 | 苏联 |
1994 | 希腊 | 意大利 | 荷兰 | 美国 |
1998 | 日本 | 意大利 | 南斯拉夫 | 古巴 |
2002 | 阿根廷 | 巴西 | 俄罗斯 | 法国 |
2006 | 日本 | 巴西 | 波兰 | 保加利亚 |
2010 | 意大利 | 巴西 | 古巴 | 塞尔维亚 |
2014 | 波兰 | 波兰 | ||
2018 | 意大利[4] | 波兰 | 巴西 | 美国 |
2022 | 波兰 | 意大利 | 波兰 | 巴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