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好的归博物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5935
出版时间:2011年8月1日
开本:16开
定价:33.80元
一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等领域的研究者,因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思想倾向和关注的问题而成为多年的朋友,被称为“科学文化人”。诸同仁志同道合,气味相投,本“君子和而不同”之旨,在我们的科学文化》中各抒己见,贡献出自己最新的思想和最具创意的文章。“科学文化人”追求的理念,适度讲科学凡事别做绝,工作凭兴趣生活重感觉。
特稿
崔妮蒂:博物学编史纲领
田松:博物学编史纲领的术法道——原创基于独立的问题
刘兵:科学史也可以这样写——评《历史上人类的科学》
博物论说
周奇伟:缪尔的博物学与环境思想
李猛:班克斯的博物学实践及对英国科学的影响
熊姣:约翰·雷的语言学研究与博物学的关系
熊姣:中国植物学先驱吴韫珍怎样做学问
刘君伟:圆明园湖底铺膜防渗事件研究
华莱士著,郑笑冉译:人类种族的起源及古人类在自然选择下的演化
博物情怀
刘拓:梦回高山草甸
严春友:悼念故乡
高旋:家乡的变化
水榭听香:一个没有垃圾的世界
赵皓玥:史宽克(剧本)
其他论文
吴新忠:论科学哲学的经验基础
冯珠娣著,刘梦霏编译:医学与客观性——一个科学史的特殊问题
文献存档
博物学:来自学生的声音
博物学文献选编
书讯与书评
851M语录
科学文化书籍信息(七)
学位论文摘要
徐昂:《尔雅》的博物思想解读
王哲:对建构主义视角下科学史研究的一种编史学考察
江洋:论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张彩娥:公众兴趣小组与科学传播:以自然之友植物小组为例
《好的归博物》:如果说从编史学角度探讨重写科学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显得抽象、放肆、不着边际的话,那么,由江晓原和刘兵主编的《好的归博物》第二组文章则具体、亲切得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作者重点讨论了自己的家乡,言语间流露着激情。故乡在哪里?我们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以人类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生存为基本价值,中兴博物学,重写科学史。
——崔妮蒂
这一本新出版的名为《历史上人类的科学》的科学通史中,作者艺高人胆大,几乎彻底颠覆了那种以主流的近现代数理科学史为主线的选择标准。……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有区区几百字,牛顿力学的发展只有接近一页纸的篇幅,而从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到量子力学和爱因斯理的相对论的提出,也不过只有两页的篇幅。也就是说,这些原来在传统的科学通史中毫无疑问地占据核心位置的科学发现,现在在极大程度上被边缘化了!
——刘兵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全面迷失,其自身的学术体系被打乱,主流知识分子最为欣赏的工作是引进西方学术体系,用西方概念重构中国传统学术。一切以西方为旨归。中国知识分子不再能用自己的概念思考问题,也不再有自己的问题。这种情况在1980年代之后,又重演一遍,并且变本加厉。
——田松
我们现在都在“科学号”特快列车上,这列车有极大的加速度,却没有刹车机制,而且没有人知道它将驶向何方,甚至没有人能够下车。这和被劫持又有什么两样?
——江晓原
英国文豪约翰逊说,“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模仿约翰逊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是教条思想最后的避难所”。
——蒋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