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公派去日本读大学本科
1988年获得日本群马大学纤维高分子工学科学士学位
1990和1993年分别获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年-2001年任东京农工大学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的Assistant Professor
2001年回国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均一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的重要产品;同时进行长效蛋白质药物制剂、黏膜给药凝胶制剂、抗癌剂靶向性载体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
承担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973课题、863课题、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设备研制项目等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还承担了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包括美国GE Healthcare、美国辉瑞、英国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
在JACS,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 Nanomedicine, J Control Release, Chem Commun, Langmuir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被引用超过3500次。
2007年,获Elsevier出版集团"Highest Cited Original Research 2006 Awards"。
2011年,获Elsevier出版集团"Top 50 Highly Cited Articles by Chinese Mainland Authors (2006-2010)" 。
2013年,获Elsevier出版集团"Top Cited Paper for 2010 and 2011"。
专著《Microspheres and Microcapsules in Biotechnology》、《Rate Equation in Polymerization》、《高分子微球材料》等9部。
并在10部英文编著中任10章作者,其中包括美国著名《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第8版第20章作者之一。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7项,欧洲专利授权1项,美国专利授权4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3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全院每年20人,过程所首次获得)1人次,中科院院长优秀奖3人次,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次,国家奖学金3人次,还有多名研究生获BHBP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保罗生物科技优秀学生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和赛诺菲巴斯德生物医学杰出研究生奖等;组内10多名青年职工均获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和面上基金资助。
2021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1年院士名单,马光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6]
2014年,获中国化工学会颁发的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工科学技术奖。
2013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颁发的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2年,获亚洲生物技术协会(AFOB)-亚洲青年生物技术杰出贡献奖(YABEC Award)
2011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颁发的2011年度科技创新奖。
2010年,所译学术书籍《纳米生物技术-概念、应用和前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等奖。
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亚洲青年女科学家奖工程技术类第1名。
2005年,获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女杰”称号,以及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3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1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国际期刊J Microencapsulation、Frontier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