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5码

md5码

目录导航

释义

MD5中的MD代表Message Digest,就是信息摘要的意思,不过这个信息摘要不是信息内容的缩写,而是根据公开的MD5算法对原信息进行数学变换后得到的一个128位(bit)的特征码。

特性

这个特征码有如下特性,首先它不可逆,例如我有一段秘密的文字如:"My Secret Words",经算法变换后得到MD5码(b9944e9367d2e40dd1f0c4040d4daaf7),把这个码告诉其他人,他们根据这个MD5码是没有系统的方法可以知道你原来的文字是什么的。

离散性

其次,这个码具有高度的离散性,也就是说,原信息的一点点变化就会导致MD5的巨大变化,例如"ABC" MD5(902fbdd2b1df0c4f70b4a5d23525e932)和"ABC "(多了一空格)MD5(12c774468f981a9487c30773d8093561)差别非常大,而且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产生的MD5码是不可预测的。

码位性

最后由于这个码有128位那么长,所以任意信息之间具有相同MD5码的可能性非常之低,通常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作用

所以一般认为MD5码可以唯一地代表原信息的特征,通常用于密码的加密存储,数字签名,文件完整性验证等。

建立

MD5的全称是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在90年代初由MIT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和RSA Data Security Inc 发明,由 MD2/MD3/MD4 发展而来的。MD5的实际应用是对一段Message(字节串)产生fingerprint(指纹),可以防止被“篡改”。举个例子,天天安全网提供下载的MD5校验值软件WinMD5.zip,其MD5值是1e07ab3591d25583eff5129293dc98d2,但你下载该软件后计算MD5发现其值却是81395f50b94bb4891a4ce4ffb6ccf64b,那说明该ZIP已经被他人修改过,那还用不用该软件那你可自己琢磨着看啦。

应用

MD5广泛用于加密和解密技术上,在很多操作系统中,用户的密码是以MD5值(或类似的其它算法)的方式保存的,用户Login的时候,系统是把用户输入的密码计算成MD5值,然后再去和系统中保存的MD5值进行比较,来验证该用户的合法性。

WinMD5.zip汉化版

MD5校验值软件WinMD5.zip汉化版,使用极其简单,运行该软件后,把需要计算MD5值的文件用鼠标拖到正在处理的框里边,下面将直接显示其MD5值以及所测试的文件名称,可以保留多个文件测试的MD5值,选定所需要复制的MD5值,用CTRL+C就可以复制到其它地方了。

 

破解

  2004年8月17日的美国加州圣巴巴拉的国际密码学会议(Crypto’2004)上,来自中国山东大学的王小云教授做了破译MD5、HAVAL-128、 MD4和RIPEMD算法的报告,公布了MD系列算法的破解结果。宣告了固若金汤的世界通行密码标准MD5的堡垒轰然倒塌,引发了密码学界的轩然大波。

  令世界顶尖密码学家想象不到的是,破解MD5之后,2005年2月,王小云教授又破解了另一国际密码SHA-1。因为SHA-1在美国等国际社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密码被破的消息一出,在国际社会的反响可谓石破天惊。换句话说,王小云的研究成果表明了从理论上讲电子签名可以伪造,必须及时添加限制条件,或者重新选用更为安全的密码标准,以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

  MD5验证可执行文件不再可靠的消息

MD5破解工程权威网站是为了公开征集专门针对MD5的攻击而设立的,网站于2004年8月17日宣布:“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完整MD5算法的碰撞;Wang,Feng,Lai与Yu公布了MD5、MD4、HAVAL-128、RIPEMD-128几个 Hash函数的碰撞。这是近年来密码学领域最具实质性的研究进展。使用他们的技术,在数个小时内就可以找到MD5碰撞。……由于这个里程碑式的发现,MD5CRK项目将在随后48小时内结束”。

  在2004年8月之前,国际密码学界对王小云这个名字并不熟悉。2004年8月,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召开的国际密码大会上,并没有被安排发言的王小云教授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会议主席,没想到慧眼识珠的会议主席破例给了她15分钟时间来介绍自己的成果,而通常发言人只被允许有两三分钟的时间。王小云及其研究同工展示了MD5、SHA-0及其他相关杂凑函数的杂凑冲撞。所谓杂凑冲撞指两个完全不同的讯息经杂凑函数计算得出完全相同的杂凑值。根据鸽巢原理,以有长度限制的杂凑函数计算没有长度限制的讯息是必然会有冲撞情况出现的。可是,一直以来,电脑保安专家都认为要任意制造出冲撞需时太长,在实际情况上不可能发生,而王小云等的发现可能会打破这个必然性。就这样,王小云在国际会议上首次宣布了她及她的研究小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MD4、MD5、HAVAL-128和RIPEMD等四个著名密码算法的破译结果。

  在公布到第三个成果的时候,会场上已经是掌声四起,报告不得不一度中断。报告结束后,所有与会专家对他们的突出工作报以长时间的掌声,有些学者甚至起立鼓掌以示他们的祝贺和敬佩。由于版本问题,作者在提交会议论文时使用的一组常数和先行标准不同,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王小云教授立即改变了那个常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新的数据分析,这段有惊无险的小插曲更证明了他们论文的信服力,攻击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了研究工作的成功。

  2005年8月,王小云、姚期智,以及姚期智妻子姚储枫(即为Knuth起名高德纳的人)联手于国际密码讨论年会尾声部份提出SHA-1杂凑函数杂凑冲撞演算法的改良版。此改良版使破解SHA-1时间缩短。

  2006年6月8日,王小云教授于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以“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获颁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2009年,冯登国、谢涛二人利用差分攻击,将MD5的碰撞 算法复杂度从王小云的2^42进一步降低到2^21,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降低至2^10。仅仅2^21的复杂度意味着即便是在2008年的计算机上,也只要几秒便可以找到一对碰撞。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