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所辖。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镇辖18个行政村,两个社区。2008年底,总人口1.98万人,其中镇区居民6000余人。
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金、元后逐渐衰落,明代断烧。现有考古调查显示,自金代开始,耀州窑瓷业重心逐渐向与其相距20公里处的东部山地立地坡(今陈炉镇立 地坡村)转移,后又经上店(今陈炉镇上店村)转至今陈炉镇区延续至今。故而,今耀州窑陈炉窑址包括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
明清时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镇民800户,俱业陶。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济阳夕照、仙洞朝霞、姜祠清风、瀑泉飞雨、三山春雪、二水冬冰、高峰连云、炉山不夜)之一。古人赋诗赞曰:“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这是当时陈炉瓷业繁盛的真实写照。陈炉是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素有“渭北瓷都”之称。
陈炉三大窑场总规划规模合计近20平方公里,发现陶瓷烧造区34处,其中陈炉窑场12处。 今陈炉镇区旅游景区规划范围近2.5平方公里,基本框架是以陈炉四堡山梁为界括进地域,包括了陈炉镇区和主要风貌区。景区总体地形似一口大盆,四堡及四周山梁为“盆沿”,沟谷底地为“盆底”,四周山地中部坡势稍平缓处居民区和生产活动密集区为“盆帮”。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古窑场遗迹遍布镇区,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富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是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故窑场遗迹古今交织,瓷坊陶吧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在眼前展现。这些,都吸引着广大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广大中外游客来此考察参观。这是一个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理想休闲旅游目的地。
2006年,陈炉古窑址已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陕西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陈炉古镇诸多荣誉称号中目前最为耀眼的四块金字招牌。
明清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八景,当时的“同官(即今铜川)八景”之一炉山不夜便是反映当年陈炉瓷业的兴盛状况。清代陈炉也有“陈炉八景”,一直流传至今。所反映景观有的已不存在。
陈炉八景(当地歌谣·清代)
炉山不夜第一景,
泥池水镜陶容生。
石罅玉柱丰年兆,
层洞错杂宛花城。
四堡撑天遥相望,
周陶宗古迤长兴。
古刹密集琼云护,
烟霞彩屏话丹青。
详解:第一景,炉山不夜。指当年陈炉窑场瓷业兴盛,炉火昼夜不熄。陈炉瓷业烧造规模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此景今已不存,古镇景区专管部门正在策划用现代科技再造恢复这一景观。“泥池水镜陶容生”,指当年为制瓷用泥量大,泥池多,总体规模宏伟。今古泥池遗迹犹在,保存完好,可看出当年盛况。“石罅玉柱丰年兆”,指陈炉方泉,常年流水不断,地 势背阴,天寒结冰,似玉柱悬挂石罅。今方泉仍在,景观不减当年。“层洞错杂宛花城”,指陈炉民居特点。陈炉旧民居都是窑洞,皆依“盆帮”而建,上边一家的院落是下边一家的窑顶。群居成片,远看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又如花城。“四堡撑天遥相望”,指陈炉四周山梁上的四堡:北有北堡,西有崔家堡(又称西堡),南有南堡,南堡的西边永受村顶是永受堡。这四堡都是明代修建,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四堡遗址今犹在,基本可见当年景观风貌。“周陶宗古迤长兴”,反映当年陈炉制瓷技艺源远流长,从创烧之年一直流传不衰。今此景可用陈炉西社窑神庙代替,西社窑神庙相关记载最能反映陈炉制瓷年代之久。西社窑神庙虽毁坏严重,但旧址仍在,可恢复建设。“古刹密集琼云护”,指当年陈炉庙宇众多,今大多不存,最著名的清凉寺遗址还在。“烟霞彩屏话丹青”,指的是陈炉独特的罐罐垒墙民居风格,家家户户都用烧瓷废弃的装烧匣钵或瓷罐等垒成院墙,密集成片,远看好似一幅优美的丹青画卷。此景今日仍在,且是目前最为众多游客叹为观止的古镇景观,堪称陈炉一绝。
陈炉古镇游客服务中心与耀州窑陈炉窑址文管所是一个机构,是目前陈炉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的专门机构,热忱欢迎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古镇参观休闲。
陈炉古镇是耀州瓷的发祥地之一,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巨镇的活化石”。千百年遗存下来的古窑场、古制品历历在目,古瓷残片俯拾皆是,罐罐垒墙随处可见。在这里,可尽情领略黄土高原的深厚气息,可细细品味陶瓷艺术的古雅烂漫,可切身感受窑洞文化的风情多姿,可心领神会建筑艺术的匠心别具。近年来,在中国美术界和建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陶瓷烧造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时期,后经宋、元、明清延续至今。最新考古发现,陈炉现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34处,古窑炉120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层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被誉为“北方青瓷之都”。陶瓷制品经历代陶瓷艺人的推陈出新,已发展到200多个种类,以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而著称于世。
在绵延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一是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创造了世界同一地方陶瓷烧造时间最长的记录;二是“和土为坯,转轮就制”一转就是千年,生产工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属最原始的手工工艺;三是“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建筑风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千百年来,陈炉人与陶瓷为伴,形成了瓷韵浓郁的民风民俗。陈炉饮食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泼面、饸饹、蒸碗、头肉、龙柏芽等尤为有名。秦腔、社火、秧歌等民俗文化丰富多样。铁链拴窑神、雷公造碗等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古代庙宇密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陈炉曾经名人辈出,清康乾盛世时,有史料可查的有5名进士和5名举人。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二方面军也曾驻扎陈炉镇。
用文化的标尺丈量陈炉,才深知它的博大与精深;用旅游的眼光审视陈炉,才能感悟到它的情趣与价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2002年来铜川考察时这样评价陈炉:“世界精典、中华瑰宝、日渐升值、前途无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