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

孙少平

中文名 孙少平
性别
饰演 张宝庆(90版电视剧)、袁弘(15版电视剧)
创作者 路遥
国籍 中国
年龄 27
目录导航

人物形象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6)小说中看到的田晓霞、润叶、少安、红梅、金波、金秀、孙玉厚等系列鲜活的人物,他们的爱,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一不牵动着读者,正因为这些外延,正因为少平背后的人物群,可以说少平背后有若干个世界。所以当看到少平敢于拥抱晓霞时,就同时想到少安与润叶的爱情是怎样结束的;当看到少平做工地背石头的小工的辛苦时,同时会想到少安做砖窑的熬煎。少平成了大多数人情感经历的集大成者,其纷繁的生活环境,艰辛的奋斗过程,坎坷的心路历程不正是人物丰富性的体现么?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精神的代表,他代表着年轻时的孙少安,他代表着年轻时的田福军,更代表着世世代代像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不甘于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

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他是不幸的,他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他深切的明白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他内心所追求的差距,年轻的心只能局限于此。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的大哥少安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学业,他不能再像哥哥一样回家务农,家里所有的人都支持他读书,这也就意味着支持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梦想。

“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果然,他碰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田晓霞,若不是有她的激励,恐怕少平依旧徘徊在去与留的边缘。正是他的积极、乐观与不畏艰险,让他一步步靠近内心最初的梦想。

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可是一路走来,少平似乎都在承受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折磨。当一切重新燃起新生活的生机时,一个突来的噩耗却给这个年轻人当头棒喝:曾经给过他最甜蜜爱情的爱人,还没有跟她好好告别,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少平,这个世世代代年轻人的缩影,又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远方追求梦想的路上。

人物经历

孙少平是一个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一开始他由于自己贫苦的家境、穿只能尚且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而在同学的面前充满了自卑,随后和同班的郝红梅由于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少平在“初恋”失败后初步成熟,随后随着出生大县城,见多识广,敢爱敢恨的田晓霞慢慢走近他的世界,他的视野逐步开放,高中毕业的少平先在村里开办的初中班教书,初中班解散后去了黄原城揽工,随后独自来到异地的煤矿当矿工,同时和田晓霞的关系也进一步发展。工作、感情生活不断地锻造着他,最后凭自己努力成为矿工组长的少平在晓霞意外死亡后经历了巨大的打击,惠英贴心的关怀让他在自己的感觉和外界的看法上左右为难,故事最后少平因为矿难而毁容,在养伤期间他进一步成熟;他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回到惠英身边,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

人物原型

孙少平的现实原型是路遥过继后的四弟王天乐。王天乐上学到高中毕业相当不易。同路遥一样,王天乐心气很高,不愿意面对兄弟姐妹众多却一贫如洗的家庭,而农村的生活经历和大量的阅读,使他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又不甘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一小片天地中,总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王天乐在清涧老家农村小学教过一年书,然后自愿辞掉民办教师的工作,选择离家出走,跑到延安城揽工,一干就是两年。由于路遥自幼过继给延川的伯父,所以路遥与生活在清涧的四弟王天乐前后只见过三次面,基本上没有说过话,两人并不熟识。在延安城揽工的王天乐按父亲嘱托常给路遥写信,说他看了什么书,并谈了自己的情况,路遥回信让弟弟在延安等他。当费尽周折的路遥在圈窑工地看到当时只穿着件破烂的红背心,正在往工地背石头的王天乐时,环视三面将要圈起的石窑和弟弟遍布身上的大大小小的伤痕,两人抱头痛哭。于是,王天乐跟着路遥从延安西沟圈窑工地来到路遥住的延安饭店205房间,在这个房间里,王天乐给路遥讲述了他人生的苦难经历和屈辱故事,讲了三天三夜。

1980年秋天,路遥通过好友高建群,借助其父亲(时任延安市副市长)的关系,要到了一个铜川煤矿的招工指标,帮助王天乐跳出了农门,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当上了采煤工人。因为自身的文字功底与写作才能,1984年秋天,王天乐通过自身努力当上《延安日报》记者,从此和路遥形影不离,给予路遥创作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一直到路遥病逝。后来,王天乐调任《陕西日报》驻铜川记者站站长、陕西日报社高级记者等职。2007年4月,因肝硬化腹水,不幸病逝,享年48岁。

人物评价

性格分析

少平性格的明确性在于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

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这是可以成立的。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同步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说中并没有让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给他安排了丰富跌宕的情感经历,浓墨重彩写少年的心路历程。在最后的抉择中,少平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与那对孤儿寡母互相照顾,不能不说包含了对理想自我的取向。正因为执著,他才一路走得那么激动人心,每做一件事都能引起读者得热切关注。小说流露出的那么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体现。没有这一性格的明确性,大概难以写出少平如何挨饿上课,如何奋斗,如何扛起责任走过那么多的沟沟坎坎!

少平的身上也具有着很强的主体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的。小说把他安排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成员众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过这么多年来是因为勇于担当苦难的责任,学会了彼此照顾,为家人付出。也就从小熏陶了他的品质、性格。这样的家庭出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一点也不意外。因为环境炼就了他的性格,所以面对抛弃自己,偷了手帕的红梅他反而解救,显现出了早熟懂事。也正是这么多的苦难给他一种品质并渐化成为性格,一直秉持,发展着这一性格,带入生命的每一项活动中。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一次次提高,坚定自己的做法,直至成为他的烙印。小说结尾写少平回大牙湾煤矿照顾那母子俩时,那是他主动的对自己的要求,我不觉得伟大,而恰恰是感动。当你不觉得是伟大而是感动时,他就是真实的,深入心中的。

形象分析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着力刻画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孙少安,他是20世纪80年作新型创业农民的代表和典型;另一个是孙少平,他是很早的“农民工”——非正式的煤矿工人,这两兄弟虽然生活道路不尽相同,但都是拥有独立人格自强不息品性的人,而主人公孙少平最具人格魅力,孙少平的性格是复杂的,人生态度也是在成长之中一步一步地日趋成熟的。《平凡的世界》可能不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也不会成为文学评论家们颂扬品评的经典,然而这仍然无法掩盖在三百万文字中蕴含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绚丽魅力。《平凡的世界》记录了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自强自立有自我意识对生活有独特理解的人物。纵观全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析孙少平这一形象。

自卑与封闭

这是孙少平高二之前的主要性格特点,刚上高中的孙少平家境已经不是一个“贫困”所能形容的了,饭都吃不饱的他从来没有奢求过“欧洲面”亚洲面他都吃不起,他只有“非洲面”小麦玉米高粱这三种粮食被划分为欧亚非三种面食也只有路遥这位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作家能够想到了。可怕的是,即便是非洲面他也不敢吃饱的,他没那么多钱放开肚皮吃——他吃多了家里人就吃不饱了,家人能供他上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因为贫困,他才会拥有特别敏感的自尊心,而过分的自尊又使他过分的自卑,所以他不和人家一块吃饭逛街看不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顾养民所以他不和女生说话,他躲避公众的目光,一种不说出来但是让你比那还要难堪的鄙视。他渴望有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生的面前,渴望自己能永远躲开别人可怕的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敏感而羞涩,他过分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封闭甚至是对自己没有别人却拥有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鄙视和恐惧。事实上,凡是经历过贫困痛苦体验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总会有一段岁月莫名的自卑和敏感,对于自己、对于家人都有可怜的不自信,形成心理上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哪怕是今后生活条件变得在优越那段心灵多雨的岁月再也挥之不去,只是,那段忆苦思甜的记忆成为幸福和感慨而已。

渴望知识

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难以遏制的求知欲。高中的时期,孙少平自从忘我的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通过读书他开始明白原来在他的原西县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精彩更为浩渺繁华和神奇的世界,原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卑微即便是他羡慕的人和地方和那个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贫困。“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每个人在青年时都应该多读书,了解世界,扬起走向远方开辟新生活的梦想的帆。通过读书,孙少平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开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长起来。是读书让他放弃自卑,找回自信从各种角度审视和观察每种现象,让他放弃了最初的虚荣,让他大大方方地站在吃饭的队伍中领他的两个“黑兄弟”,让他懂得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好,还要具有许多人难以言说的东西——像才情,像知识,像人格魅力,像田晓霞说的那样,气质……

朴实的心

金子般的朴实的心,比如见义勇为。跛脚女子侯玉英曾在上课时揭发他偷看《红岩》,还当众顶撞他揭发他和班花郝红梅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候,孙少平依然跳入水中把她给救出来了,他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同学和候玉英自己。在搭救打工女孩翠翠时,包工头胡永洲威胁他说“你小子吃了豹子胆了,实话告诉你,我表弟就是地委副书记高凤阁!”“高凤阁和我球毛不相干”孙少平清楚的知道,这个和黑社会官场都有联系的老大势力确实不小,可是他依然挺身而出,把自己的工钱给了小翠,自己离开工地另谋生路。在这个人人为己的社会里,像孙少平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甚至社会道德沦落到问路都要收费的地步,有一点帮助别人的心,真的是难能可贵。

路遥路遥自尊和独立。第一次到黄原打工,孙少平受到了曹书记和他一家人的热情帮助,结工时人家看他心眼挺好还那么的能干,就多给了他一个月工资作为感谢,但他虽知道这是人家的好意仍坚持不要。“我出门在外遇到像你们这样的人已经很满足了,这钱我不能要的”他没有接受馈赠,反而把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作为对曹氏夫妻的感谢。在大亚湾煤矿,孙少平有着惊人的耐力每个月都是上全班,不像其他的矿工一样不能吃苦受累,这当然赢得了别人对他由衷的尊重,经济上的独立也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没有独立的自尊,可能只是自恋或是自恋,如果连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都获得不了,谈何自尊。“其实,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她显然不了解他这两年的变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太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了

金钱观

孙少平放弃家里稳定的工作不做,外出打工为了什么?钱?是也不完全是。他可以为了五毛钱拼死拼活地扛一天石头不要命的挣钱,可以在矿井下忍受阴冷的地气挣一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同样他也可以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毫不吝惜的送给素不相识的小翠,他可以把积攒了几年的工资悉数寄给家里和妹妹,可以花掉全部的工资给家里人买礼物,可以用自己所有为父亲箍窑洞。在他眼中,钱就是自我价值的象征,自我独立的实现,很多时候是一种责任: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对家人的关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对劳动的理解。他是在社会的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痛苦着受尽折磨,它不仅仅将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的高低贵贱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让人充实,要想求得解放就要深深地投入到劳动中去。至少你曾经竭尽全力的为生活而不懈的努力过,你曾经为了生活和人格的独立而奋斗过。

对挫折和苦难的理解。挫折在孙少平的生命中从来就没有远走过,可是,他也没有在他面前显示过多大的力量,苦难却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时家庭的贫困曾经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让他长大的时候也难以忘记所受的屈辱;更大的不幸,自己深爱的人却在那个浪漫的永远没有实现的约定之前被洪水夺去生命……苦难从来都是盲目的,却总是有意降临到本来已经足够不幸的人的身上。只是,在那些对生活有深刻认识的人的面前,苦难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的悲观沉沦却是永远无法把他们击垮,因此,孙少平总能在每次打击面前崛起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当然,客观来看,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也过多地融合和渗透着路遥本人的性格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我们很容易能看到少年求学时的孙少平,俨然就是当年的路遥,他贫苦的出身和对于苦难的漫长承担,是这一人物言行的来源。同时,路遥对于特定时代的理解,过多地考虑了政治因素,紧跟时代主流,甚至是过分地强调家国观念与集体式的生活理念,对于个人独立意识的挖掘,仅仅限于对财富的理解、对劳动的理解、对于社会人生的一些稍显“大众”化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使孙少平,成了一个“时代主流”青年。

爱情

孙少平的爱情是一个浪漫的传奇,一个现代的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虚无飘渺的梦,说它不可能是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一个是揽工汉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高中毕业一个是大学本科;一个是世袭农民,一个出身干部家庭;一个是平凡的穷小子,一个是美丽的富女孩;一个是……从哪方面看,他们也休想结合在一块。可是,事实是,他们两个孤独的心不但从高中就走到一起,并且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八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从最初的朦胧的彼此认同到生活理想的共鸣价值观念的相互认同,再到一次又一次彼此的思念和爱慕,再到灵魂的高度契合,他们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爱情神话。田晓霞的死,可能是路遥的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但是那段感人的爱情,却足以让我们为之泪流满面,很多人读到那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时候,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是的,如果一个人是按自己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撼,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地伤痛。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

人类之树谁知凋落了多少这样的花朵。零落成泥,只有香如故……

美丽的花朵凋谢了也是美丽的。

是的,美丽。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那花依然在他心头开放……

瞧,又是春天了。复苏的万物就是生命的写照。从矿区望出去,山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一片如霞的绯红,一片如玉的洁白。小河边泛出了淡淡的浅绿。祭坟的纸钱在暖洋洋的春风中飘飞。矿医院后面的山湾里,间或传来上坟妇女如怨如诉的哭泣,犹如在唱一支眷恋往昔的歌。

这是一个伤感而断魂的季节……孙少平上井以后,洗完澡换好衣服,便一个人走出喧腾不息的矿区。他看起来比过去消瘦了一些,眼神和脸色却更加严峻,头发总是被汗水卷曲得零零乱乱。他匆忙而专注地走着。似乎要摆脱什么,抑或在寻找什么;又象是有谁在召唤他。

象通常那样,他从矿部那个小坡上走下来,走过黑水河上摇曳着绿枝的树桥,爬上了对面的山,不停留地一直走向山野深处。然后,他随意在某个无人处停下来,或坐,或躺,或久久地驻足而立。

多少日子来,他天天都是如此。”

谁又会嘲笑孙少平的痴情呢?

这样,孙少平的形象就已经很圆满的了,除了他那令人遗憾扼腕的爱情,我们能从孙少平身上值得学习的人格精神太多了。这个中国80年代保尔式的人物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在繁华的都市,在每个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受很大挑战的时候,孙少平无疑将在他们心中闪耀着鼓励的光芒,在每个黑暗的夜里给他们点燃前进的火炬,照亮他们孤独的前进的灵魂。

影视形象

1990年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剧名:平凡的世界

集数:14集

编剧:鲁文浩 晏唐

导演:潘欣欣

张宝庆饰 孙少平

2015年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剧名:平凡的世界

集数:56集

编剧:温豪杰 葛水平

导演:毛卫宁

袁弘饰 孙少平

环境设定

中国在1949年就已经宣布解放,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的实际生活并没有立马发生巨大变化。不少人依旧挣扎于苦难和贫困中,特别是黄土高原的人民,几乎到了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步。孙少平便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

性格特点

人穷志不短的坚毅

艰苦的生活让孙少平感到深深的自卑,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才塑造了孙少平不屈不挠的性格。没有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改变家人的现状,他利用琐碎的时间看书、看报纸,不断用学习来支撑自己的自尊。

毕业后的孙少平回到村里当了老师,可三年后的他因为某些原因辞退了,从教师又回到了农民身份,这让他非常的不甘心。刚走出来的孙少平看到了人情的冷漠,旁人的白眼,待遇的不公平,即使如此,这些都没有让孙少平放弃寻找自己的路。苦难反而让孙少平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在煤矿工作,繁重的劳作、师傅的离世、晓霞的牺牲、相貌被毁一连串的不幸并没有让孙少平意志低沉和产生想放弃的想法,所有的不幸都为他成熟的思想打下基础。

细腻的感情

孙少平有一位年迈的奶奶,他用自己挣的钱给奶奶买眼药水和止痛片,到田地里将露珠带回来淋在奶奶的眼睛上。为父母减轻负担,在家人遇到大事时,沉着冷静,为家人排忧解难,让父母放心,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也曾想弃学,为了家和,担心哥哥和嫂子不愉快,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妹妹上大学后,为了不让妹妹像自己曾经一样,为妹妹置办漂亮的衣服和箱子,像城里人一样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在艰苦的煤矿工作,不舍得吃穿,把省下来的钱供妹妹上学和带回家为父母建房子,照顾已故师傅的老婆孩子和帮助过自己的工友。这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孙少平内心的善良种子,是人性的光辉。

在世俗的眼里,农民的儿子是不可能和书记的女儿相爱的,尽管不被世人所看好,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在一起。田晓霞本身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一直鼓励孙少平,勇敢的大胆的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田晓霞眼里,从没有因为孙少平家庭贫困而看低他,他们在爱情里相互学习,汲取正能量来提高自身。虽然让人惋惜的是晓霞在救落水的孩子时牺牲了,对于孙少平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伤心欲绝、苦不堪言。经过理智的思考后的他再次站了起来,信念和勇气让他再一次在悲惨的生活中树起自己的旗帜。

敢于去闯

孙少平希望出去闯荡,离开双水村,到外面的世界挑战艰难险阻,离开温暖的家人,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地方,背着破烂的被褥站在桥头,等着别人来买他的力气。偌大的城市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无法回头的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坚强毅力战胜所有的困难,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还要挣钱为妹妹缴学费,身体精神上的折磨都能平静的接招,面对生活,孙少平还是充满着希望和憧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干活来改变贫穷的家庭,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摆脱贫苦,让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

英雄主义气息

孙少平是一位堪称君子的人物。他儒雅又弥漫着英雄主义色彩,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顿挫,他时时自省,反求诸己;面对人间的真情,他以诚相待,以礼还人;若遇他人陷入危境,他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洵如铁骨铮铮扶危济困的侠士。

有守则的“管理者”

孙少平具备出色的管理者的品质,“是当官的材料”,他把班长作的有声有色。他有权威也有手段,对工人恩威并济,深获人心。井下作业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更要保护所有与他一起奋战在一线的工人,突发事故,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每年夏季麦收季节人心散乱,工人归心似箭无心工作,严重影响矿区的生产,矿区领导束手无策,落实到二班情况更有过之,经他周旋调停,规章制度赏罚分明,恰中七寸,风行草偃,工人心悦诚服,生产秩序恢复正常化,二班甚至超额完成生产,他被评为“青年突击手”。因身为主管期间他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公”,而非利己主义的“私”,这对于一位管理者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素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