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塞菲里斯

乔治·塞菲里斯

中文名 乔治·塞菲里斯
职业 外交家
外文名 GeorgeSeferis
逝世日期 1971
主要成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1922年,小亚细亚事件发生,诗人的故乡斯弥尔纳并入土耳其,使他大受震动,历史闯入塞菲里斯的生命中。对希腊的爱,成为他后来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1926年,塞菲里斯进希腊外交部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随政府流亡国外,战争结束后,他回到雅典,供职于外交部,先后出任希腊驻叙利亚、约旦、伊拉克、英国大使,并三次访问塞浦路斯。1962年他从外交部退休。1971年9月20日在希腊逝世。

塞菲里斯是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是从一开始便引入注目。他的第一本诗集《转折点》(1931)以内涵丰富的隐喻、简练而凝重的手法,清新明快的语言,向当时沉闷萎靡的希腊诗坛提出挑战。评论家认为,希腊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30年代”是以塞菲里斯的这本处女作为起点的。作为他创作成熟标志的诗集《神话和历史》(1935),受到批评家的普遍赞扬。这部由24首无题短诗组成的杰作,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中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成功典范之一。在《航海日志》(1940-1955)中,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将写实、象征、抒情、幻想糅为一体。表现自己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此外,较出名的诗集还有《“画眉鸟”号》(1947)。

30年代至60年代,是塞菲里斯在希腊诗坛独领风骚的30年。他植根于希腊丰富悠久的民族传统中,以历史的眼光讽咏当代,在民族命运的背景中抒写情怀。在艺术上,他作为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喜欢以暗示、烘托、联想来抒写内心意识的活动,写哲理冥思,如生与死、变化与常在、历史与现实等等。

1963年,由于“他出色的抒情作品,它们充满着对古希腊文化遗产之深挚感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希腊人第一次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我觉得希腊国家虽小,却实在该多拿几次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现代希腊文学很出色,尤其象小说家卡扎赞斯基,和希腊的一大批出色的诗人,希腊诗群几乎可以和西班牙诗群相媲美。塞菲里斯是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集《转折点》语言清新明快,隐喻内涵丰富,简练而凝重。希腊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的“30年代”是以塞菲里斯的这本处女作为起点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塞菲里斯都是希腊最杰出的诗人,直到更出色的埃利第斯取代他。他的诗集《神话和历史》由24首无题短诗组成的杰作,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震惊了整个欧洲。《航海日志》是他创作的高峰,将写实、象征、抒情、幻想糅为一体。表现自己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画眉鸟”号》写的也不错。希腊诗人都是很神性的诗人,作品里往往会有很多神话色彩,这与他们最伟大的文学传统相关。他作为象征主义诗人,喜欢以暗示、烘托、联想来抒写内心意识的活动,写哲理冥思,但很显然,他的作品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和里尔克、瓦雷里还有距离。塞菲里斯可以说是一个很出色的诗人,但他的作品没有特别感人的细节,或者完美的抒情,所以他比之后的埃利第斯还差一个档次。

世人评价

 

塞菲里斯是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是从一开始便引入注目。他的第一本诗集《转折点》(1931)以内涵丰富的隐喻、简练而凝重的手法,清新明快的语言,向当时沉闷萎靡的希腊诗坛提出挑战。评论家认为,希腊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30年代”是以塞菲里斯的这本处女作为起点的。作为他创作成熟标志的诗集《神话和历史》(1935),受到批评家的普遍赞扬。这部由24首无题短诗组成的杰作,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中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成功典范之一。在《航海日志》(1940-1955)中,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将写实、象征、抒情、幻想糅为一体。表现自己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此外,较出名的诗集还有《“画眉鸟”号》(1947)。

30年代至60年代,是塞菲里斯在希腊诗坛独领风骚的30年。他植根于希腊丰富悠久的民族传统中,以历史的眼光讽咏当代,在民族命运的背景中抒写情怀。在艺术上,他作为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喜欢以暗示、烘托、联想来抒写内心意识的活动,写哲理冥思,如生与死、变化与常在、历史与现实等等。

2000年被希腊宣布为“塞菲里斯年”,同时也是“诗人和公民:乔治•塞菲里斯”展的起始年。为了纪念诗人塞菲里斯诞辰一百周年,展览首先在其故乡伊兹密尔举行,同时也借机组织召开了乔治•塞菲里斯国际研讨会。其后,该展览曾在雅典的Technopolis国家当代艺术中心展出。2001年10月至11月期间,作为主宾国,希腊将“诗人和公民:乔治•塞菲里斯”展搬到了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堪称该展览世界巡展的重要里程碑。

该展览的主题和美学特点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不仅通过介绍塞菲里斯的文学作品(迄今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却也不乏鲜明的当代意义),而且主要通过呈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的生活、以及他所生活时代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表现出一个完整生动的乔治•塞菲里斯。

展览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经历”,主要介绍了乔治·塞菲里斯的生平及各个时期的人生准则;而在“练笔生涯”部分,观众可以在清新明快的语言和至纯至美的气氛中,充分领略诗人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在这时空交错中,色彩、意象、抒情和声音完美地融为一体,作为突出元素的大海象征着无垠的生命和永恒的灵感。

“怀旧”是人类最富创造性的感情,它也是自始至终所贯穿整个展览的主线:回忆昔日的人和物,回忆逝去的一切,但这决不是对过去的盲目痴迷。

2008年9月,“诗人和公民:乔治•塞菲里斯”展将参加中国希腊文化年的文化节,在北京“希腊之家”举办。

经典诗选

 

转折

时机,由一只我所珍爱的手
送过来的时机,
你恰好在傍晚到达我这里,
象只鸽子扑着黑色的羽翼。

我面前那条发白的道路,
睡眠的平静呼吸,
在一顿最后的晚餐末了……
时机,象一颗沙粒。

惟独你保持着
整个悲剧的漏壶默无声息,
仿佛它瞥见了九头蛇,
在那神圣的花园里。

你慢慢说

你在太阳面前慢慢地说着;
现在天黑了,
而你曾经是我的命运的纬线,
你,他们会叫你毕里俄。

五秒钟;发生了什么呢,
在这广阔的世间?
一种没有写出便被抹掉了的爱
和一只空空的水罐。

现在天黑了……何处是那个地方,
和你那直到腰身的裸露,
还有,上帝,我最心爱的一点
以及你的灵魂的风度!

拒绝

在幽僻的海滩上,
那儿洁白得象只白鸽,
我们到中午觉得渴了,
可水是咸的,不能喝,

在金黄的沙上
我们写下她的名字,
但一阵海风吹来,
字迹便立刻消失。

凭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勇气,
什么样的愿望和热情,
我们过着我们的生活:原来错了!
于是我们来改变我们的人生。

《神话与历史》(选四)

1
三年了,我们热切地等候着报信者,
密切地守望者
松树、海滩、星星。
一个携带着犁头或者乘着船的人,
我们寻觅着,要重新发现最初的种子,
好让古老的戏剧能重新开始。

我们回到破败的家园,
四肢瘫痪,嘴唇破损,
由于尝够了苦咸干燥的海风。
醒来伍我们向北方旅行,象一群陌生者
被天鹅的洁白羽翼击败了,坠落在迷雾中。
在冬夜,来自东方的雪风将我们激怒,
而夏天我们又陷入烀日漫长的痛苦。

我们带回了
这些在艺术上相当粗陋的浮雕。

4
如果灵瑰
要认识它自身
它必须深深透视
一个灵魂的内心:
我们在镜子里见过的那个陌生者和仇人。

同伴都是好的,他们从不诉苦,
对于工作或饥渴,或者寒霜,
他们有着树木和波涛的风度。
能接受风风雨雨,
接受黑夜和白天,
在变迁中坚贞不渝。
他们是好人,整天整天地
低着头划桨,热汗涔涔,
有节奏地呼吸,’
而他们的血胀红了一张驯顺的皮。
他们有时歌唱,眼睑低垂,
当我们经过那干旱的长着巴巴利无花果树的岛屿
向西方犬吠不绝的海角那边驶去。
如果它要认识自己,他们说
它一定会考察一个灵魂,他们说,
而船桨敲击着夕阳照耀中
那金色的海波。
我们经过许多的海岬,许多海岛。
大海引向另一个大海,海鸥和海豹。
有时不幸的妇女们哭泣,
哀悼她们丧失的儿女,
而另一些在愤怒地寻找亚历山大大帝
以及埋葬在亚细亚海底的光辉。
我们停泊在夜香四溢的海岸边,
那儿鸟语凋瞅,海波给水手
留下伟大幸福的记忆。
可是航程没有终止。
他们的灵魂与桨和桨架合而为一,
与船头那张严肃的面孔,
与舵的足迹,
与那搅碎他们的影子的海水合而为一。
那些同伴们一个个死了,
眼睑低垂。他们的桨
记下了他们在海岸长眠之地。

没有人记得他们。这就是正义。

5.
我们不认识他们;
那是深处的希望说的
说我们很小就认识他们了。
我们大概看见过他们两次,后来他们当上了水手,
载着煤,载着谷子,我们的朋友
永远在海洋那边消失了。
黎明发现我们坐在疲惫的灯下
笨拙地使劲在纸上画着
船只,美人鱼,或者贝壳;
黄昏时我们走向河流,
因为它告诉我们怎样到海洋去;
而我们晚上住在充满焦油味的地窖里。
我们的朋友离开了我们,
也许我们从未见过,也许
我们在梦中遇到他们,当睡眠.
仍然把我们带近那翻腾的海面,
也许我们寻找他们,因为我们寻找另一种生;
在越过雕像的那边。

8.
它们在追求什么,我们的灵魂,
在破旧的甲板上旅行
同面黄饥瘦的妇女和哭叫的婴儿挤在一起,
不会因为看到了飞鱼,或者
看到了桅尖指出的星星而忘记自己,
整天在留声机唱片的干扰下,
向那并不存在的圣地走着,
还低声嘟嚷来自外国语的破碎的思想————
我们的灵魂,它们在追求什么?

它们在追求什么,我们的灵魂,
在腐朽的泡透了咸水的船架上,
从一个港口向另一港口行进?

转动着破碎的石子,一天天,
愈益艰难地呼吸着松树的清芬,
游泳于这个海的水中,
那个海的水中,
没有触觉,
没有人,
在一个不再属于我们
也不再属于你们的国境。
我们知道那些岛屿是美丽的,
在这儿周围我们摸索着的某地————
稍稍近一点或者远一点
总之是最小的距离。

相关链接

  https://msn.ynet.com/view.jsp? oid=41135792
http://61.243.91.75/cgi-bin/GInfo.dll?DispInfo&w=lfsk&nid=3006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494/files/hyp8759/html/article_3861_1.shtml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 显示 ▼ 隐藏

年份(公元) 获奖作者
国籍
获奖作品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 法国 《孤独与深思》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 德国 《罗马风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挪威 《挑战的手套》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 《金岛》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 西班牙 《,伟大的牵线人,》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 波兰 《,你往何处去,》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 意大利 《,青春诗,》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 英国 《老虎!老虎!》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 德国 《精神生活漫笔》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 瑞典 《骑鹅旅行记》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 德国 《特雷庇姑娘》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 《,花的智慧,》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 德国 《群鼠》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 印度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 瑞典 《朝圣年代》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 《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 丹麦 《天国》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瑞士 《奥林匹亚的春天》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挪威 《大地硕果—畜牧曲》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 《苔依丝》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 西班牙 《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 爱尔兰 《丽达与天鹅》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 波兰 《福地》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 爱尔兰 《圣女贞德》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 意大利 《邪恶之路》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学家 法国 《创造进化论》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作家 挪威 《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作家 德国 《魔山》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作家 美国 《巴比特》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诗人 瑞典 《,荒原和爱情,》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小说家,剧作家 英国 《有产者》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作家 俄国 《米佳的爱》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小说家,戏剧家 意大利 《寻找自我》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剧作家 美国 《天边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小说家 法国 《蒂伯—家》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 美国 《大地》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作家 芬兰 《,少女西丽亚,》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小说家,诗人 丹麦 《漫长的旅行》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诗人 智利 《柔情》
1946年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 德国 《荒原狼》
1947年 安德烈·纪德,(1869~1951)作家,评论家 法国 《田园交响曲》
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英国 《四个四重奏》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家 美国 《,我弥留之际,》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数学家,哲学家 《哲学—数学—文学》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瑞典 《大盗巴拉巴》
1952年 莫里亚克,作家 法国 《爱的荒漠》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英国 《,不需要的战争,》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 美国 《老人与海》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作家 冰岛 《渔家女》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诗人 西班牙 《,悲哀的咏叹调,》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作家 法国 《局外人》,《鼠疫》
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诗人,小说家 前,苏联 《日瓦戈医生》
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诗人 意大利 《,水与土,》
1960年 圣,琼,佩斯,作家 法国 《蓝色恋歌》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说家 前,南斯拉夫 《桥·小姐》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作家 美国 《人鼠之间》
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诗人 希腊 《“画眉鸟”号》
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哲学家,作家 法国 《苍蝇》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 前苏联 《静静的顿河》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作家 以色列 《行为之书》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诗人 瑞典 《逃亡》
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诗人,小说家 危地马拉 《玉米人》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小说家 日本 《雪国》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作家 法国 《等待戈多》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作家 俄罗斯 《癌病房》
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诗人 智利 《情诗·哀诗·赞诗》
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 德国 《,女士及众生相,》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小说家,剧作家 澳大利亚 《,风暴眼,》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作家 瑞典 《乌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诗人 瑞典 《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诗人 意大利 《生活之恶》
1976年 索尔·贝娄,作家 美国 《赫索格》
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诗人 西班牙 《天堂的影子》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作家 美国 《魔术师·原野王》
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诗人 希腊 《,英雄挽歌,》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诗人 波兰 《,拆散的笔记簿,》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德语作家 英国 《迷惘》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记者,作家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作家 英国 《蝇王》,《金字塔》
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诗人 捷克 《紫罗兰》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小说家 法国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尼日利亚 《,雄狮与宝石,》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美国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作家 埃及 《,街魂,》
1989年 塞拉,Camilo,Jose,Cela,作家 西班牙 《为亡灵弹奏》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人 墨西哥 《,太阳石,》
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 南非 《七月的人民》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诗人 圣卢西亚 《西印度群岛》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 美国 《,所罗门之歌,》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小说家 日本 《,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1995年 希尼,(1939~)诗人 爱尔兰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诗人 波兰
1997年 达里奥·福,讽刺剧作家 意大利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记者,作家 葡萄牙 《盲目》
1999年 君特·格拉斯,作家 德国 《,辽阔的原野,》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英国 《到来之谜》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家 匈牙利 《无形的命运》
2003年 库切,(1940~)作家 南非 《耻》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女作家 奥地利 《钢琴教师》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 英国 《看房者》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作家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女作家 英国 《金色笔记》
2008年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 ),“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法国 《,乌拉尼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