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医院

北京市第六医院

中文名称 北京市第六医院
成立时间 1885年
医院等级 二级甲等
占地面积 17535平方米
目录导航

简要介绍

  北京市第六医院是一所集临床、科研、教学、社区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前身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5年创办的“妇婴专科医院”,1917年更名为“道济医院”,195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至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比协和医院早30年)。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曾在本院任职,如: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曾在本院工作并任董事会成员,原中国医科院院长、协和医院大内科主任邓家栋曾任本院内科主任,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于惠元曾任本院外科主任。

多年来医院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区卫生局的领导、帮助下,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逐步发展为东城区的区域中心医院,承担着地区近60万人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及外省市医疗单位的会诊、接诊任务,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市、区级科研课题任务。

医院编制床位632张,设有35个临床专业科室,15个医技科室、3个临床实验室和15个病区。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急诊科、妇产科等已成为医院专业特色,医疗技术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骨科的人工双膝关节置换术、腰颈椎手术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的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移植术、血管硬化瘢内膜剥脱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填补了东城区属医院的空白。

多年来,医院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立足实际,为人才创造宽松环境,搭建良好平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从而在医院形成了“惜才、用才、爱才”的氛围,培养出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队伍,一批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以“敬业、求实、奉献”精神为指导,抓质量、树形象,使医院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轨道,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医院拥有现代化医疗设备,如:数字心血管造影机、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数字活检乳腺X光机、血液透析机、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电子胃肠镜、腹腔镜、关节镜、阴道镜、宫腔镜及全套的CCU、ICU监护抢救设备,一流设施的现代化洁净手术室、设备完善的检疫病房及体检中心,以满足临床需要。2008年核磁也即将安装到位。

医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历史回顾

生命方舟道济行(1885-1952)

十九世纪,西医渐来。

188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安定门内大二条创办妇婴医院

1901年该会在交道口创办安定医院

1904年该会又在妇婴医院院内创办附属于医院的护士学校

1917年妇婴医院和安定医院合并,更名为“道济医院”,院长由教会委派美籍人员担任

1935年医院成立董事会,吸收中国人参加。

1940年改组董事会,开始由中国人陆仲英担任董事长,所有权仍属教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将医院查封,护校被迫停止招生。

1942年医院被日伪北京特别市卫生局强行接管,改名为北京市第三医院。

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老会收回医院,恢复道济医院名称。

北京卫黎痨病院并入。此时有病床70张。

1946年教会重新委派美籍人员恒祺管理医院

1949年北平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医院开始建立工会组织。

1950年外国津贴中断,人民政府拨款资助,病床扩充到110张。

建立青年团组织。

1951年市政府发给医院开业执照,并派干部参加董事会,派工作组进院。

派出医务人员参加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至1953年共4批8人)。

护校已有198名护校毕业生,是道济医院护士的主要来源。

医院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医院设备有:中型X光机(50毫安)一台、小型X光机一台、显微镜六台、手术床二张,有工作人员100多人,设有内、外、妇、儿、口腔、结核科、割症室(手术室)等科室,日门诊量100人次左右,并拥有当时北平唯一的一所高级护士学校,医院还有一批很有名望的特邀医师,如: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脑外科专家-关颂韬、骨科专家-孟际冒、胸外科专家-张天民,协和内科主任-张安、协和内科教授-范琪。

悬壶慈航百年度(1952-1985)

“仁心、仁术、仁爱”的道济理念,融入在悬壶济世的东方境界中,恰如一粒良种播进了丰厚的土壤里,共同孕育出了六院这棵百年苍松。

1952年6月市卫生局接管道济医院,改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

医院建立党支部。

增设眼科,病床增加到124张。

道济护校改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护校。

1953年第六医院护校改名为北京市第一护校,直属市卫生局领导。

1954年成立学术委员会,开始接受北京医学院、山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大专院校毕业生实习。

1955年门诊楼建成。病房仍在南院。

1956年东四区工人医院并入。医院被确定为东四区中心医院。成立中医科和耳鼻喉科。此时共有13个临床科室,165张病床,年门诊量约21万人次。

1957年外科实行住院总医师制,开展全麻麻醉。

1958年交道口医院(原中直第六医院)与医院合并。医院被指定为顺义县医院的上级医院。医院成立党总支。北京市第一护校又改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护校。

1959年市卫生局决定将医院下交给东城区政府。病床增到400张。外科分设普外、泌尿、骨科专业病房。第六医院护校又改为北京市第一护校,直属市卫生局领导。针灸科成立。开展了硬膜外麻醉。

1960年医院被指定为密云县医院的上级医院。

1961年市卫生局指定协和医院为医院的上级医院。医院被指定为怀柔县医院的上级医院。

1962年新建手术室。恢复妇产科。可以做剖腹产、子宫肌瘤、子宫全切、宫外孕、卵巢囊肿、子宫脱垂、臀牵引、碎胎、子宫颈癌根治术、阴道成型、阴道膀胱瘘、阴道直肠修补术、经阴道子宫全摘等手术。同年骨科开展胸椎结核开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1963年医院被确定为北京第二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接受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建立病理科。开始成批派出各种医疗队。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内科实行住院总医师制。

1964年医院被指定为平谷县医院的上级医院。内科分消化、呼吸、心肾、内分泌等专业组。

1965年派出平谷医疗队(至1977年,每年约30余人)。新病房楼北楼建成。

1966年内、外、妇科病房迁进北楼。新病房楼南楼建成。“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冲进医院。

1967年 “造反派”夺权。

1968年军代表、工宣队进院。成立“革委会”。

1969年妇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

1970年开始派出医务人员参加援外医疗队。外科开展了乳癌根治术。

1971年组织西医大夫脱产学习中医(至1977年约有100名西医大夫参加)。

1972年开办护士班(至1979年共招收学员123名)。开展了针麻麻醉。

1973年恢复北京第二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

1974年开放南楼病房,外科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床30张。创制“甘遂黄硝散”治疗急腹症。骨科开展半髋关节置换术。成立同位素室。

1975年内科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床20张。外科开始应用静脉高营养疗法。增设超声波室。

1976年唐山地震,医院先后在北京22中操场和地坛体育场搭抗震棚收住院病人。

1977年东城区召开科技大会,共有32项科技成果奖,其中本院22项。设立脑电图室。护理工作成为相对独立管理模式,建立了三级护理制度。

1978年撤销“革委会”,恢复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恢复工会组织。成立科研办公室。

科室设置

心血管内科 心脏重症监护科 呼吸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肾内科
血液肿瘤内科 内分泌科 免疫科 重症监护科 老年病科 妇产科
心外科 泌尿外科 普通外科 心胸血管外科 乳腺外科 医学美容,外科
肿瘤外科 骨科 护理部 中医科 眼科 耳鼻喉科
儿科 口腔科 皮肤科 精神科 针灸科 理疗科

专家介绍

心血管内科 心脏重症监护科 呼吸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肾内科
血液肿瘤内科 内分泌科 免疫科 重症监护科 老年病科 妇产科
心外科 泌尿外科 普通外科 心胸血管外科 乳腺外科 医学美容,外科
肿瘤外科 骨科 护理部 中医科 眼科 耳鼻喉科
儿科 口腔科 皮肤科 精神科 针灸科 理疗科

设备简介

向小平,男,主任医师,内科,主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衰诊治,冠脉血管支架,起搏器植入,风心病治疗。

刘肆仁,男,,副主任医师,内科,专长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心病伞堵术。

王晓军,男,副主任医师,外科,专长主治:下肢动脉血栓,面颈部、乳房疾病的手术治疗,整形美容外科手术

宋庆珍,女,主任医师,外科,主治:从事乳腺疾病诊疗近40年,对乳腺增生、乳头溢液、乳腺良性肿瘤及乳癌的综合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李定忠,男,主任医师,皮肤科,主治:皮肤科疑难病,久治不愈的皮炎、湿疹、荨麻疹、再发性丹毒、炎性痤疮、淤积性皮炎、黑变病等。

刘练,男,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长:对普通泌外、男科性病、小儿女性泌外、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等疾患均有较丰富临床诊治经验,对神经泌外、泌尿内镜等亚专科工作亦有一定临床经验。多年来,常规开展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根治性手术,泌尿系结石取石、碎石术,肾盂成形术,回肠代膀胱术、尿道下裂成形术,复杂性膀胱、尿道、阴道瘘修补术及导管介入、腔镜微创等手术。

昌建明,男,副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长:治疗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的结石、肿瘤、创伤、先天畸形等疑难重症;混合性与难治性泌尿系统感染及急慢性前列腺炎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生殖功能异常与不育症、性传播性疾病等;男性婚前检查。熟练使用经皮肾镜、输尿管镜、膀胱镜、电切镜及钬激光对相关疾病进行微创治疗;应用环切器对包茎及包皮过长进行整形治疗;应用LABORIE尿动力仪检测排尿功能,对患者的排尿异常进行尿流动力学研究。

专家简介:昌建明北京市第六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东城区男性婚前检查主检医师。简介:于1988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泌尿外科及男科临床医学的诊疗与研究,曾先后到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及北京市泌尿外科研究所进修泌尿系统结石的体外震波碎石治疗(ESWL)、普通泌尿外科疾病(少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及肾脏移植。致力于泌尿外科临床医学诊疗及研究20余年,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工作,紧跟时代潮流,将多种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成功抢救了数千例危重症患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国医生杂志》、《中国误诊学杂志》、《伤残医学杂志》等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出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陈林,男,副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长:擅长诊治前列腺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泌尿系、生殖系肿瘤;泌尿系结石;泌尿生殖系感染;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及其它泌尿系疾病。

专家简介: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士学位。现任北京市第六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从事泌尿外科工作已经二十余年。擅长诊治前列腺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泌尿系、生殖系肿瘤;泌尿系结石;泌尿生殖系感染;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及其它泌尿系疾病。特别是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尿潴留、前列腺炎、泌尿系肿瘤、男女泌尿系感染、尿动力学检查诊断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各种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方面,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汽化电切、放置支架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膀胱结石碎石等各种手术,具有十几年的临床丰富经验和很高的技术,现已做经尿道各种电切术千余例。现在又开展有输尿管镜检查、活检;经皮肾镜检查、活检;经肾镜、输尿管镜、膀胱镜钬激光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手术。在2006年陈林主任还荣获东城区优秀青年医师称号。

特色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用于医疗诊断、科研的专业设备逐年增加。目前有各种医用专业设备千余台,为医院医疗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普外科、妇产科、骨科的微创手术医院配备了电子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

为泌尿外科开展微创手术和结石的治疗配备了钬激光系统。钬激光具有非常优秀的碎石能力,对周围组织造成热损伤的风险很小,是腔内碎石有效的一种手段。为泌尿外科配备了尿动力分析仪。该设备用于检查患者排尿不畅,排尿无力,不能排尿等症状的原因及排尿不畅的程度。

为心脏内科开展心脏疾病介入诊断治疗,配备了平板数字血管造影机、多导电生理、内球囊反博泵、中央监护仪等大型设备。对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率失常、心率衰竭、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心脏外科配备了体外循环机,该设备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时,代替人体的心、肺对全身进行血液灌注,以保持肌体的正常代谢。

为神经内科配备了TCD,该设备用于脑动脉狭窄的筛查及其它脑血管的检查。配备了电子胃肠镜,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配备了电子喉镜,用于五官科喉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采用领先的光学数字技术,对呼吸道的微细变化清晰可见,实现更快更好的治疗。

为放射科配置了多动能数字X光机、胃肠机可用于胃肠造影、胆管造影、静脉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和ERCP等多种检查。为放射科科引进了芬兰生产的钼靶数字定位穿刺乳腺机,具有三维定位穿刺功能,能发现乳腺细微病变,用该机检查能发现早期乳腺病变,鉴别良恶性肿瘤,在诸多乳腺检查方法中最为可靠,为乳腺病患者带来福音。

科研成果

妇产科开办孕妇学校

本院妇产科开办的孕妇学校深受孕妇和家属的欢迎;讲课力争从产妇的角度讲解他们关心的问题,通过授课、放录像,让产妇亲自动手操作等多种易于接受的形式让产妇很快掌握知识。主要内容有孕期营养、孕期应注意的问题、胎儿的自我监测、出现那些情况及时就医、物品准备、产程配合、产后注意事项、母乳喂养、新生儿疫苗接种等。并讲解如何合理的喂养孩子,做到早期智力开发。

为缓解产妇和家属的陌生感,每次孕妇课结束后,都会带孕妇及家属参观病房,介绍产前和产后他们即将住的房间。介绍新生儿每天的作息时间及给新生儿洗澡的地方,和病区的护理人员见面,拉近了护患的距离,消除了产妇的恐惧心理。

内分泌病区开设糖尿病健康教育小课堂

内二病区为内分泌病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糖尿病的病人逐渐增多,为了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让更多的患者重视糖尿病的治疗与预防,内二病区的护士们自2006年开始为糖尿病病人开设了糖尿病健康教育小课堂,每周一次由病区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住院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自我护理、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以及有效健康锻炼的知识讲课,并在讲课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互动式交流,使讲课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患者的好评。

心内科病区开展“一牌、一卡、一手册”护理服务

本院内三病区护理人员制作了“一牌、一卡、一手册”服务于病人。

“一牌”——《爱心提示牌》。内三病区为心内科病区,大多是高龄老年病人,且检查项目繁多、程序复杂,因老年人记忆力不好,有时候一项检查的注意事项护士重复多遍病人还是记不住,特别是第二天需要空腹做的检查,医护人员通知并提醒病人很多次,第二天早晨有的病人还是照旧喝水吃饭,既延误了疾病的诊断,也打乱了相关检查科室的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护士们特别制作了。将病人常做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标本留取情况等一一说明,在病人做检查的前一天将提示牌放在病人床头,使病人随时可以看到。既简化了护士重复的解释过程,也大大的减少了病人因遗忘而造成的延误检查。

“一卡”——“心血管健康之家会员卡”。由于本院住院病人多为医保、区公疗和附近的社区居民,为方便患者就诊和咨询,也能够使心血管病区的医疗护理服务得到延续,她们在原有的心血管健康之家活动基础上重新设计制作了“心血管健康之家会员卡”,将科室的服务内容、服务特色以及联系方式等明确标识出来。一张小小的卡片,把患者与病区紧密联系起来,病人可以随时电话咨询,医护人员义务为病人解答疑难,远程指导,健康宣教,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了病人的家中。

“一手册”——“心内科病区简介”。病区全体医护人员集思广益,设计出了一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病区简介。它包括病区基本情况介绍、专家介绍、服务特色、技术特色等内容。她们利用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义诊活动和心血管健康之家活动的时机,将《心内科病区简介》向来院就诊咨询的患者和社区居民发放,使来院就诊的病人和社区居民对本科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的来院就诊,达到了宣传科室和吸引病人的目的。

住院须知

2005年,杨世萍等《剖宫产新生儿游泳抚触操的临床应用》在《中华护理杂志》发表;

王丽华《静脉输液技术的探讨》在《海南医学》发表,

张明燕《助患服务队-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发表。

2006年,呼滨《高风险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在《护理管理杂志》发表;

李宏《紧急结肠镜检查确诊并缓解老年性急性嘉兴界肠梗阻12例》在《中国内镜杂志》发表;

金葵《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问题分析》在《中华新医学》发表;

王玉芬《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在《海南医学》发表;

王玉芬《鼻内窥镜手术行控制性降压全身麻醉护理配合》在《海南医学》发表;

2007年,王春华《脑梗塞和一过性脑血管痉挛的红外线热像特点》发表在《实用新医学》;

胡海云《35-45岁年龄段病人的健康教育》在《当代医学护理》发表;

赵利民《护理矛盾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在《当代医学护理》发表;

郝静伟《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初探》在《海南医学》发表;

郝静伟《门诊输液护理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在《海南医学》发表;

温峥《集体转运病人的安全护理》在《护理管理杂志》发表;

沈斌《尿动力学检查的护理配合》在《现代护理》发表;

赵利民《剖宫产后抑郁调查分析》在《实用医药杂志》发表;

周辉《利巴韦林鼻咽部喷雾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疗效总结》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表;

周辉《浅析儿科门诊护患纠纷集防范措施》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表;

徐磊《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情况分析体会》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表;

徐静《腹膜透析之感的护理要点体会》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表;

冯燕红《新形势下临床护理带教体会》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发表;

岳翠菲《甘油灌肠剂治疗老年便秘临床效果观察》在《海南医学》发表;

张莉梅《浅谈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护理体会》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发表;

陆梅《护理带教工作体会》在《医药月刊》发表;

陆梅《浅谈慢性病的日常护理》在《医药月刊》发表;

岳翠菲《动物致伤伤口处置原则与免疫接种》在《海南医学》发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