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 侧脑室左右各有一个形状不规则,位于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内,分为前角、下角、后角体部和三角区5个部分,内含脑脊液是由侧脑室内的脉络膜组织,所分泌侧脑室内肿瘤,是指来源于侧脑室壁、脉络膜组织及异位组织的肿瘤。常见者有脑膜瘤室管膜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及上皮样囊肿,其中以脑膜瘤为最多。根据大量病例的统计,侧脑室的前部以胶质瘤为多见,后部多发生脑膜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则多发生于三角区并可向脑室的其它部位延伸,有时可通过室间孔而长入第三脑室。但总的看来侧脑室肿瘤多发生于侧脑室的前部及三角区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岁以前发病者较多左侧似多于右侧男多于女。
侧脑室肿瘤根据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获得的结果不难诊断,但易与下列疾病相混淆,需加以鉴别。
第三脑室肿瘤常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头痛呈发作性,这是由于肿瘤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造成,可骤然发生,当阻塞解除时头痛即可缓解或消失。它和头位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于俯卧时减轻,仰卧时头痛加重。第三脑室肿瘤常伴有视丘下部受损的症状,表现为尿崩症、肥胖、嗜睡等。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充盈缺损可确定诊断。
侧脑室下角第四脑室肿瘤颅内压增高明显而定位体征一般不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晕及呕吐三个症状的组合,此为颅内压增高所造成。其次可见局部损害症状。第四脑室底部与多个颅神经核相毗邻,当肿瘤压迫或侵及这些颅神经核团时即可出现颅神经受损症状,病人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肌运动不灵及眼外肌麻痹等。枕骨大孔疝也较常见,在临床上病人常表现为强迫体位。除此以外,病人还可出现小脑受损症状,表现为走路不稳和易于倾倒。病人视神经乳头水肿、眼球震颤。脑室造影发现第四脑室充盈缺损及肿瘤组织影可得确诊。
颅咽管瘤为胚胎残余组织肿瘤,来源于颅咽管的残余上皮细胞,多发生于儿童,其主要生长于鞍上和鞍内,于蝶窦内发生者甚少。无论是鞍上或鞍内者都可向上发展,一部分病人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甚至侧脑室内生长。在儿童多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恶心和呕吐,且常出现颈硬、颈痛及复视。肿瘤向上生长压迫视觉传导路造成视力及视野的改变,多见于成年人。无论是儿童或成年人都有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迟缓、水及脂肪代谢障碍。视野缺损以双颞侧偏盲为多见。三脑室内之颅咽管瘤,病人不出现视力及视野的改变。颅咽管瘤典型的颅骨x线平片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鞍内或鞍上显示有点状的钙化,并可联合成片,蝶鞍呈球形或盆形扩大。
水 脑积水可分为先天性脑积水和由后天性疾病所造成的脑积水两类。
1.脑脊液检查 病人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蛋白含量也升高 并以脑室内者为最高 腰穿获得者蛋白含量则较低 肿瘤侧侧脑室内脑脊液的蛋白含量高于对侧侧脑室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 脑脊液细胞数稍增高 有时可查到瘤细胞。
2.颅骨X线平片 颅骨平片为侧脑室肿瘤时一种简单的检查方法 其X线征象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颅内压增高征象:颅骨内板指压迹增多;鞍区骨质变化 呈现后床突骨质吸收甚至消失 鞍背变短 严重者鞍背也消失;颅内压增高时间较长 颅骨发生骨质吸收萎缩变薄;②肿瘤钙化:肿瘤钙化也称为颅内病理性钙化 侧脑室内肿瘤钙化并不少见 多见于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 室管膜瘤的钙化多表现为侧脑室内散在的点状聚集而构成的多发性球形钙化 脉络丛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侧脑室三区 其钙化特点为单侧侧脑室内三角区部位出现钙化 双侧侧脑室三角区部位发生钙化但大于正常脉络丛的钙化斑 脑膜瘤的钙化多呈点状 片状 针状或放射状
3.脑血管造影 侧脑室肿瘤在脑血管造影时主要显示脑积水的血管征象 表现为大脑前动脉变直或向对侧移位 侧裂动脉可有轻度的向外移位或仅表现有外移的趋势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其分支向上呈弧形移位 胼周动脉上移 膝部变圆 其上行段牵直 脉络膜前动脉变直或向下移位 或可见有扩大的脉络膜前动脉引向肿瘤区 有时可显示出脑室内的异常血管团
4.脑室造影 脑室造影是侧脑室肿瘤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检查方法 可直接显示肿瘤的大小及位置 并作出定位甚至定性诊断 由于侧脑室肿瘤易于阻塞室间孔 造影时可见脑室扩大并以肿瘤侧为明显 脑室内可见充盈缺损及肿瘤影 侧脑室三角区较大的肿瘤气脑造影可见气体包绕的肿块 有时可见侧脑室向对侧移位
5.其它 脑电图检查可见有局灶性慢波 超声波检查有中线波移位 脑CT检查对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可提示重要依据 并可显示肿瘤的大小 形状及位置 有时并可作出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