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疝

直疝

目录导航

简介

    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其发病率较斜疝低,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

病因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各肌肉组织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遇到慢性咳嗽、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内脏器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形成直疝。

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它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

治疗

    除部分婴儿外,腹股沟直疝多数不能自愈,且随着疝块增大,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有可能发生嵌顿和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疝气患者均应尽早接受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三种:①非手术药物治疗(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脏器严重病变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②手术治疗,包括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1]

(一)非手术治疗

    年老体弱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佩用疝带、“无创封合疗法”等疗法 。中医保守治疗对早期疝有效果。但疝气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医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疝气,因为内服、外帖药物,不能直达病变部位促使疝口愈合。

(二)手术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 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总之不同类型疝气,治疗方法和步骤及用药有很大差别,根据不同病情确定不同治疗方案。

鉴别

鉴别要点

斜疝

直疝

患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